作者:流光
日前,某网站公布了对全国10万个政务微博的盘点总结,在评出“惠民公职人员微博”“最快速应对政务微博”等的同时,也评出了一批“不作为微博”。而来自媒体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有96.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一些政务微博没能直面问题。(来源: 人民日报)
所谓政务微博,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开设的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排解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微博。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问政”风起云涌,大批“官微”“官网”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壮大。在越来越多的公权力部门体验到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在新闻发布、倾听民意、便民服务等方面的快捷与效率的同时,日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出了一批“不作为微博”。
开通了官方网站、微博,却为何出现了“不作为”,为何让这一问政形式沦为摆设?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的政务微博还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监管制度。例如: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建立与否没有限制,更没有考核的要求,目前建立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是处于自发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地方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只为应付上级的检查;有的则只是摆摆样子、骗骗群众等“不作为微博”。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务微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就无法向广大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同时也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面对这一批“不作为微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监管机制。
一是要规范信息发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严格避免随意发布未经证实与许可的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同时还要注意对于涉密信息的保护;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政务微博的管理者要善于引导,既要鼓励民众自由地提议,也要引导民众理智、理性地发言;三是严格落实追责机制,对那些成为摆设的“官网”“官微”要严肃查处并进行整改;此外,政务微博的建设不应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要注重质量和长久的维护。
电子政务、网络问政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大力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对“官网”“官微”的督导,就是在校正、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执政能力。因为,只有尊重民意、关切民生,才是最大的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