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过年、风俗与杂糖(2)

发布时间:2022-10-21 11:28:54

  

  宜昌、过年、风俗与杂糖(2)
  
  二、宜昌风俗区域的划分
  
  要说风俗,就得从地理位置和语言文字说起。宜昌话和武汉话虽然都同属于西南官话的范畴,但是所属片区不同。宜昌话属于成渝片(成都、重庆),武汉话属于武天片(武汉、天门)。这一点从两个地方人的发音就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来,宜昌属于渝东鄂西地区,除了当阳、枝江以外,大多数县区的地形都是丘陵、高山或是半高山,与江汉平原的一望无涯有很大的差别。武汉是九省通衢,而宜昌的出现在于位于西陵峡口,上扼峡江、下控荆襄,宜昌原住民的主要来源则在于那些航行在峡江里的各类船只上的人员,包括那些数量众多的拉纤队伍,因为宜昌当时就是一个交通口岸。
  
  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航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不过李白的那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已经说明长江在唐代就已经有客轮航行了。1876年宜昌开埠以后,就有了小火轮从宜昌驶往上游的重庆,可那么多的货运的上行仍然主要依靠木船,于是在经过激流险滩的时候,就需要大批的拉纤人,据说鼎盛时期有二十万之多。那些来自峡江的纤夫就是宜昌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带来的语言和风俗就极大的影响了我们,使得我们在很多地方的过年风俗与川渝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宜昌的标准土话当然是属于西陵区,连说话的声音也是,而且是属于老城区的,超出上起西陵二路、下到胜利一路之外的范围就会有些微、但可以听出来的区别,而什么杨岔路、土街头当年就是菜农的地盘了。自己自认为自己是标准的宜昌话,什么嘠试、撮拨佬、闹豁子、刮胡子、苕、羊芋、咯人、扯皮拉筋、向火、拐子、酒麻木、背时、过生、锣鼓家叶、花头、掉底子、日白、日古拉稀、裹连、牤子、拐哒、半头裤子、克蚂、奈不何、伙计、旮旮角角、带渣子、打赤包、糟也、哈菜、懒豆花、饿捞、跑暴、讲狠、鸡痱子、解手、撅人、直巴、渣广椒、母猪疯、麻里光、毛裹团、黄昏、打启发……等等、等等都说得十分熟练,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宜昌人。可是不曾想一到武汉和荆州,就被不认识的人说成是重庆人,而一到万州和云阳,又被人家认为是荆州人,就有些狼狈,就知道我们宜昌正处在西南官话的某个交界处,话音有些不伦不类,而风俗也有些形形色色,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比如土家人过年比我们汉族会提前一天,称为过“赶年”。来历不明,一种说是明朝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湖南永顺土司奉命出征,三千将士提前一日过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这种说法不靠谱,土家族提前开拔,那些汉族大军如果不动又有什么用?所以另一种说法的可能性大一些。就是为防敌人乘机偷袭便提前一天过年,以后渐成习俗。据说有的土家人过年后,全家老小还会背上衣服、被子等物,满山坡奔跑和躲藏。那是不是现在常说的预演?奇怪的是宜昌夷陵区龙泉镇姓周的家族也是提前一天过年,而其它姓却很正常,这又是为什么?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大同小异,所以宜昌的年过得丰富多彩。
  
  

阅读更多世俗评说,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