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僧》是一部由依莱姆·克里莫夫执导,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 Anatoli Romashin / Velta Line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僧》影评(一):红星照耀拉斯普丁
在彼得堡,一根28厘米的那个东西
在福尔马林溶液里泡了很多年
亚历山大,圣列宁,斯大林……
叶利钦他老人家还活着
戈尔巴乔夫他老也还活着
只是那些拼命拽倒的巨大塑像
在毁坏之前被拖走了
就像我们童年憋足了的一泡尿
在慢慢浸湿的梦里告诉我们
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但当我初次来到北京,是在夜里
我看见一幅看了太多次的肖像
灯亮起来了,请闭上你的眼睛
一个古老的玩笑还在那儿
那是真实的?还是属于梦境?
《魔僧》影评(二):拉斯普金
拉斯普京本是个农民,幼时绰号“大鼻涕”,15岁起便贪杯,曾因打架斗殴、胡作非为,参加“鞭笞派”教徒策划的秘密集会被拘留。乡法院两次对他处以鞭刑。他27岁时竟出人意料地成了流浪传教士,或称之为“圣职长老”。他在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中部朝拜过许多修道院,也曾去雅典和耶路撒冷朝过圣。20世纪初,“西伯利亚有个预言家和神医拉斯普京”的流言在圣彼得堡不胫而走,不久他本人也在首都露面。起先他出没在一些贵族的沙龙里,后来成了皇宫的座上客,声誉鹊起。过去俄罗斯皇宫也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预言家、圣僧和巫师,但像拉斯普京这样影响巨大的却绝无仅有。他把皇后牢牢控制在手中,于是沙皇这个昏君也任其摆布了。他遭到朝野的反对,但也有些贵族、大臣与其同流合污,借助他对皇室的影响谋求高官厚禄,在他的荫庇之下搜刮民脂民膏。拉斯普京敲诈、收贿,借神的名义奸污妇女,把个圣彼得堡搅得乌烟瘴气。
《魔僧》影评(三):魔僧
《魔僧》是由依萊姆·克裡莫夫執導,Aleksei Petrenko等人主演的歷史類劇情電影。於1982年9月3日在芬蘭上映。
影片講述了原為無業遊民的僧侶拉斯普金人生中最後五年的故事。拉斯普金原為無業遊民,後成為僧侶。他以各種手段招搖撞騙,裝神弄鬼。最後竟混入宮廷,取得沙皇信任,與後皇的關係尤為隱密。他在宮廷中幹了一系列壞事。沙皇在他的唆使下,頒佈了一道又一道壓迫人民的法令。拉斯普金的行為招致俄國一些貴族嫉恨。他被一群青年軍官殺死。影片集中表現了拉斯普金生前最後5年的各種事件,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及他們在滅亡前的垂死掙扎。
影片沒有偏袒任何一種詮釋,而是把這個好色酗酒的瘋狂僧侶客觀地展示出來。本片曾遭到禁映。同一題材曾數次拍攝成英語片,其中1996年的英國版成就最高,在聖彼德堡實景拍攝,由艾倫·瑞克曼、伊恩·麥凱倫主演。影片是一部政論片,主要價值在於以嚴肅手法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腐朽。影片另一特點在於對沙皇性格作了多層次的刻畫。他常常傷感,但又非常冷酷;他表現得優柔寡斷,但在對付人民時卻十分殘酷,正是這種性格弱點使他...
《魔僧》影评(四):我们都是圣人 我们都是盗贼
前一阵上市的俄国导演克利莫夫(Klimov,Elem)的“Come and See”(中译名《炙628》)令人动容,他的另一部杰作《苦恼》(AGONIA,中译名《苦恼的农夫》)也已经能在市面上找到,1981年的作品,影片完成后遭封杀,数年后在“新思维”大潮中解禁。这次出版是收在“俄国电影典藏系列”中(RSCICO)。
影片讲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倒台前(1916年)的一次宫闱惊变:受皇后宠信的癫僧拉斯普金被一些皇族和军官秘谋杀害。沙皇被塑造成一个懦弱的好人,不过是被时局左右的傀儡。相反对布尔什维克不过寥寥数语,在背景中一笔带过,但影片中有相当多篇幅表现俄杜马的纷争及宗教场面,或许这就是影片遭禁的原因。
片中浓墨重彩的主角自然是“癫僧”拉斯普金,他因神奇地治愈了皇子的血友病,而从一个民间术士平步青云进入彼得堡皇宫。他自称通灵,通过皇后干预朝政,时值罗曼诺夫王朝即将崩溃前夕,舆论将罪责归于妖魔作乱后宫,拉斯普金最后惨遭杀身之祸。
我最早了解这段历史还是以前凑巧读了一本“野史”,那次暗杀的策划人之一尤苏波夫的回忆录,其他情节都淡忘了,唯一记得的是谋杀一节,凶手们在酒里下了毒药,将拉斯普金灌得烂醉,但这个妖怪若无其事,最后只好乱枪齐发,将尸首装进麻袋,想扔进涅瓦河。哪知道拉斯普金仍未死透,又爬出来,吓得抛尸人落荒而逃。影片想来也参照了尤苏波夫的回忆,描述大致相仿。
关于“癫僧”的话题与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现象有关。伏尔科夫那本争议颇大的《见证》把肖斯塔科维奇称为“癫僧”,而这部“癫僧”电影的作曲恰恰是“癫僧”的学生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他是搞电影配乐的老手了,音乐中那股绝望的调子很适合影片中末世的气氛。由于作曲家风格很多元,擅长拼贴,所以电影中的音乐也光怪陆离,东正教圣咏、吉普赛音乐、浪漫歌谣、军乐、破唱片中的舞曲,斑驳混杂在一起,“声音蒙太奇”非常出色。尤其是拉斯普金在皇后寝宫“预言”的一场,音乐和画面一样,都是狂想梦魇式的。影片制景也令人击节,俄国人似乎特别擅长于描绘荒诞疯狂的场面,后期又将大量的历史资料打乱剪辑进去,似乎历史本身也像影片那样毫无理性。
这次分双张的DVD片花做得相当齐全,有些资料非常有趣且令人深思。电影是在七十年代末摄制的,最后不可避免要加一个1917年十月革命的光明尾巴。片头用列宁语录,对那段历史的把握接近小托尔斯泰《苦难历程》对沙俄末世的描绘(大概相当于我们从各类文艺作品种得到的关于解放前一年的印象)。问题是这毕竟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但俄国的事情就有趣在历史又调了一个头。所以当我们看到片花中收录了重新安葬沙皇家族遗骸的纪录片时,感觉会相当古怪。在叶卡捷琳娜堡发现的尸体重新运回彼得堡圣保罗大教堂,叶利钦及各大政要均出席,“文化及艺术界的杰出人士也多有到场”——镜头一转:我们的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赫然在场。叶利钦演讲时将沙皇称为“无辜的受难者”。二十年前电影《苦恼》制片人称电影中的人物,沙皇、癫僧都是基督“戒杀”训谕的殉难者,并引用了被列宁枪毙的高峰派诗人古米廖夫的诗:
“我们都是圣人,我们都是盗贼,/走上圣坛,关进大牢,/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在上帝的这座宏大剧场。”
《魔僧》影评(五):导演说
本片表现的是行将崩溃的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年的秽史。罗曼诺夫王朝前后17个沙皇,统治俄国300余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极端残酷,人称“血腥的尼古拉”。进入20世纪后,俄罗斯已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全国人民备受沙皇暴政的压迫的资本家与地主的残酷剥削。自从列宁于1903年建立布尔什维克党,肩负起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重任,人民自发的造反行动才变成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革命运动。虽然1905~1907年的第一次革命失败了,但它为1917年的革命迅速成功准备了条件。影片表现的正是沙皇制度死亡,将临犹作最后挣扎的1916年。处在四面楚歌声中的王朝从来不曾如此对未来感到渺茫无望。它唯有指望圣灵显迹,于是拉斯普京便应运而生,于是沙皇也就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
拉斯普京本是个农民,幼时绰号“大鼻涕”,15岁起便贪杯,曾因打架斗殴、胡作非为,参加“鞭笞派”教徒策划的秘密集会被拘留。乡法院两次对他处以鞭刑。他27岁时竟出人意料地成了流浪传教士,或称之为“圣职长老”。他在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中部朝拜过许多修道院,也曾去雅典和耶路撒冷朝过圣。20世纪初,“西伯利亚有个预言家和神医拉斯普京”的流言在圣彼得堡不胫而走,不久他本人也在首都露面。起先他出没在一些贵族的沙龙里,后来成了皇宫的座上客,声誉鹊起。过去俄罗斯皇宫也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预言家、圣僧和巫师,但像拉斯普京这样影响巨大的却绝无仅有。他把皇后牢牢控制在手中,于是沙皇这个昏君也任其摆布了。他遭到朝野的反对,但也有些贵族、大臣与其同流合污,借助他对皇室的影响谋求高官厚禄,在他的荫庇之下搜刮民脂民膏。拉斯普京敲诈、收贿,借神的名义奸污妇女,把个圣彼得堡搅得乌烟瘴气。
影片的剧情紧紧围绕着拉斯普京、尼古拉二世、皇后和宫内女官维鲁鲍娃一步步展开。拉斯普京纵贯全片,是全戏的轴心。即使是他不出场的戏,也基本上都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片开头,拉斯普京还未露面,便已先声夺人,由维鲁鲍娃和大臣会议主席戈列梅金等人的交谈中道出他的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他一出场——半夜里用电话扰醒戈列梅金并对他出言不逊,立即又清楚地刻画出他的粗野与跋扈。尼古拉二世的刚愎自用,也是一出场便昭然若揭。他端着帝王之尊的架势在花园里作画,对保皇派的国家杜马主席罗江科向他陈奏国内局势不稳,应将拉斯普京驱逐的建议颇不耐烦,声称他自家的事与外人不相干,接着在看到民间流传的嘲讽他的漫画时,由不耐烦而暴跳起来,还自我解嘲说:他的人民是爱他的!至于皇后和维鲁鲍娃,编导的处理亦颇具匠心。在一场戏里,皇后在祈祷中夹杂着德语,这就交待出她是德国公主出身,在祈祷中她感谢上帝把拉斯普京派到她的身边来,又表现出她的愚昧:对拉斯普京的迷信。沙皇在一旁默默地望着她,便又把她对沙皇具有影响的信息传达给观众。维鲁鲍娃这个人物个性复杂,她在拉斯普京和皇室之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她手段诡异,长袖善舞,如她在尼古拉二世面前说戈列梅金的坏话,不露痕迹地便把拉斯普京的意图传送到皇帝耳里。以她的文化教养来说本不应和道地流氓拉斯普京混在一起,她洞晓拉斯普京的骗术,然而野心和共同的利益使他们两人结成死党。她在宫内充当内奸,和拉斯普京里应外合对皇后和沙皇恣意愚弄。应该说,扮演维鲁鲍娃的女演员阿丽莎·弗兰德里赫表演非常出色。
除了以上四个人物之外,编导用虚线处理的两个人物也极重要。一个是藏医巴德马耶夫,他在影片中的存在浓化了当时彼得堡政界和商界的腐败丑恶,为表现沙皇制度气数将尽着了一笔重墨。他的能量虽逊色于拉斯普京,但后者还不得不买他的账,甚至向他求援。他接受富翁马努斯的贿赂,授意拉斯普京借神的点化用“山羊”(在俄语中巴朗诺维奇意为“山羊之地”)暗示沙皇从南线把精兵调往西线,以保住马努斯购置的巴朗诺维奇田产。另一个人物尤苏波夫公爵戏不多,但同样占有重要分量,后来就是由他及同伙杀死了拉斯普京。
在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不是拉斯普京的狐群狗党(诸如后来的大臣会议主席施秋梅尔、内务大臣赫沃斯托夫),便是保皇党,黑帮分子,立宪民主党人(诸如国家杜马主席罗江科以及戈列梅金、普里什凯维若),再不然就是一些大发战争财的银行资本家和富翁(如马努斯和鲁宾什坦)。本片中没有正面人物,就连尤苏波夫及其一秋也都是铁杆保皇分子,他们杀死拉斯普京,完全是出于想挽狂澜于既倒,保住沙皇制度。然而,尽管影片里的人物都是鱼肉人民的豺狼,观众在看影片时,还是强烈地感受到强大人民力量的存在。大量的文献纪录影片和图片资料有机地与影片故事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没有正面人物,不正面表现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只揭露反面人物之间的内斗,巧妙地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并把它们与故事糅合到一起,可以说,突破以往表现历史影片的模式,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
为拍摄这部影片,导演克里莫夫和摄制组长时间埋头在档案馆里查阅各种书刊和回忆资料,还采访了很多人,其中有和拉斯普京有过交往的人,也有见过沙皇的人。但是导演深知,再怎样完善也是无法把历史事件重现到银幕上去。因此,为了有利于形象处理,他有时有意偏离开事实。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对拉斯普京之死的处理。如果按历史原貌,那完全可以单独另拍一部戏,如去表现拉斯普京死后如何被塞进冰窟窿,以及每个参与杀人者的心态等等。然而克里莫夫在影片里只拍了杀人的开端,其余的则予以简化了。同样,在环境真实上的处理也有所改动。譬如,从保留下来的尤苏波夫地下室的照片来看,地下室的装潢极为华丽,完全是个安乐窝,导演和美工有意把它弄得更具禁欲主义味道。据克里莫夫自己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与别的场景,特别是皇宫场景做对比。
克里莫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是叶菲姆·吉甘的学生。从这部影片来看,他不仅继承,而且还发展了吉甘拍摄史诗影片的气势宏伟、内涵丰富、大刀阔斧而又细腻处理人物的艺术风格。
最后谈谈这部影片的产生及问世的过程。这和导演的坎坷经历不无关系。克里莫夫在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险遭禁映,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后,于1965年拍的《牙科医生奇遇记》因讽刺官僚主义,有歪曲社会之嫌又被枪毙。于是他的电影前途成了问题。当时任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培利耶夫为他出点子去拍一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影片,以挽回上边对他的信任。培利耶夫向他推荐阿·托尔斯泰的剧本《女皇的阴谋》。克里莫夫读过后,认为它是迎合对历史的庸俗理解而写成的作品,拒绝拍摄。然而,培利耶夫这位伯乐坚持让他读一读临时政府委员会的审讯记录,特别让他注意拉斯普京这个人。克里莫夫接触资料后,立即被吸引住了。他从着手准备剧本起到影片最后完成,共历时16年,其间两次开拍,两次被迫停拍,直到第三次才得以完成。影片当然没有赶上50周年大庆,但是在198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却获了奖。如上所述,克里莫夫在影片中对于资料影片的运用很是出色,这也是他在逆境中拍摄娱乐片《运动、运动、运动》(1971)时积累的经验。在那部影片中,他试着把纪录片镜头与故事情节糅在一起。功夫不负苦心人,到拍《垂死挣扎》时,这些经验起了作用。
《垂死挣扎》虽然在国际上得了奖,但厄运并没有结束。它在苏联国内被禁映。是什么原因?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影片里没有正面表现革命力量,不符合历史影片的样板,是离经叛道行为。也有人说,这只是诸原因之一。最主要原因是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某些人显然将影片中表现的腐败现象看成是对自己的影射,怕公映后会在社会上引起更多的联想。因而到1985年影片才得以解禁,在苏联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