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

发布时间:2024-07-26 05:58:46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故事,里面有几个饱满的人物,甚至于那个令人恶心的文化部长,都是如此饱满的令人恶心。这正是我很想学习的,塑造的人有性格,那性格就得叫人拍案。

这不仅仅是一部从政治意义上取得突破的电影,如果仅仅如此,那导演不如拍一部纪录片了。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很幸运,第一部片子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我说他成功是因为我觉得他所表达的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是成功。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三大互相重叠的类别:意动需要(conation needs)、认知需要(cognitive needs)和审美需要(Aesthetic needs)。其中,他特别重视意动需要的探索,将其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乌尔里希·穆埃先生扮演的这位监听者一直处在阴暗处,一直是一个窥视者,开始时他有一份为国家效力的工作,但是很可惜,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在人类所必须的需求中,他出现了断层,丝毫没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对于一个有着社会地位,貌似一个教授貌似一个为国家贡献了自己,好像是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实现了自我,其实这个需求的得不到满足,是他人格中最缺乏的一点,片中我们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在渴求着爱与归属,比如,他努力使被监听者夫妇结合在一起,好像是对自己无法慰藉的心灵找一个慰藉之所。一个窥视者的眼睛充满了仁慈和爱,这让我很动容。还有一个细节,他对于妓女的态度令我很吃惊,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监听者对于爱的渴求外化在妓女身上便成了对于妓女低三下四的乞求。

还好,随着监听工作的展开,他的良知唤醒了在他心中的人道主义以及是非观念。我觉得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完成对自己人性的救赎。

看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他在尽忠职守,甚至手段高超的在审犯人,十分阴暗,而片尾虽然在室内,可是他的脸上洒满了阳光,他的眼神很澄澈,买了被监听者的一本书,送给自己,他得到了爱与归属,救赎彻底完成。

我觉得在片子里柏林墙只是一个象征(德国电影就爱搞这些象征,呵呵)柏林墙在片尾时倒塌,不光解放了作为政治概念的民主德国,还成功的解放了民主德国人民的内心,主人公的自我救赎象征了民主德国的自我救赎!

《窃听风暴》: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 作者:moive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