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她成了三个牧羊人的妻
而后现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们以金锁缠绕她的躯体
把她置于一棵白桦树旁
他们割下了她可爱的头颅——
一泓清泉从中涌出——瑞典民歌《凡格村托莱的女儿》
《处女泉》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经典名作,以瑞典13世纪的民间传说故事为背景改编而成,再次以中世纪的故事,来阐述现代人对于上帝、信仰与个体的困境的思考。
虔诚的天主教徒农场主陶尔夫妇在做外礼拜之后,让自己美丽善良的女儿卡琳骑马为教堂送去一些蜡烛。而家中信仰异教的女佣英格丽则一直处于对卡琳的嫉妒之中,所以她偷偷为卡琳的午餐中加入了蟾蜍,并且恶毒的诅咒自己的女主人。英格丽护送卡琳去教堂。在路上,她们遇到了游手好闲的牧羊人。三个牧羊人贪图卡琳的美色,于是强暴了她,并且为了消除后患,又残忍的杀害了她,偷走了她漂亮的衣服。英格丽在惊慌之中逃走。
陶尔夫妇久等女儿不归,却无意中迎来了三个过路的牧羊人天晚求借宿。为了答谢陶尔夫妇的好心,他们拿出了卡琳的衣服作为谢礼。陶尔夫妇认出了自己女儿的物件。此时逃回来的英格丽也告知了他们真相。痛苦不已的陶尔怒骂上帝的不仁。于是,他决定亲自手刃眼前的仇敌,破戒为女儿报仇。
伯格曼的思想,永远在执着于对上帝的思考上,尤其是前期的作品,无不是在质疑上帝的真实性和其形象,亦或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对比。《处女泉》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其实本质上是以中世纪为背景来探讨这样一个现代的问题和困惑。从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整个欧洲的思想界陷入了动荡。理性的科学虽然发展了社会,却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对于坚信了几千年的上帝的死亡的宣判,是一场西方思想的浩劫。
《处女泉》里的陶尔一家的遭遇,正是现代人真实的反映,许多人都可以从其中设置的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虔诚的陶尔一家日日礼拜上帝,遵从各种繁琐的仪式,敬神,却遭遇如此惨痛的事故。卡琳被强暴一场戏,伯格曼模仿了黑泽明在《罗生门》里的场景,上帝成了强暴里缺席沉默的“旁观者”。所以我们要质疑,为何上帝要漠视自己的子民遭此横祸而袖手旁观呢?这还是那个扬善惩恶的上帝么?
在《圣经》里,牧羊人一直是善良的,是神的使者,神的代表。上帝本身就是众人的牧羊人,带领迷途的羔羊找到信仰和救赎。而在《处女泉》里,牧羊人成了邪恶的化身,成了玷污圣洁的凶手。陶尔一家人陷入苦痛是正常的,电影评论上帝说的“你要爱你的仇敌”或者“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也把右脸送过去”之类的教导,并不能抚慰陶尔愤怒的内心。上帝并未在关键的时刻现身,拯救自己虔诚敬神的女儿,自己为何还要遵循上帝的教导呢?
陶尔用桦树枝抽打自己去复仇的场景极具震撼力和仪式感,正是来自这种对信仰的动摇和危机。观众其实更能够对陶尔产生共鸣,因为他的复仇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是极具“正义性”的,是一种人性的体现。这层人性的光辉为其“以暴制暴”蒙上了“正确”的色彩,违背上帝成了某种合理。
尤其在复仇中,曾经仇恨嫉妒卡琳的异教徒英格丽也积极参与了,这就更加使得天主教和与之不共戴天的异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暧昧模糊了。这种奇妙的协同,也使得传统的天主教善恶二元对立变得失效了,如同上帝本身淡化的色彩一样。
上帝的形象在这复仇里,彻底坍塌了——一如尼采所言。但是,上帝真的不存在了么?伯格曼显然又有了另外的看法,他让奇迹出现了,上帝的奇迹最终还是出现了,就在处女的墓地上,在那信仰的小教堂上,流出了一股清澈的泉水。这个奇妙的转变,正是伯格曼对宗教思考的一种总结。
信仰并未坍塌,传统的信仰崩溃之后,废墟上已经诞生了新的希望。《处女泉》正是这个信仰转变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种“路德”式的信仰。摩西十诫第一诫,“上帝是上帝”决定了上帝的绝对地位,是超越一切道德或者对错的,传统的天主教总是建立在黑白分明的善恶二元之上,在这样一个传统里,上帝可以说已经死去了。若无法从“上帝”和“善恶”的关系里解脱出来,现代人就永远无法找到新的信仰。“上帝是上帝”意味着上帝是超越一切的,包括人们意识里的那些善恶是非亦或是公平正义,上帝自身不是矛盾,人才是矛盾。只强化第一诫作为新思想的基督教新教文化里,上帝其实活在每一个人心里。“因信称义”是现代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悲伤的父母在复仇之后,亲手埋葬女儿并且建立教堂的过程,正是这“信”的新生,所以沉默的上帝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处女泉》说展示的是一种危机神学,它为我们在这个信仰坍塌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废墟里不竭的清泉。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