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all 36小时》评论:我们都能熬过去
发布时间:2024-07-02 00:13:25
姨妈最近遭遇了两次妇科手术,第一次是切除恶性肿瘤,没成功,不到一周又切了第二次。而今天哈尔滨也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到20岁的患者怀疑医生刁难,挥刀行凶,血溅诊室,一死三伤,一位29岁的实习医生无辜殒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看《oncall36小时》不免有点身处地狱仰望天堂的虚幻感,港式心灵鸡汤的慰藉功能降到最低,俊男美女一尘不染的白大褂难掩现实的沉重与残酷。医院已经不只是小孩的恐怖之地,随着年纪渐长,身边父母亲友越来越多跟医院打交道,就算再不情愿,也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带着恐惧与焦虑频繁见医生,这种无可奈何的不安全感将如影随形、至死方休。
我们对医生有一种原生的恐惧,大抵来自童年遭受的可怕待遇,高高的窗口,口罩后面麻木的眼神,刺鼻的消毒水味,每次打针都恨不得哭到天塌下来。战胜针头的恐惧后,又要面对医疗改革后遗症,费用暴涨、名目繁多,各种奇形怪状的医疗纠纷也见诸报端。
看TVB行业剧于我而言最大的用处是塑造职业感,无论医生、律师还是警察,每一种类型剧都会完整铺设一个行业背景,作为展开剧情的底色。在还没有美剧的年代里,看《妙手仁心》想当医生、看《壹号皇庭》学了法律的大有人在。港式医疗剧里护士的粉红粉蓝造型和亲切微笑也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此次《oncall36小时》的终结篇已经创下TVB开年以来最高的收视率,算是港式医疗剧沉寂多年之后的一次试探性回归。当然,论专业性,《oncall36小时》电视剧评论跟美式医疗剧相比,道具、场景和医生专业程度都有差距,且不说此剧山寨的对象《实习医生格蕾》,就算跟一水相隔的东瀛医疗史诗《白色巨塔》相比,揭示社会现实的力度和锐度都完败,但是《oncall36小时》平淡与细腻的叙事方式,寄托着病人对医生、家属对医院、市民对医疗体制的美好希望,像是煮了碗不治愈但进补的鸡汤,暖心暖胃,让人有种“好想遇‘一根筋’(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这样的医生”的愿望。
教师和医生是两个对从业者水准要求极高但现行标准显然不够的行业。前者对人的影响可以延续一生,而后者手中人命关天。医患问题在近年逐渐紧张可以视作改革进程的缩影,患者对于医生的恐惧,一怕无术,二怕无德。在患者眼里,治不好还坑钱的医生简直就该下地狱,比如7年前哈尔滨那桩天价医疗案件;但是医生这边也是弱势群体,比如去年那桩“10万元VS8毛钱”的医疗纠纷。在一个信任普遍缺失的国度,将自己的命运交给陌生人是需要多么坚强的神经,何况医学永远不可能消除不确定性。
《oncall36小时》毕竟是一部港产剧,回答不了那么多尖锐问题,但我下一次给病重的姨妈打电话,一定会讲剧中的台词,“不管怎样,我们都能一起熬过去的。”
阅读更多
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
杂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