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与思相结合
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
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无关知识、学问,而是学道,明善复初,知道後确实实践,明白本性了,一定要如实的回来法地,回来「齐鲁灵山地」。如何回得来?时习之!常常练习。「习」:就是小鸟在学飞,学到完全会飞,学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一旦会了,能飞起来了,自在逍遥,清静无比,,才会真的不亦说乎。人往往喜欢逐末而不愿复初,那是无法喜悦的,深刻体会道,生命投入体会出「道趣」,真正的道趣不是上天给了什麼我们所希求的,而是能不惑不动,自在无比。切记:时习之!当熟习了以後,生命自有一份道气产生,自然能摄受众生,自然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涵盖时间、空间、缘份,物以类聚,一同走上明善复初之道,大乐也,众生生命都得以提升了,便是圣贤最大的快乐。
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八: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到困境越到绝境才会知道哪些人或物是最后的强者。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什么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夫子就说了: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偶是奉得了十来年了。还有一句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有告诉我:知恩,感恩,梦想成真;知福,惜福,永远幸福。有一颗知道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很多事,看开了,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十: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先不说为人师的事情了,说说温故。学而第一句话,就跟这差不多“学而时习之”。只是温故里,多出来个知新,我看,这倒是实在话。常常是,读过的东西,我们并未吸收全部,再次回望的时候,会有更新的收获,这是温故的缘故,自身状态认识的变化,在看曾经读过的东西,会有新的收获。大概自己和做学问有些关联,所以对这句感觉颇佳。此句,耳熟能详,大概小学就知道了。只是那时是跟着老师鹦鹉学舌而已。现在,体会深入多了。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汉代诸儒之所为。两者说法都有些道理。说的意思也大体相同:就是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我更欣赏后一种理解。因为这种“知新”更难,难在哪呢?难在创造。世界之所以进步缓慢,是人类的创造力过于缓慢。世界之所以进步迅捷,仍是人类的创造力决定。看到日积月累时间长河中积攒起来的智慧,除了感恩,便是处心积虑的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创造新的智慧。触摸到了历史的深厚,还要为未来着想,我想,这是个君子,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一个所谓的学者应该每天思想和唯恐自己做不到事。是的,我坚定地认为,我们每天要做的,除了温故,温习祖先、人类积攒的经验和智慧,还要知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把人类自己最能代表自己真诚的心意的那一部分,留给历史检验,留给子孙后代批评。或者,对之是个启迪!成为那个叫做“智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