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天行道三人行》是一部由汉斯·魏因加特纳执导,丹尼尔·布鲁尔 / 尤莉亚·延奇 / 斯坦奇·艾塞克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一):差一点就过界
差一点就过界如果不是靠那么一点点地自制力。问题是如果这个集结体成长起来的话,以他们仇富的心理和过激的干涉他人财产和自由的行为,会不会走向他们梦想的对面?
世界是不完美的,历史上多的是以完美的口号犯下的被粉饰了的xxxxxx。
不奇怪,毕竟马恩离开现在也不算远,东德的那段历史在课本里也才余多几十年,真的不奇怪。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二):青春就该这样
不知道是不是个人偏见的关系,几乎所有关于青春的革命和理想主义精神的电影都会让我赞叹不已。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三个年轻人里面,一个是演《再见列宁》的Daniel Brühl,另一个是演《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里面的Julia Jentsch,两个以前塑造的革命青年形象就在我心中印象颇深。
故事基本上就是讲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侵入到那些富豪的家里面,把人家家里面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留下一张条子,说“你太有钱了”或者“富裕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了”。他们不偷一点东西,其目的纯粹就只是要让人家恐慌一下。他们用这个方式,作为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的革命举动。
这部电影看完,我当然觉得青少年们的反叛思想和革命冲动是热烈却比较幼稚的。不过,所有的革命本身也大多是幼稚的。他们绑架了一个富豪,结果人家正是法国五月革命里面的学生领袖。富豪说,怎么会从革命领袖变成现在现实庸碌的资本家?人慢慢长大,开始只是渴望一辆经济实惠的车子,然后就是结婚有小孩,那是就渴望物质的保障,渴望有钱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就这样了。可以说这三个署名为“教育家”的年轻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多大现实上的意义,就跟无数上街游行的人们一样,嚷一嚷,抗议一下,其冲量也就不过是让别人看看而已。让革命精神消亡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自己的成长。
尽管如此,青春是绝对应该拿来挥霍的。就算最后毫无分别,至少曾经,我们在该叛逆的时候叛逆过,在该理想的时候理想过。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三):发达国家的小朋友吃饱了撑着慌……你猜他们会干什么?
此片提供了三个答案哦~
首先,和男朋友的哥们儿/哥们儿的女朋友搞在一起,三角恋玩玩。
然后,到大街上为“东南亚”的贫穷童工们摇旗呐喊一把,顺便和警察叔叔们干一架。
还不爽?那还能去绑架一个纳税人,同时还可能是一个会做做慈善的富豪。他那么有钱却不去帮助印尼和菲律宾的人们,有罪!(很好奇如果他们活在中国,看到自己的国家里既有贫穷的童工,又有不纳税更不做慈善的富豪,他们会怎样?)
三个小朋友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资本家,如果你们的资本家不在第三世界建厂,如果不是有那些干瘦的没学上的亚洲小孩在厂里干活,你们能有这样的不工作也能开个小车并且在美丽的山间度假的生活吗?
一样可笑的还有,你不能因为对方有钱、自己没钱而去要求对方免除自己的债务。有理想固然没问题,但首先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车子没上保险,撞坏了别人的车,赔偿不是天经地义嘛?
结尾部分居然还能插上那么一首《Hallelujah》,这德国人通篇可笑又可恨的YY达到了最高潮~~这大半夜让我一个东亚穷国的小朋友看的胸闷不已啊~~
好吧也许会有人说我是嫉妒。。
德国小朋友知道了也不会满意吧。哪有你这么不领情的。
这位短短几句表达得比我好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03493/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四):有思想的青春娱乐片
我承认我是冲着漂亮的女主角去看这部片子的,当然片中的男主角之一Daniel Bruhl也是曾主演过《再见列宁》和《拉贝日记》的俊朗大帅哥。影片无论在题材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比较新颖,因为与其它大多数青春片不同,除了普通的男女情感,此片还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通过描述三位德国年轻人的叛逆行为,影片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这个贫富不均世界的不满,并试图唤起年轻人的革命意识。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尤其是在那些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眼中,片中三位主角的思想意识连同这部影片的主题一样,都显得有些幼稚和不切实际,依靠一些非暴力的”捣乱”行为来达到推翻现有制度以及消除剥削目的的做法的确过于理想主义。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能从影片中找到共鸣:女主角因为一次意外车祸,欠下了近十万欧元的债务,不得不靠拼命打工来偿还,债主则是一位过着奢侈生活的百万富翁。我们中国城市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不也同样如此?我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买房欠了银行一屁股债,每月工资还上贷款后只剩下了可怜的两百块,而剥削他的房地产商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全国人民的心里也都是很清楚的。当然影片最吸引我的不光是它的主题: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人物冲突,意想不到的结局,都十足的吸引人,特别是三位男女主角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和纠葛,充满魅力且让人意犹未尽。再加上美丽如画的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湖光山色,本片至少在娱乐性上,成熟度还是相当高的。影片最后,相同的人生追求让三位年轻人化解了隔阂,又重新团结在一起,勇敢的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理想 — 无论多么疯狂和幼稚,也绝不动摇改变。每一位有颗年轻的心的观众,都不可能不被这最后的场景所感动和鼓舞。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五):“Your days of plenty are numbered!”
Jan, Peter和Jule是三个反叛年轻人,他们希望通过行动去改变这个贫富悬殊的世界. 他们成立了”Edukators(教育家)” 这个神秘的恶作剧组织. 每当入夜时分, Jan和Peter会闯入当地有钱人的别墅里大肆捣乱一番,把家具重新摆放, 还留下诸如”你太有钱了” 的恐吓字条. 后来Peter的女友Jule也在Jan的怂恿下加入. 一次失手让屋主Hardenberg(同时也是Jule的债主)发现了他们的身份, 无奈之下他们三人唯有带上Hardenberg踏上未知的旅程…逃亡过程拍得很浪漫, 但未免太浪漫了些. 相隔三十年的两代人-绑匪和人质-在风景如画的山区度假屋中喝茶, 闲聊, 打牌, 原来”绑架”也可以这样悠闲.
Jule先后喜欢上了Peter和Jan, 一阵尴尬以后, 我以为会例行来一次暴风式的争吵. 但是最终没有, 三人兵团还继续为理想而战, 绑架事件也和平结束….一切都有惊无险, 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
因为年轻, 所以一切荒谬行为都无所谓, 真是这样的吗?
她说:”社会在我眼前,但我现在就是无法融入”
曾经也是激进分子的老头Hardenberg说:
quot; …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派的,是没大脑的人。…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无论你属于哪一代, 我想在这一刻都会有共鸣.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六):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片太***理想主义了。开头小年轻们口口声声的要革命要自由要反抗体制,年轻嘛口头禅而已我这么以为,结果人家真做实事了,潜入富人区不偷不抢只把高档家具乱摆一气然后留个 你要破产了的纸条,名曰让富人们心怀危机感,尝尝老大哥也在看着你的滋味。仗要打妞也要泡,哥们度假趁虚而入跟姑娘一来二去说几句俏皮话就成功上位的节奏(狗男女的属性 给妞讨公平,结果被妞搞砸逮到正脸只得带着富人来了场荒野四人行,对了当革命先驱先得开得起房车啊朋友们。几个年轻人确实有素质,对富人一根汗毛没动,还给喂酒喂吃的。有质问却也没问出个屁来,四个人点灯小酌有酒有烟还有大麻,富人飞大了吐露自个也曾是热血青年结果徒劳无益过了躁动期还是在投票席把那一票给了保守党。四人过了段貌似暇逸的田园生活。后来哥们发现自己的妞老不给操奸情暴露后出去暴走一夜最后还是秉承love&peace变成幸福三人组(没有期待的三位一体太可惜 相互妥协的结果放行富人债务取消,脑满肠肥的富人回到大别野里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若有所思貌似很救赎的画面感末了人带着大部队直接干到家了,导演这时玩了个把戏,仨人在室内同床共枕跟大部队画面相接造成的错觉把我吓一紧,结果爆开门人去楼空,墙上贴着 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的大字条。年轻的人儿啊早就一身轻的远扬了,你们说这仨人吊不吊cool不cool哦张小姐。
年轻无罪年轻真好。看片过程让我想起两部电影,小李子主演的《海滩》及贾木许处女作《漫长假期》,前者是去东南亚建立乌托邦,狠狠讽刺了把无政府主义,后者是彻底的离世独身,讲的都是年轻人都比这部要好,虽然也没啥关系。
片尾听到Hallelujah响起我起了身鸡皮疙瘩,或许我已不再年轻?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七):Never Change
每颗心都是一个革命细胞。所以他们疯狂。
他们没有改变,资本家没有,自然,他们也没有。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quot;30岁之前不左就是没灵魂,30岁之后还左就是没大脑……而这些你都不会察觉,直到一天,在投票站,你惊异地发现,你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Hanberger义正言辞地向Peter说教。激进的神情在Jan的眼睛中消失。大吵一架后,Peter丢下枪,开车下了山。
三人按照Jule的主意,把那个万恶的资本家送回了家。场面就像和自己的长辈分别一样温馨。
似乎他们都被对方说服了。就像大团圆电影一样,资本家最后成了笑眯眯的慈善主义者,而三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也安于现实,过着平淡又宁静的生活。
可是,你想错了。
当Hanburger叫来的警察撞开三人的公寓时,他们逮捕到的,是一张纸条
——Manche Menchen ?ndern Sich Nie(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没有人会改变。资本家依然压榨劳动力,而Edukators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世界太大,而他们太小。所以Jan说,我们做了,却没有结果。
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朋友就是朋友,即使那个朋友和你的女友相爱,在酒吧烂醉之后想到的依然是朋友。虽然心有不甘,可是打架打到最后却成了拥抱。
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即使这个资本家在“人民的监狱”里了解到许多,即使他最终解脱了Jule的债务,即使他一脸真诚地说“不必担心警察”。然而,在回到他金壁辉煌的别墅之后,在久久的沉思之后,他依然一身西装坐在豪华轿车中,车外站着即将冲进Peter公寓的警察。
这个世界有许多事并没有所谓对错。一掷千金的生活固然令人称羡,一意孤行地坐自己也未尝不可。人生有许多种假设,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育家。每个人都试图用强大的理论作为后盾说服对方或被对方更强大的理论压倒。之后,他还是他,我依然是我,谁也没有改变谁。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八):天朝出的资?
恍然间有了这样的问题,天朝赞助了这部片子吗?大段大段政治课本上的段子,炙热的革命热情,还有万恶难改的资本家,破败的贫民区和高档社区的鲜明对比。可是不一会儿我有回过神来,天朝怎么还会有这种氛围,又怎么会让这种片子公映。
就片子的的技术方面而言,稚嫩之感尤为强烈,人物的脸谱化,镜头调度呆板,节奏感缺乏,故事结构叙总体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关键是这个后面的),最后还是磕磕碰碰的把故事讲完(这比天朝大多数电影要好),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圈可点,影片末尾的错位桥段甚为可喜。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男猪脚Brühl,在这部戏里的表现让人恍然回到了《再见列宁》,不论是不时发萌的表情,愤青般的言词,年少轻狂的气质,简直完全是从那边移植过来的。倒不是说这些不讨喜,很多人也正是因为他在《再》中的表现才认识并喜欢上了这个演员的,只是说这样一种套路一直延续的话,观众也是会烦,他自己的演艺生涯也会越走越窄。不过好在,他在《无耻混蛋》里为我们展现了其他路线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的突破并不大,依然走的是文艺青年路线,不过那个时代纳粹身上的邪气还是很巧妙的表达出来了。从结果来看,在这部众星云集的片子里,他还是谋得了自己的一个席位,能给观众留下影像。
当然,这部片子最关键的还是当前西欧左派,尤其是德国左派的这样一个背景。现在再来看这部片子,其实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即使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德国,社会为青年留的位置也相当有限,这是影片所想传达的。但现实却远比影片的主旨复杂得多,不同阶层出生带来的不同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不同阶层的人对权力和机会的掌握程度,这些年来逐渐显现的外来移民问题,不同族群和种族造成的生活境遇的巨大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右势力的复活和发展等等,都是当下西欧社会所要面对的。与此对比,这部影片更显得遗世独立,所讨论的范围也更像七八十年代的欧洲社会,颇有嬉皮士的遗风(影片中也对此有讨论)。
不过,作为一个当下天朝的子民来说,以上这些都佳作奢谈。这种直接了当对社会问题发出质疑,进行讨论,并且以一种不“合法”的方式实践的影片,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无疑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私下体味把弄的艺术品了。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九):你幸福么?
一年来,债务危机成为欧洲大陆似乎唯一的共同话题,除了南北差距的老生常谈外,各国内部属于阶层的、地区的或者民族的积怨也都在放大镜下更清楚地暴露。把片子放在现在欧洲的平台上,同样恰如其分。
就德国而言,战后的一两代人从废墟中重建经济强国,加上一以贯之的法治国、社会国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至少在拜仁,年轻人无非要么及时行乐,要么跟诸如国家考试之类的学问死磕,只可能有极少数人,也许会继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反思着社会及其背后的基本原则。这次欧债危机爆发,西马当然不会错过欧债危机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为百余年前的、设定了许多难以达到的条件的理想社会辩护(比如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 2011),但显然多限定在学术讨论,不可能也不试图撼动所在社会的根基。即使是南欧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发出的声音也只是拒绝降低政府福利、薪资和工作岗位,却拒绝承认,如今的恶果是体制、生活态度和欲望所造成的。相比之下,电影里乌托邦的追随者走的要更远:愤怒青年和百万富翁的辩论时问到(不过与央视的思路正相反),看看街上的人,他们幸福么?工作时随时可能崩溃、消费时却无视血汗工厂的存在、回家看电视成为主要的消遣方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于是,愤怒青年将怒火和对社会的质问射向了有产者。他们在扬弃了红军的暴力极端、尊重物质资料价值的同时,通过各种恶搞来挑战所有者的对物完满的所有权。只是殊不知,百万富翁也是当年的造反派,是1968革命的真实经历和参与者。他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而立之后还是愤青的,就是没脑子了。对家庭的责任超越了自由的爱情,对于商品的占有也侵蚀了生活的空间。挑战社会秩序、国家机器的激情与冲动,可能也只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回忆。他患的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多半只是对回归自由、逃离资本桎梏的难舍难分。
在一个整体富足的国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10月以来统一附加费、器官移植、老年贫困,或者包括这两天基于政治原因才兴起的议员额外收入的问题),但主流媒体不太可能上升到体制的高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原因除了某种思潮似乎被国际社会至少在实践中宣判失败之外,也是因为对于基于国际不公正贸易变得富足的国家,通过内部调整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其他面对不同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国家而言,可能就不会这么简单。
片子在各种不疼不痒的纠结中,主线只有一个:理想的火种应该延续下去。他所追求的正义,并不是新浪微博上法政精英不厌其烦宣扬的西方民主法治(因为已经在手),肯定也不是《人民日报》就着靶子猛戳的应景文章。有些追求比理想更美好,也许只是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常人甚至不敢走向法律/正义的第一道门吧。
《替天行道三人行》影评(十):理想,永不改变
一幢豪宅,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出灰暗的色调,这是电影的开场。冲突,在那一家有钱人回家进客厅时已经开始。所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摆设都被移位,号称大教育家的入侵者留下“你太有钱了”的字样,足以让影片外面的人也感受到安全受到威胁的毛骨悚然,豪宅有着看似严密的保安系统,却能被主角有序的破解。
影片充斥着穷人自由主义对富人资本主义的抗争,男主角们半夜扮演的大教育家的角色,反复宣称要追求理想,要革命。背负一身债的女主角Jule在Jan的剖析中,从一边参与抗议资本主义,一边却又为资本家做奴隶的可怜穷人,自觉不自觉的也走向革命。他们在要归还的房子的墙上用红漆写了巨大的字“每颗心都是革命的细胞”,那么激情万丈,青春和理想的印记。
但是事情从他们进入Jule债主豪宅被发现,迫不得已绑架他到山上开始,四个人的内心都开始产生矛盾。三个穷人主角从雄心万丈的计划,到意识到自己伟大目标“拯救世界”背后渺小的现实“求自保”,黯然送回债主有钱人Hardenberg。而Hardenberg在山上从被迫囚困,到自由享受山上的生活,甚至回忆起当年他也是追求理想的进步少年。
挣扎是有的,企图转变也是有的。Jan质疑自己的理想,企图丢弃所有工具,而Hardenberg放弃追讨Jule的债务,并信誓旦旦地说不会报警,却还整整想了一夜,要还是不要。
到了这一刻,连我都要被感染,放弃吧。
然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尽管Hardenberg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己年轻时革命生涯的怀念和向往,尽管三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拯救世界,但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走以前的路。所以Hardenberg最后选择报了警,而三人选择搬离开始新的教育生涯。
电影的最后,警察的机动部队冲进房间,指着墙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就写着这句话。像是在解读两方最后的行为,更像是对Hardenberg没有坚持理想而对现实妥协的嘲笑,三人最后坚持了理想,永远不会改变,革命,永不言弃,很强烈。
峰回路转,不落俗套。
长镜头下,真实在现,配乐时而抒情时而狂野,气氛渲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