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乎者做人也

发布时间:2022-10-22 10:49:26

  

  近日得闲,信手翻阅名篇《扁鹊见蔡桓公》,有所得,不免赘述几句。
  
  文读其意,知精要。《扁鹊见蔡桓公》是我在初中上学时学的一篇古文。当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像读故事一样仔细地完成了该文的学习,而且按要求背了个滚瓜烂熟。但是限于年龄和社会阅历,对文章的意蕴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彻。今天再读,总觉得文章并不仅仅惟文而文,泛泛而谈。实际上其意深刻,剑指人性的弊病,指引人心正视自身弊病,放宽心胸,善纳谏言,对于为人处事总是有好处的。
  
  然而,犹如桓公,固执己见,固步自封,难于纳言,唯己见而上上。文章讲述的虽然是千年前的事,每读,每新。而桓公不悦于扁鹊“唠叨”的场面总是清晰地跃然眼前,犹如目睹一幕活的话剧,让人肺腑难平。只见桓公皱着眉头斜睨扁鹊,心想“这人怎么这么不知趣,一次次前来搅扰不就是为了求点功名,捞点好处,竟然借治病为名敲诈到寡人头上了,寡人就是不配合你,看你有啥能耐。”然而扁鹊透过桓公威严的表象发现病魔一步步浸入到桓公的肌体,虽未彰显,却在日日加深。扁鹊为此而着急。故不怕冒犯王威,自取其祸,惟怕桓公贻误治病良机,于是在短短的二十日内接连三次求见桓公,及时将病情秉告桓公本人,希望引起注意,及时就诊,早日获得康复。然而高傲的桓公或许不信自己有病,或许不愿承认王者有病的事实,并没有把扁鹊的话当成回事,反而报以嘲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达了对扁鹊的极其反感。看起来是一句平常的话,其实是医德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对扁鹊救死扶伤人格精神无疑是莫大的侮辱!
  
  在王权代表真理的封建社会,王权压制了一切,王权说了算数。正是由于王权作祟的原因,桓公终久听不进来自下层“贱民”的谏言。
  
  作为一代名医,扁鹊顾及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心里急的是如何排除桓公的疾病,决不是为了贪图小便宜,更不是为了邀功请赏。无论桓公有多高尚,在扁鹊眼里只不过是一具急待修复的病体,而且是一具“不治将恐深”的行将就木的病体。这一点从扁鹊第三个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对于一个固执己见的人讲道理,犹如对牛弹琴一样,扁鹊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替病人着想的秉性驱使着名医扁鹊反复地屈身求见病人桓公,而桓公在疾病尚未彰显的时刻是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也就听不进诊治的建议的,这就是一次次不理睬扁鹊的根本原因。及至病魔彰显的时候已是病入膏盲的时候,已严重错失了诊治疾病的最佳时机,疾病早已发展到了超出扁鹊诊治技术水平的不可救药的地步,拿扁鹊的话来说,“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所以当“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时,“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谏言、诤言都是劝说人们改过自新以求自保的肺腑之言,是出自那些具真知灼见的、好善乐施者之口的金玉良言。这样的人往往背着“爱管闲事”的烙印。事实上这些人是真正具有人间大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人类历史才能滚滚向前。
  
  拒拿谏言致使蔡桓公走上了不归路,这当然是最大的悲剧。由此得到的教训是可悲的,尤以牺牲性命为惨重代价,是昂贵的。无独有偶,历史上,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乏寻觅。
  
  商纣王因为刚愎自用,听不进谏言,不辨忠奸,荒淫无度,最后弄了个国破山河在,身死名败裂的可悲下场。三国时的蜀将马稷自恃其才而藐视一切,拒纳三军统帅诸葛亮之劝阻和参军王平之谏言,终因脱离实际的军事指挥而丢失街亭,导致辕门斩首示众之下场。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听谏言而事后捶胸顿足者有之,甚至……
  
  相反,唐太宗、康熙皇帝因为善纳谏言,从善如流而登上了千古明君的辉煌宝座。
  
  谏言阻耳,谗言惑心。人生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尤其要听听他人旳谏言,有利于更好地取舍。说到底,人生难就难在做人上。做人甚于做事。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只有短短的一生,要想活得自在,活的幸福,不仅要学会求生的本能,更要在历练性格方面要多下功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仅指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只要从尊重他人的思想上起步,他的目光就会超越本身,就会容天容地容沧海。别人的谏言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爱护。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总是有好处的。世界之大,个人之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强,面面俱到,总有不如意的时候。相信别人的人才能超越自己,才能适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保护自己的法宝。这正是太宗皇上“以人为镜知兴衰”的精要之处。
  
  愿天下人时时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
  
  

阅读更多世俗评说,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