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是一部由阿尔伯特·梅索斯 / 大卫·梅索斯 / 夏洛特·泽韦林执导,Paul Brennan / Charles McDevitt / James Bak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销员》观后感(一):please open the door !
海报是敲门,定格是敲门。
就像是上帝在你面前放了一扇门却又永远将你拒之门外顺道加上一次次冷漠的眼神,时常被生活戏弄着还要被迫保持乐观。
即使是纪录片,每一个特写镜头都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主观情感,意外的喜欢却讨厌那个时代。
永远也忘不了推销员们被一次次拒绝之后含泪的眼神。还有在黑夜里的,大风里的,无人的高速公路上的,只能独自坚强的背影。
《推销员》观后感(二):西服礼帽真好看
1我们看中国纪录片,往往感觉跟故事片很不一样,比如中国人生活的“土气”。《推销员》的人物的外形、服饰、说话方式、表情、姿态,非常接近故事片,比如斯科塞斯的黑帮片、科恩兄弟。所以我们熟悉的美国片,即便是娱乐的,现实主义早已融入其中。或者他们城市化得太早,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洋气的。
2或者,当下的主流美国片也不是这样的,与现实脱节较大——我说的是那些卖座大片,以及温吞水。我刚才举的例子,以及观看过的更多的80年代及之前的电影,本身就是偏向现实主义的电影。它们从《推销员》中汲取了营养。
3电影明星还有个上镜的问题。明星看上去有范儿,因为他们适合上镜。很多普通人不具备这样的特质。但《推销员》的四个推销员,个个都有范,当演员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其体态、面貌都让人觉得在电影中看过。像那个年轻的,像爱德华·诺顿;身形高大的那个,像黑帮片里的狠角色;老头,该是个悲观的会计师。
4美国人真的“好看”啊,不仅姿态,穿衣服也都个个是西服礼帽。这些衣服就是西式的,是他们的日常。或者仅仅是推销员行业,以及一些其他行业是这样。但是请看中国的房屋中介吧,没几个穿西服还让人觉得好看的。
5无论是中国创作者,还是观众,都还不习惯写实。并不是说没有。赵薇演《亲爱的》,刘德华演《失孤》,就让人不习惯。看某个县城的纪录片,让人不习惯。贾樟柯,不习惯。周末一个同事还聊到,贾樟柯让他觉得有意在揭露阴暗面,”把屎拍给人看“。这是个习惯问题,但未必代表未来就会习惯,发生什么改善。
6资本主义好;但追求成功的那种演讲和会议还是让人厌恶;推销员过得很糟糕。所以,问题出在哪?
《推销员》观后感(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因为是根据销售人员必看的一本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拍摄的影片,所以我决定看看。但是看完让我感觉比较失望。
从头至尾传递的是一种磨难、困苦、迷惘、失败……似乎太过沉重了。
最近刚刚看了由畅销书《秘密-吸引力法则》拍摄的影片,里面一再强调了正面积极的主观意念对于人生的影响。这不由让我思考,是不是,我们可以忽略人生中的某些部分,比如痛苦、困难……
记得曾经在经过书报亭的时候因为一本杂志封面的大标题《别把你的痛苦太当回事儿》而买了那本杂志。
当你把精神聚焦在不幸和痛苦上,你的生活就会不断地被不幸和痛苦包围。
诚然,销售是一份很锻炼人的工作,但只有当你把目标聚焦在得到订单以外的事物上,比如获得个人提升、真正地对客户有所帮助……你才能能够得到源源不断地订单和业绩。
而同时,销售绝不是欺骗和伎俩。销售就是在销售你自己。只有当你的自我修练达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在销售工作中获得应有的乐趣。一切都会朝的越来越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更喜欢用销售这个词,而不喜欢用推销。推,意味着推动,有点强迫的意思。当然,适当地强势是可以更快地促成销售,但是推销成功后有80%的顾客都会反悔。因为打一开始他们就没有从心底里去接受过。那么你的后续跟进就很难进行,你的老客户就很难维护。
如果你想下地狱,去做销售。它能让你尝遍人间艰辛和困苦。如果你想上天堂,去做销售。它能带给你最大程度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和丰盈充实的新生活。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只有敢于抛弃面子和形象,愿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推销员》观后感(四):小人物一说梦想,上帝就发笑,像推销员一样辛苦维持生计的,才依旧是大多数啊
上影节捡的冷门,掐着点进去的,听见检票的工作人员说,哎呀,我还以为机器坏了,另一个说,那个时候都是黑白的。心里就明白,果然是老片!不过等一下,上个时候六七十年代应该是彩色电影了吧? 后来想了想,电影有彩色的,纪录片未必,毕竟这是部扛着摄影机跟着主人公跑,走纪实路线的片子,更何况……人家是此类记录片的鼻祖,当年也是低成本制作。
故事讲的是四个男人从事着一种我们国人可能不熟悉,但是在美国曾经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职业——上门推销员。 一身西装,一顶帽子,一个公文包或箱子,里面是产品册子和样品,如果能叫开门,就会对房主(一般是下午在家的妇女)游说一番,然后签单,直接给产品或者邮寄。 但这部片子的意义之处,正是他们卖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圣经》。
别看只是一本书,价格不菲,听他们报价,起码在50美元左右,而一旁的家庭主妇则说,我买不起,5美元就能让我们家挺完这周的生活了。 于是接下来看到的是很辛苦的游说和拉锯战。这四个男人,一人一辆车,冰天雪地里都开着窗,踩着油门的皮鞋上积着雪,不知是否为了省油而不开空调。他们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住在旅店里,每晚开着小方盒似的电视机,抽着烟谈论着白天的工作有多难进行,找不到路,敲不开门,说服不了对方,当然运气好的,一天也能做成两单,比如哪个家庭主妇能做主买一本。
很琐碎,很真实,其中又蕴藏着很多现实的东西。 他们卖的是《圣经》,因此卖得也是一种信仰。其实,新产品或许还真的有实打实的卖点,但这个,还真的只能靠信仰和……运气。 为了信仰买单,花一笔可以分期付款的钱,就能得到一笔代代流传的精神遗产,对于那些家庭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可惜,除了几户有钱人家,真正答应的还是少,毕竟……这不是刚需啊。
整个纪录片80分钟,非常中立地记录了四位大叔的工作,挨家挨户推销,碰头后交流。没有转折,没有故事,没有变好,甚至看到其中一位越来越消极,他也是一开始就抱怨穷的那位,在推销的过程中,态度也明显不那么温和。
啊,被我讲得好平淡,虽然的确无剧情。
毕竟片子里也还是有矛盾点。比如卖不住去产品的焦虑vs在公司报年度目标的豪迈,说是为了信仰的工作vs尽可能掏出潜在客户兜里钱的实质,想想真的……好熟悉啊。 尽管今天不用上门这么累,但面临的工作压力不都差不多么?
几十年过去了,全世界的消费升级了,但生活有没有变好?压力有没有变少?躺着数钱的永远是少数人,像推销员一样辛苦维持生计的,才依旧是大多数啊。 导演你好,你拍的不是美国吗?为啥感觉是这样:小人物一说梦想,上帝就发笑。
《推销员》观后感(五):上帝恨我们。。。
《推销员》是梅索斯兄弟富有革新意味的一部纪录片。。。。。两兄弟利用摄像机拍下了四个上门推销《圣经》的推销员的生活。。。并以其中的保罗为焦点。。。。讲述了他徘徊在生存边缘的推销事业。。。
片中的推销员运用了各种手段来推销一本华而不实的精装画册版的《圣经》。。。他们登门拜访敲响一家家教区教友的门。。。向他们推销神父所推荐的这一本《圣经》。。从书商到教区再到各家各户。。。有着一整套围绕着《圣经》的利益体系。。。
四个推销员总是在晚上的时候聚在一家旅馆的屋内。。。。交流着一天的推销经验。。。。。他们踌躇满志。。。将这份工作视为一种伟大的事业。。。毕竟他们是在传达着神的意志。。。
一次次的推销。。。。他们有了一套对付各类人等的方法。。。。面对着家庭主妇。。。没有主见的一家之主。。。。怀有偏见的房东。。。他们都可以轻松应对。。。但也有无比坚持的。。。会让他们浪费一个下午。。。电影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反思的。。也许就是。。。一个推销员欺骗了买主。。。向她假传了教区的命令。。。欺骗与恐吓。。。。他们知道。。。他们推销的大多数教友根本买不起这样的一本需要分期付款的《圣经》。。。
在拍摄的中间保罗遇到了一次婚姻危机。。。当影片的最后。。。推销员们又一次的聚集在旅馆的房间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对生活有了怀疑。。。。。一本本神圣的《圣经》。。。和他们贫穷的生活。。。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梅索斯兄弟从上千分钟的跟拍素材中剪出了这部令人深思的电影。。。。记录下来了各种人等对于这样神圣的推销的不同反应。。。
我大胆的臆测。。。。上帝也许恨我们。。。。因为我们如此的臆测着上帝的意图。。。所以我们才会有种种的困惑。。。也许当推销员们与神父们。。。如此权威的执行着神的意图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只是借上帝的名义。。。来解脱自己的困惑。。。。
这部经典之作标准公司和EUREKA!的MOC系列都出过DVD。。。但我更喜欢MOC的封面。。。简单。。。但又很好的传达了电影的意图。。。。
最后说一件好玩的事。。。前两天有两个推销员到宿舍来。。。推销他们的高科技抹布。。。。口口声声说。。。就算不买。。。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多了解一下新事物。。。。问我是不是的。。我回了他们一句。。。“对不起。。。但是我这个人比较怀旧。。”他们立即就没话说了。。。。呼。。。。
还有一则趣闻《推销员》在一次展映的时候。。。电影放完了。。。有一个女孩哭着找到了坐在后排的导演梅索斯兄弟中的弟弟。。然后说。。这部电影把她深深的感动了。。。后来。。。她就成了梅索斯夫人了。。。。。。
《推销员》观后感(六):-
1968年的49.95美元;
“我不知道莱芙蒂是否在家,但我知道我不在家”;
1968年推销天主教百科全书要拉出马克思讲;
“他性格很好,他对上帝诚实”;
脑袋撞到吊灯后就"u r now a member of the family"了;
-推销员不需要你和上帝同在,只需你和电话机同在;
-对推销员而言,他们必须信任时间,相信时间不会改变人们的意愿,他们还必须挑“适当的时间”上门,与其说他们献身于金钱,不如说他们献身于时间;
-圣经推销员同传教士之间,谁更纯洁呢;
在假名字面前死去;
“边缘商业”;
five-year-plan才是推销员的噩梦吧,推销员之职业不容rich,而贫穷某种程度上也是推销员工作失败的暗原因之一;
“你已经走到那扇门边,他们不在家,你就错误地走进另一家”-推销员的边界是非目标人家的大门;
-推销圣经的工作不允许推销员们follow上帝,等于是避嫌,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圣经推销员,只有当隶属于书籍制作贩卖公司的才是必需,否则他们就不是,当专门的推销员公司成立起来,他们就更加不是;
“跑吧,上帝,你跑呀”;
“从兔子面前把奶油拿走”;
-后现代的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已经彻底没有推销员的概念了,因为这是一项需要走进人家里面的职业,甚至一栋房屋在经受过这种陌生人的认证才能成为一户住处,而后现代的人、结构主义下的人、中产的或寄居的人,他们是不会开门迎接一个上帝用边角料捏成的人的。是的,干着这份活计的都是真真切切的人,既不是穿着黑袍或长着白色羽毛的神旨使者,也不是没有血肉和童年的道具,推销员,这是一项同样需要得到起码一句“谢谢”的职业,一项需要技巧和道德打底、劳动力作为半个商品的职业,一项嘴巴先于更易有偏见的眼睛、骗过自己先于骗过别人的职业,他们的职业精神是:浸入、将自己扎成靶子,推到前列,商业的前列、宗教的前列,意思就是,它们的边缘。推销员们是一把把水壶,各自独立,利益最好是自己的而非别的壶肚子里的;但他们也不能长期蓄水,水依旧要上缴、再分配;他们之间不存在师生,不存在传承,只有各自小型的、弱化的循环系统。而后现代生活里,没有了,经济学上只有个体和扯不净的政治,宗教方面,只有个别教徒承担起了推销圣经的活计,而这必然是无法成功的。从前我认为圣经推销员是离上帝最远的人,现如今看讽刺的是,他们早早就被回收了。
“C计划”,即“天主教荣誉计划”,即除当场支付和货到付款之外的支付方式;
quot;he keeps the ball going around";
-一个伦理问题:你认为,把同一个故事来来回回对不同的人讲述无数次,或是对不同的人每次都讲不同的故事,哪个更真诚或更虚伪?
-把一版修订翻新过的圣经推销给长年信教、熟谙圣经内容的人更难,还是把一本普通的圣经推销给从未信教从未接触过圣经内容的人更难?
“我总觉得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打击”;
“苏利文神父,他和我来自一个地方。他从牙买加平原来。”-人类都来自埃塞俄比亚;
“银色店铺”;
圣经推销员到底信不信教,只能说他们有一信条:“如果没有保佑,就不会得到收益”;
宗教是“古老的浪漫”,宗教是不宜激进的;
“我一直在卖真空吸尘器,但是他把所有垃圾都倒在地上。”
物质世界有什么商品是“不贬值”的?
-推销员讲出啥啥卖得很多大家都买这种话,是很冒险的,比如假如遇上我这样的潜顾客,对方越说大家都买我越不想要,也许可以推断,是存在一种信徒,ta接近上帝的途径就是反叛、是从反义词里搜集定义,越不跟随众人ta认为自己越圣洁;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牺牲”;
“我们唯一确知的就是死和税收”;
“这些米老鼠非常粗暴”;
“曝露在这之下”,被宗教灼伤;
“摇动摇篮的手统治着这世界”;
“有时需要的不是to inspire,而是explo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