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80后的7个真相人生哲理

发布时间:2022-09-11 11:22:44

那天听一位长者提到80后,言谈间颇有些轻蔑:那些80后小孩……

我立刻想起十几年前,80后代表人物韩寒和一些老作家打嘴仗。有老作家评论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读多少书,知道的也就是中学校园那点事……”韩寒笑答“叔叔,我24了,退学7年了。”

现在,韩寒都36了。

而80后最小的已经28岁,最大的37了。

哪里还是小孩。

所以,当年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轻狂,自我,离经叛道,垮掉的一代……也早就时过境迁。

张泉灵有次说:

我周围很多80后,真心觉得他们不容易。他们不太靠得上父母,他们的父母是一样不容易的50后,可能还赶上了下岗。80后大多独子,奋斗在异乡,上大学赶上扩招,看着上学容易,可是出来大学生不值钱了。没赶上买房的好时候,不说了,都是泪……基本都独子,上面4个老人,还要鼓励他们生二胎。他们正是当下的中坚。我每次希望他们全情投入工作时,都先想着他们的不容易。

没错,今天的80后,其实是这样的:

1老大不小了

奔四的年纪,意味着大部分80后都已成家立业,二胎绕膝的也不在少数。

隔壁班的女孩早已淡出视野,心里装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幼儿园或者奶粉钱。

青春不知何时散了场,不觉间,那个长不大的少年,已是微微谢顶穿着秋裤怀抱保温杯的准大叔,“人到中年”的感觉不时袭上心头。

80后作家张悦然说:这代人是不是变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结束得太早了一点,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很委顿的中年状态里面。正是在这样快速的消失当中,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

“委顿”这个词稍微有点严重,但青春结束是事实。而随青春一起快速消失的是什么?

是幻想力。大体看清了世界的面貌,现实一桩桩来到眼前,之前的想象也就无处安身,越往后,留给幻想的空间越少了。

是豪情。经的事儿多了,对自己的了解也就多了,渐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边际,不再觉得有个杠杆就能跟地球抗衡。当年唱“壮志在我胸”的豪情,被现实一巴掌接着一巴掌地打回原形。

是幼稚。以前谈恋爱要找忧郁深沉的,现在觉得还是阳光点好。以前觉得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现在基本摆正位置了。以前无条件地信任别人对别人好,现在不会了。

总之,很多关于孩子的特质都不见了。

有些人是把那个孩子藏了起来,有些人,是彻底丢掉了。

2成了单位的主力军和家里的主心骨

单位里的90后资历尚浅,60后70后大多已是领导,专心指引方向开疆辟土。

扛着大梁冲在攻坚一线的,多是80后。

家里也一样。

大部分80后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独得恩宠,长大了就得独担责任。

父母日渐虚弱,孩子嗷嗷待哺,但凡需要点能力智力、社会资源的事,都得你来。

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才知道啥叫上有老下有小。

本来还稀里马虎着,忽然有一天老妈生病住院,孩子在幼儿园等着接,爱人又开会走不开,心急火燎中,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个家是扛在自己肩上的,全家人都眼巴巴地指望你。

所以不敢生病,不敢造次,不敢冲动,不敢懈怠……只能健康阳光正能量地往前奔。

因为你不能有差错,否则一家老小跟着倒霉。

3被房所困

2000年房价开始涨的时候,70后有大约一半已经结婚,有人提前买了房,有人还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

房价真正困住的,是80后。因为在2000年,他们最大的也就20岁,未到婚龄,自然不考虑婚房,而到他们开始工作,早就没了福利分房这回事。

等他们想安个小家时,房价已经让人望尘莫及。

莫及也得及,否则过不了丈母娘那一关。

于是东拆西借凑了首付,背上二三十年的贷款,开始月供。

刚开始都不敢细算。一个月的工资送到银行,一大半都是利息,想想就撕心裂肺。

于是开源节流玩命攒钱,攒一笔提前还一笔,每次还完都如释重负。

现在部分老点的80后已经摘掉房奴的帽子。但房子是80后心中永恒的G点:买了吗?要换吗?升值了吗?可以投资吗?贷款利率降了吗……随便一点信息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公众号里类似“大逆转!房价跌回一年前!”的文章,不管内容多糟烂,都能收割十万加。

酒桌上聊别的都可能冷场,一说到房子每个人眼里都会泛出关切的光。

房子两个字,随时牵动80后复杂的情绪,爱或者恨,欢喜或者失落,庆幸或者后悔……

4孤零零漂泊异乡

80后赶上了大学扩招,同时也赶上了国家不包分配。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意味着大量80后都有机会离开家去上大学,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留下来。这也意味着,很多80后现在漂在异乡。

其实80后小时候的日子是不错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荒,大部分家庭算得上衣食无忧,大部分父母育儿理念也跟过去不同,喜欢宠孩子,提倡赞美教育,再加上多是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的90后自称宝宝小公举,当年的80后可是公认的小祖宗呢。

总之相对前几代人,80后的童年幸福感要强很多。

这是好事,但会导致一个坏结果:当成年后他们漂泊在外,会格外想念家乡和父母,也会常常涌出深深的孤独感。

孤独会引发迷茫。于是每天投胎一样挤地铁的时候,看着黑色玻璃窗里自己模糊的脸,偶尔会有一瞬间的恍惚:我在哪里?日子就这样下去了吗?未来会怎样……

关于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小县城的讨论一直绵延不绝。而80后是最迫切地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群体。因为要考虑孩子谁来带、上什么幼儿园、没房子怎么过、户口怎么办、父母老了怎么办……这都是实打实要面对的,不容回避。

想要大城市的繁华,就得面对它的艰辛。

想要小县城的安逸,就得接受它的狭隘。

何去何从,没有完美答案。

5压力和焦虑并存

人在接近中年时,压力最大。

除了家庭、工作、房子,还有一种无影无形但人人都会感受到的压力:人生发展。

对多数人来说,到了四五十岁,人生基本就能看出个眉目了,这辈子飞多高跳多远有多大成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有例外的后起之秀,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在奔四的时候,在一步步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的过程中,人会想得格外多,内心会格外动荡。

加上这个时代本来就变化多端,多数人都不再追求稳定,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守在一家单位蹲一辈子,大家都紧盯着变化,企图抓住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渴望着突破和发展,各种可能性也不断在眼前变幻,自己却不知道怎么走才正确。

于是焦虑。

尤其,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踏上了风口平步青云,同学会上最出色那个被众人簇拥,90后已经升职成了自己领导……

焦虑自动升级。

很多人会在夜里被潜意识里的焦虑唤醒:别人都那么厉害了,自己也不小了,难道就要这样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过一生吗?不要啊。可是,怎么办?

于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我认识一个81年的媒体中层,他会因为行业竞争惨烈、同事勾心斗角而整夜在阳台上抽烟,烟头塞满两个矿泉水瓶。

这种焦虑,可能很多80后都懂。

6跟上了时代的脉搏

80后在赶上房价上涨的同时,也赶上了互联网兴起。

互联网在中国几乎是跟房价一起红起来的。大约也是2000年,那时候80后们大多十几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能力又很强,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对数,都第一时间触摸到了互联网,跟上了时代的脉搏。

有些60后70后当年搞不懂网络,后来就了解不了新媒体,现在就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所以他们在很多领域都略显笨拙。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但80后中很少有这种菜鸟,相反,他们是科技时代最活跃的体验者,甚至最具创意的引领者。

这也意味着,即使科技大革命翻天覆地,多数80后也始终跟得上,短期内不会落伍,不会被湍急的变化甩掉。

7比谁都累,也比谁都幸福

有个有趣的说法,说为什么“8”是吉数?不是因为谐音“发”,而是,在0-9这几个数字里,9最大,照说是最好,但它下一步面临的就是0了,是骤跌,所以不好。而8则本来已经很好,又即将登顶,前景光明,所以是最好的数字。

80后现在大概就是在“8”的状态——年富力强,意气风发,即将迎来人生巅峰,是最有力也最光明的时刻。

固然有压力有迷茫有焦虑,但那其实是因为生活自有它的平衡,最大的压力,往往都压在力量最大的人身上。

当然,承受最多的人,往往得到的也最多。

在家里,有孩子、爱人、父母毫无保留的爱。

在单位,领导重视,下属仰视。

而且这个年纪,稚气已脱,本事傍身,精力旺盛,再也不用战战兢兢地挤在社会边上,看所有人的脸色。

一定程度上,他们可以试着做自己了。

被爱,被需要,有价值感,有能力做自己……

这些,都妥妥地指向幸福。

所以,80后可能比谁都累,但也比谁都幸福。

其实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幸运和不幸。

每代人也都有每代人的特质和使命。

从来就没有什么垮掉的一代。

每一代在长辈眼里不成器的晚辈,长大后都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就像多年前饱受诟病的80后,如今已经思虑周全,杀伐果断,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

今天的他们,真的像个大人了。

阅读更多人生解读,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