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克拉拉》影评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10-03 11:34:29

  《亲爱的克拉拉》是一部由贺玛·桑德斯-勃拉姆斯执导,马蒂娜·格德克 / 马立克·兹迪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一):《亲爱的克拉拉》

  不知道是导演刻意的笔触还是掌控原因,整部影片时刻处于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三个主要人物行为常常被调动异常,可能是对艺术家的个人化描写吧,我只能这么理解。因为整体并非行云流水般灵动,虽然有不少大段乐曲以及演员难度极大的表演,但我还是对很多莫名其妙的转折感到匪夷所思,而且那种转折并没有特别的美感,反而显得支离破碎。加上两位法国演员不知道是配音原因,德语发音和嘴唇不是太契合,加上帕斯卡·格利高里 Pascal Greggory太过熟悉的声音变得如此别扭也感觉不对劲。当然还是很高兴看到久违的马立克·兹迪 Malik Zidi,这个在《干柴烈火》惊鸿一瞥的小男生,如今已经成熟多了。而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已经成为我心目中德国女优的代表了。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二):克拉拉是一个从来没玩耍过的孩子

  影片里的克拉拉是个独立要强的女性,指挥乐团,支撑一个家庭。

  临结尾,勃拉姆斯抱着她说:

  克拉拉一直还只是个女孩

  一个从来没玩耍过的孩子

  和我一样

  只知道弹钢琴

  但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相爱

  爱和幸福

  我终于可以看到了,我禁忌的天堂

  我将和其他女人上床,但不是和你

  和她们任何人在一起

  我抱着的也只是你

  直到我生命停止的那天

  我会等

  等你死去,然后步入你的后尘

  在死亡的世界里我与你同在

  把你带到他的身边

  说完这些,后面还有一段他在台下看着她演奏,这一段没明白。。。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三):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她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女性钢琴演奏家。

  她是罗伯特·舒曼的妻子。

  她是勃拉姆斯一生挚爱的女人。

  她的一生拥有所有现代电影剧本所要求的必要元素:美貌,天赋,暴君般的父亲,精神病患的丈夫,四十三年不为道德与规范所容的爱情,六十年不停歇的演奏之旅,无数的掌声和鲜花,还有那些伴随她而生的不朽乐章。

  但是,还没有一个人能把这个真实的故事拍得动人,《琴恋克拉拉》也没有做到。

  克拉拉·舒曼(1819-1896),出生于莱比锡,五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是钢琴店老板和优秀的钢琴老师,偶然发现自己的女儿是个音乐神童。于是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她九岁公开演奏,十一岁便巡回巴黎维也纳,不但大文豪歌德是她的乐迷,奥地利皇家也颁给她最高荣誉。

  十一岁那年,她爱上了父亲的学生舒曼,那一年,舒曼二十岁。父亲知道后,几乎要枪杀了舒曼,然而炽热的恋爱却是不能被阻断的。舒曼整整等了她十年,最后,通过法庭,终于迎娶了克拉拉。

  也许父亲最初的阻挠竟是看穿了未来,他们相知相爱的音乐人生并不全是和谐,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也不全是“诗与花的生活”(舒曼语)。舒曼纵然是才华横溢,但他天性敏感忧郁,总是不停的喝酒,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从没有谋生的打算,一个天才艺术家身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他似乎都具备了。而克拉拉性格则比较倾向于现实,一心一意想维系一个幸福的家,但同时也不愿放弃演奏生涯,她一生热爱音乐,例行演出对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气一样重要。

  1850年,他们定居于杜塞尔多夫市,舒曼在那里担任交响乐团指挥,但其个性却不适合指挥和管理,他的指挥生涯逐渐变得日益艰难。

  然而,就是在杜塞尔多夫期间,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开始了另一段传奇。

  1853年,也是20岁的勃拉姆斯在舒曼的家里第一次遇见了克拉拉,那一年,她已经34岁。

  那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同时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在自己的最后岁月里,他不遗余力的提携这个刚刚出道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这时的克拉拉虽已步入中年,却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她用高贵的气质,风度和教养将这个年轻的天才完全折服,使他一生陷入了对她的无尽的崇拜之中。

  1854年,舒曼的忧郁症严重恶化,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救起,送进了疯人院。

  克拉拉此时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此后的两年间,勃拉姆斯陪伴在她的身边,陪她照顾舒曼以及孩子,为此他甚至放弃了许多成名和赚钱的机会。也许是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无微不至。

  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院去世,横亘在他的爱恋面前的最大障碍已不存在,他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离开。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但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最终, 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他选择了离开,永不相见。

  此后,是漫长的一生里……

  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

  他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

  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

  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

  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

  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1896年克拉拉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度假在外的勃拉姆斯在赶回参加葬礼时,极度悲痛与恍惚竟搭错了车,两天两夜后,他颤巍巍的走到克拉拉墓前,撒下最后一把泥土。

  天地苍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而听众唯有墓中人。

  我一直想找到这是支什么样的曲子。我想听听怎样的旋律才能诉尽这43年的爱与心事。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四):女神克拉拉

  实况转播,边看电影,边于第一时间记录感想。

  影片的开始,克拉拉和舒曼坐在火车上,克拉拉看着窗外说,一切都在飞逝,多好。我曾在火车上拍照,拍下来的图片是扭曲的,飞快的速度把树的头发从爆炸头变成了长卷发,耿直的电线杆也扯成了拉面。前一分钟,还是都市的房屋、天桥下的行人;下一分钟,是孤寂的良田,村屋外小池塘里挤作一团的白鹅。

  克拉拉不是一位漂亮的女性,但她无比美丽。

  在钢琴演奏会上,她神采飞扬地演绎着美妙的音乐,在VIP座位里的舒曼,一脸尴尬,努力褪掉手上的婚戒。这一幕几乎令我误以为克拉拉只是舒曼的小三而已,然而伟大的舒曼先生说,他不要名利,他讨厌的是众人追捧的喧哗。旁边一位连座位都没有的青年,对克拉拉致以热烈的爱慕眼神,克拉拉只是一扫而过。 这位青年,就是勃拉姆斯,也就是妇孺皆知的《摇篮曲》的作曲者。影片里对于勃拉姆斯的形象给予了厚爱,可是,说真的,我还是更喜欢舒曼一些,他的《梦幻曲》曾一度是我手机里无限单曲循环的乐曲。

  舒曼与克拉拉来到勃拉姆斯演奏的地方,那甚至不是个小酒馆,很是破落,舒曼不堪忍受环境的腌臜而离去,克拉拉却因勃拉姆斯的精彩演奏而忘情却步,与此同时,一旁的穷人们忙碌着赶紧把克拉拉华丽晚礼服上的珍珠一颗颗剪下来,而后克拉拉发现即离去。直到下一幕,克拉拉身着白色衬衫与长裙的家居便服,在指挥着工人们搬家时,我才体会到,这位女性是有多么美丽。

  19世纪,即便是德国人也难以接受女性作为指挥家(钢琴家则OK),克拉拉代替丈夫指挥乐队演奏的时候,几度被骚扰、打断,电影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她并没有长篇大论或说出什么惊人的提升妇女地位的演说。她仅仅是提醒大家,表演在即,时间紧促,她又是唯一了解这部交响乐创作的人,因此,大家试一下吧。她的淡定与平实,我很渴慕,她的确美丽。练习成功结束,乐团里的乐手们也赞不绝口,克拉拉披上围巾,欢快的离开,当她在草地上奔跑,躺下来笑着望着天空的时候,这一刻,我被打动了。导演在10分钟内,完成了将一张几乎令人遗忘的平凡面容,到焕发令人灼目的光芒的转变。爱着你,不是为你的容貌,你的美你并不自知,我却历历在目,深深爱慕。

  噢,很遗憾,为了塑造一个多情浪漫的青年,导演将不羁的天才勃拉姆斯变成了一个轻浮、坐立不安玩耍杂技的少爷。我鄙视你。

  舒曼和勃拉姆斯联手弹奏克拉拉少女时期创作的抒情诗钢琴曲,这一幕有着意味,当下对我来说是如此,应该是后面故事的伏笔。也许你可以猜到剧情、故事甚至一些台词,但你猜不到,爱上你时,我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心情。

  清晨,我在你的家里,在布满你气味的空间中醒来,听到你在弹奏,不敢相信的真实,循声到你的房间,你正穿着衬裙,不加修饰,光着脚,投入在钢琴演奏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看着灵动、美丽的脚趾,我忍不住上前触摸,即便如此也未能打断你的琴声,我想要成为你的囚徒、奴隶,你却当我是个孩子而将我驱逐。这一幕是多么动人,却生生让导演拍成了无良少年调戏人妻。我再次鄙视。

  克拉拉总是穿着那个时代典型的低胸膨大裙摆纯色的裙子,设计非常简洁,而这个光芒四射的女人,完全不用项链的点缀就能展示超乎外表的美丽。这让我想起了曾看到有人写过,一个美丽的女人,无关乎她的衣着,虽然她的穿着是那么完美地诠释着她的内在,却令你忘记她究竟穿了什么。我也喜欢设计极为简约,但同时又有完全不需要再添加任何缀饰的妥帖,最简单也就最困难。

  舒曼已渐入疯狂,嫉妒在啮噬他的灵魂。一个美丽而有才华同时又有能力的女人,和一个同样以才华为生的男人,当他们都在同一个领域中施展,这样的结合,是否会造成了关系的脆弱,或者是煎熬。当舒曼跑到克拉拉正在指挥的现场,像孩子一样的舞蹈,大笑,我突然想起了另一部电影,侯孝贤的《千禧曼波》,舒淇的独白中,说到,男友小豪每次在她工作回家后都要从上到下检查女友,他的情绪反复、紧张,因为嫉妒,嫉妒女友有工作。我想,他在嫉妒着自己在脆弱中依赖的人,在自己所无法承受的世界里,可以坚强地生存。

  庸医的治疗误了舒曼、莫扎特这等天才,贫穷毁了另一个天才文森特梵高,天才如此脆弱,还要顶着大众审美品味的压力,在哪个年代,商业也依旧是艺术家天才们赖以生存的依附。狂放不羁的勃拉姆斯也需要穿着正装,礼貌小心地回应着音乐出版商们。是以为何舒曼明知勃拉姆斯爱慕着自己的妻子,他如此嫉妒,却又容纳甚至是极力帮助着他,因为才华得来不易,不容失去。在如此的境况之下,当贫穷的阴影笼罩着舒曼的一家,还有那么多孩子等待喂养与照顾,还好,克拉拉还有钢琴,还有音乐。为你们的女友和妻子培养一个爱好吧,当一切都令她失望,当现实把她拖入困境,至少那个让她的灵魂可以安放的爱好,可以成为她最后的救赎。

  影片已结束,整个过程,都像是在着急地讲述着故事,着急地演绎着主人公们的命运,似乎显得很仓促,但其实,现实从来都是那么仓促的,把命运一股脑儿塞给你,不容分说,也由不得你一步步缓慢实施。

  这部影片,作为电影艺术,其实是很失败的,导演、编剧的失败,但女演员深得我心,而电影音乐,天才们的交响乐、钢琴曲,雪一样纯白,钻石一样锋利,陪衬又铁证着这部失败影片的事实。

  亲爱的克拉拉,你是女神,若女神只不过长得好看,那邻家女孩PS一下也能让人神往,女神是有着才华和令人屏息的人格魅力的女性。

  亲爱的克拉拉,勃拉姆斯来得太晚,却走得刚好,你此生,不负。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五):不到位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文字幕很成问题。。。老是慢半拍,翻得也不好。。。

  情节过度得有些突兀,感觉这一女两男的情感纠葛没头没脑的:C和J怎么好上的?我咋没看出来?R为啥要提携J呢?不是小三嘛?交代得不充分呀。。。要么引进的时候被大删特删,要么便是因为这在西方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导演不想多赘述。。。

  R的脑病治疗方法够高科技的,看他痛苦的尖叫,仿佛有种在看《沉默的羔羊》的错觉。。。

  C的外型够大妈的,实在不能符合我对让J迷恋终生之女子的期待。。。看她指挥乐团或弹琴的样子,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演技尚可,只是缺少了些女音乐家的气场。。。

  只能纯粹当音乐史普及片来看了。忙完考试,我会深入研究一下这三个人之间究竟在干啥子。。。

  不到位的翻译,不到位的电影,最不到位的还属本人的理解力。

  《亲爱的克拉拉》影评(六):接近真实的勃拉姆斯,接近真实的生活

  说艺术源于生活,此话一点不假,只是没多少人能感受到,所以没多少人信。

  这部片子在一个瞬间打动了我:

  “请把这个交给你们的母亲或者你们的父亲”,勃拉姆斯说道,递给两个小女孩自己的乐谱。

  “Johannes Brahms...“两个小女孩念着。勃拉姆斯开始逗她们,打一倒立。。。

  ”哇,他在用手走路...“小女孩惊讶到,脸上泛起一种神往。

  这一幕也许是导演虚构的,但是却令我瞬间撼动,倒立的不只是片中的演员,整个勃拉姆斯,整个严肃的古典音乐殿堂,整个悲剧的勃拉姆斯人生,瞬间倒立,焕然一新。这一新,就新在找到了一个接近勃拉姆斯及其音乐的通道——生活!

  在特殊的环境下反而能凸显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欲望和向往。舒曼在去到勃拉姆斯弹琴的港口工人聚会的小酒吧时,对里面的肮脏和臭气唏嘘不已,而勃拉姆斯却沉浸在里面的欢乐和舞蹈当中,这就是生活,不容置疑的生活。有了这一幕就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很多情节,勃拉姆斯首次登门时,如“侠客”般飞檐走壁,说是在帆船上学的。真是令人叹服,在19世纪中叶的大变革时期,也许勃拉姆斯亲历了各种生活,才有了他的音乐。也正是对各种生活的荡涤,最终产生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如白雪般纯洁,如钻石般锋利”的音乐。

  下面我将通过勃拉姆斯的作品来接近他的生活:

  一直都很喜欢梅纽因20年代演奏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这是改编的小提琴独奏的版本。这一版本少不了炫技的成分,和感官上的快感,这是我最初的体验。

  后来听了阿巴多指挥的管弦乐版的匈牙利舞曲,这依然是改编版,乐队表现出了吉普赛人浪迹天涯,载歌载舞的豪情,这是善于表现波澜壮阔场景的交响乐所擅长的。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接近真实的勃拉姆斯。直到今天看了这部片子,并听了康塔尔斯基兄弟演奏的四手联弹的匈牙利舞曲——这是勃拉姆斯最初创作的体裁,前两者都是后人和他本人改编的——才体会到了这一作品,甚至包括他的其他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包括最炽烈的爱情,最温馨的亲情和最真挚的友情。

  以下这个片段最明显的展示了这样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

  大冬天的,舒曼夫妇举行音乐会去了,没人料理孩子们,勃拉姆斯先回到家中,看到孩子们坐在楼梯上冷得直打哆嗦,就说“我有个主意,给你们增加点热量,让我们来跳舞吧”,琴键落下,琴声响起,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如同一杯载满热量的酒泼洒在空气中,孩子们还会感到冷吗?

  载歌载舞的这一幕令人无比动容!我领会到了以前未曾感受到的匈牙利舞曲的一些味道。它是轻快的,是燃烧的,是跳跃的。它有淡淡的忧伤,但不应充满管弦乐版那样跌宕起伏的戏剧式的悲剧色彩;它有华丽的舞蹈,但不应是小提琴版那样的帕格尼尼式的快感;而康塔尔斯基兄弟演奏的四手联弹,最接近片中的情景,有童真,有欢乐,有漂泊,更有壁炉边的温暖。

  如果有了这样一颗生活着的活生生的心,对爱请和婚姻的追求也就不难为我们所理解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勃拉姆斯和他的音乐。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