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之死》是一部由Gabriel Range执导,Hend Ayoub / 贝琦·安·贝克 / Brian Boland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统之死》影评(一):宰了布什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
(部分情节透露)
160年前,在被印第安人鲜血染红的大地上,部族首领特库姆塞恶狠狠地施下诅咒:屠杀印第安人的哈里逊即将死去,自今日起,每20年就有一位美国总统无法离开白宫。于是从哈里逊起,厄运开始将领在那些刚好赶上时间的倒霉总统身上,林肯、加菲尔德、麦金莱、哈丁、罗斯福、肯尼迪、里根,除去里根侥幸逃脱,前面的人无一幸免。而20年后,赶上这一周期的恰恰是上任伊始便在战争泥潭中泥足深陷的小布什。
善于制作伪纪录片的英国第4频道,以这个传说为基础,结合布什政府执政方针和美国的对外政策,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严谨的推理和设想虚构了2007年布什演讲途中遇刺身亡的事件。似乎从外表来看,它是一部“格调低下”(部分美国人语)毫无意义的恶搞影片,但从本质上讲,《D.O.A.P》却拥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相比起来,它甚至比Michael Moore的《华氏911》更加正经与严谨。事实上我们无法从影片中看到更加新奇和不可想象的东西,每条线索都遵循着美国方面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的一贯做法来进行。片头阿拉伯女人的画外音说道:“当我听到这可怕的消息时,我在心中祈祷,主啊,千万别是一个穆斯林做的。”这句信息量巨大的话犀利指出了美国所处的尴尬现状,复仇是把双刃剑,911的耻辱训要通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的鲜血来洗刷。另一方面,被侵略和屠杀民族的仇恨又必将化为复仇的利剑插向敌人的心脏。当饱受专治压迫的穆斯林辗转来至美国时,他们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把自己置于仇恨的漩涡之中。
自古为信仰而起的战争,几乎没有谁真正将真理我在手中。
而讽刺的是,布什身亡之后,调查人员想当然地将目标锁在一个叙利亚人的身上,理由很简单:他是穆斯林,他在基地受过训练,这些足够了。在其实没有更多民主的国家里,所谓民主的力量分外可怕。陪审团的定罪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价值走向,当有人诟病其意识形态的指向性时,一切不合常理的反应都带有宿命色彩的必然。Michael Moore站在美国人民的角度揭露了布什家族和拉登家族的种种龌龊,英国人Gabriel Range则似乎愈加不留情面,对整个美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大起底,至少他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记得911结束之初,有美国人将酒瓶丢向穆斯林的门上,并进行恶意诅咒。国民的意识形态往往左右国家的走向,布什说他是小丑也好,战争狂人也罢,说穿了他不过得到了机会而已,机会又是谁来授予的呢?当亲生子女战死沙场的时候,愤怒的人们当然有权力将子弹射入小布什的脑袋,同时也必须为狂热信仰付出代价。那就是,将最后的子弹留给自己。
黑人父亲的自决,是英国人代替美国人的一次自省,又或者说在同时他们也检省了自身。这一点比刺杀布什这件事本身来说更带着振聋发聩的效果。影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你知道你现在所经历的全部指向2007年10月19日的结果,它所做的,不过是提前讲出来了而已。
这部正儿八经的恶搞片,其冲击力不该亚于《华氏911》带来的影响。两部片子,基本上点明了美国的过去和将来。
《总统之死》影评(二):总统之死——所谓自由下的黑色幽默
昨天看了才下的《总统之死》,一部高水平的恶搞电影。说它恶搞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真实新闻中剪辑而成的;说它高水平是因为在恶搞的背后对所谓的西方民主的自由和反恐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笑
小不死,在2008年的一天,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后,被两颗子弹送去见了他常挂在嘴边的上帝。于是,美国陷入了混乱
这里第一处体现西方民主制度的情节出来了,一夜之间有300个人被当做嫌疑犯抓了起来。而政府首先排查的就是伊斯兰人——那些生活在美国,为了体验自由而生活在美国的伊斯兰人
第二处,一名伊斯兰人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有曾经错误的去过阿富汗被判了死刑,上诉一年也没有被接受,因为他去过阿富汗,因为政府想把小不死的死和恐怖主义联系起来
第三处,真相出来了,一位曾经优秀的士兵在伊拉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从而计划谋杀了总统——美国人杀了美国总统,而不是恐怖分子——对政府的反恐主义的一个大大的嘲弄。
影片中有2处,我的印象很深,一处是布什安葬时一双靴子倒放在马匹两侧,我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总统,但为倒着放就不明白了,请知道的朋友告诉我下
第二处,是那位老兵说的话:“我只不过杀了一个,他(指总统)牺牲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应该被审判处以死刑”
总的来说,这是部很有创意的政治题材电影,情节和影片气氛的烘托都属上层之作,也为国内的恶搞一族指明了方向——恶搞的背后要有深刻的含义。
《总统之死》影评(三):《总统之死》干掉布什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虚构的“纪录片”,在电影里,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于2007年10月在芝加哥遇刺身亡,故事围绕FBI追寻刺客而展开。它的形式就像我们平常看惯的法制节目,顺着案情层层推进,期间不断插入涉案人的谈话、各种媒体的报道、现场的记录视频等等,反正让你觉得这就是一真事。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小布什并不是找人演的,而是通过他真人的影像用电脑合成的。电影当然重点批评了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因为很讽刺的是,凶手并不是FBI一直认定的伊斯兰人,反而是在伊拉克战争中遭受丧子之痛的一个美国父亲。这样的电影在反美的人眼里当然是个看得很痛快的作品,但在老美自己看来可能就很不是滋味。毕竟这是他们自己选出来的总统,虽然他们平时有什么不爽也以骂总统为乐,你看youtube里那么多布什出糗的视频就晓得了,但外人来骂,甚至要把他干掉,那就不太好过了。所以北美的几个大院线是拒绝放这片子的。
这几天正好在看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里面就说到了美国两个著名遇刺身亡的总统:林肯和肯尼迪,他们两个可以说都是因为黑人权利和南北矛盾被杀的。他们俩死后被美国人深深地爱戴着,要是布什也真的也在明年跟他们“并列”了,那可真的是提携他了,所以还是不要如了他的愿的好,让他好好活着继续做平庸总统吧。
电影其实拍得一般,好在有这么个大不讳的创意,把还活着的人往死里写。美国人在电影里嘲笑英国人多了,英国人来一次狠的也不为过。
《总统之死》影评(四):爱你的敌人
耶稣教导人类,爱你的朋友,也要爱你的敌人。当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有人杀戮你的朋友,侵占你的国家,让你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还能冷静地说出“理解”吗?你能用你敌人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吗?
这部影片,虽然故事是黑色的沉重的,但气氛是平静的。那些希望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布什惨死从而发泄一下怨恨的人会得到某种满足,抗议人潮汹涌,从焚烧国旗到冲击车队,到最终打死布什,人们的仇恨得到了释放。但也许有些意外的是,他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幽默、忠于职守、友善和蔼的总统,他不顾安全人员的警告坚持与期待他的市民见面,尽己所能“与每一个人交流”,尽自己所能表现幽默活跃气氛,应该说小BUSH在本片中的表演无可挑剔,他表现了这样一个总统: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能力有限;他很想改造环境,但无法左右自己命运。
影片模仿纪录片,采访了事件相关的各类人,一个总统的死亡,我觉得这样翻译比较传神,对于一个总统的死亡,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保镖回忆事件发生当天的点滴,为自己未能尽职保护总统而落泪,总统的演讲稿撰写人则从自己的立场描绘了一个平易近人的总统。而反战抗议人士,那些卷进这场风波的无辜的人,他们的家人,则从一些侧面反映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
每一个人似乎都是无辜的,在刺杀事件上他们是无辜的,但他们其实都与事件紧密相连。不管是海湾战争的老兵,还是共和党的副总统、不管是激进的反战人士,还是无力回天的辩护律师。他们似乎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他们的脸上都写着无辜,他们都有一肚子苦衷。他们似乎都在说:我有什么办法?为什么我要忍受这些?看着他们的眼睛,我深切地同情他们,但悲剧已经发生,天天都继续发生,这一起都该怪谁,难道都怪BUSH吗?
战争并非BUSH一个人造成,恐怖主义是仇恨的果实,而恐怖主义又继续浇灌仇恨,仇恨带来痛苦,痛苦又孕育仇恨,这也许就是全人类挥之不去的千年诅咒。
伴随新年的钟声,在现实世界上,一个曾经的总统死了,有人庆祝,有人神伤。这个总统在死前说:不要怨恨,怨恨使人失去公正。但是没有人怀疑的是,他的死不能熄灭仇恨,他的国家将继续流血。
《总统之死》影评(五):认真的YY
这是一部制作相当严禁的YY之作,政治态度上不能说它是故意针对小布什的,片中对于布什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甚至还对于他日益进步的演讲技巧还小小的赞扬了一把。《总统之死》也不是单单的讽刺总统布什,谁都知道总统不是代表他一个人的。片中YY布什被刺可能会给讨厌布什、讨厌美国政府的看客们带来一些快感,这部分YY的非常真实有料。不过影片真正的讽刺部分还是在被刺之后特工警察对刺客的缉拿调查,媒体的反映,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化等,这些事情更加能反映美国的种族歧视、所谓的反恐政策,国际版权,民主的弊端,法案的漏洞等等。
不过这毕竟是一部伪记录片,所有的YY都是相当严谨的,换个说法就是适可而止,不够尽兴。如果拍一部向《波拉特》甚至蠢蛋进化论》那样的彻底YY之作可能会更大的发挥总统被刺这个题材,大大的提高观影的快感。——响马大日报http://niuma.blogspot.com
《总统之死》影评(六):《总统之死》和《美利坚邦联国》
这两个片子有些相似的地方,可以放在一起说。
首先,它们都很好看——我是说,我觉得它们非常好看。但是,它们没有任何的动作科幻或者天崩地裂般的灾难,也没有外星人舰队,更没有高科技武器。虽然,它们都含有大量的特技,但那些特技不是用来刺激你的感官,而是糊弄你的历史直觉。
这俩片子都不约而同采用了一种让人觉得真有那么回事的风格,《总统之死》完全是一集加长版的《20/20》时事评论,充满了事件回放、当事人采访、专家点评的交织回应,而小布什总统遇刺一案的来龙去脉,就在这些人的叙述和新闻电视画面(当然是制作出来的特效)之中,浮现出来。
而《美利坚邦联国》(CSA)则是一集HISTORY或者DISCOVERY频道出品的历史科普纪录片,题头还煞有介事地打出了与大不列颠广播服务BBS(很像BBC吧?)联合制作的片头——甚至在电视播出时的广告也一并收录,当然这些广告是电影主题的极有效补充,在看到最后,我才知道,这些广告居然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那么,在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邦联打败北方军队,将乔装成黑人逃跑的林肯俘虏,然后驱逐到加拿大,似乎也并非不可能。
如果说《总统之死》是一个关于轰动新闻的电视节目,充斥了特技制作的新闻时事,那么《美利坚邦联国》就是一个历史总结的电视节目,它甚至把那些历史镜头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比如默片时代的电影——这让我觉得,特技除了刺激我们的感官之外,还有别的作用,也许,是更深刻更严肃更强大的作用。
其次,这样的电影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它们更象一双旁观的眼睛,而不是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虽然这里面绝对有故事,但它们不是靠角色来支撑的。
在《总统之死》里,小布什总统在一次演讲后突然遇刺,从而引发了社会(当然,是美国社会)的大动荡,对穆斯林的警惕和敌视增强,而通过对布什身边员工的采访,遇刺时的新闻画面,隆重的国葬,政治人物对布什的赞誉,还有对涉嫌被捕的穆斯林及其亲属的采访,对真正凶手的亲属的采访,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真实事件的深入报道,然后你居然就会真正严肃地思考起来:这个政府的政策真的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最后的真相出人意料,刺杀布什的不是伊斯兰恐怖分子,而是……算了,我在这里透露剧情是件很煞风景的事情,还是自己看片子比较好。
如果说《总统之死》的严肃性还是能够捕捉到的话,《美利坚邦联国》则完全是一个尖锐的讽刺。通过BBC对美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专家的采访,你看到的是一个南北战争以来的虚构的美国历史:南方军队把北方军队打败——当年谢尔曼说的话从罗伯特·李的口中流出,残垣断壁是纽约和波士顿,而南方邦联的总统坐进了白宫(他有一张酷似林肯的脸),而林肯则被黑人掩护逃走,却终于被抓获,经过几年牢狱,被驱逐到加拿大,潦倒而死,无人记得。接下来的历史就很有趣了:奴隶制被正式确立,为了重新建设国家,北方的白人都分配到了奴隶。黑奴逃跑的病因被查出并且有相关的医学措施来“救治”;然后是代价高昂的征服中南美洲战争——为了获取南方传统的产品:棉花和砂糖,从而建立了中央帝国,而美洲人也成为奴隶的一部分;二战时期,共同的种族歧视理念使美国和纳粹德国交好——他们唯一的区别是希特勒要把犹太人灭绝,而美国人认为这是对免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并试图说服希特勒把犹太人当成奴隶使用以改善经济——他们最终没有谈拢,但各自保持了中立;因为同样的种族歧视美国和日本开战,美国偷袭了日本并投下原子弹,打败了日本;战后,和美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只有南非;和日渐自由派的加拿大冷战开始——铁幕变成了“棉花幕”,柏林墙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实现了。无数的黑奴逃跑到加拿大,两国陷入战争的边缘;为了摆脱孤立困境,美国大力推动黑奴贸易,并且和非洲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奴隶贸易协会”,非洲的蒙博索总统(是个黑人)应邀对白人演讲,大力赞扬奴隶贸易改善了非洲的经济(太IRONIC了,不是么);最后是新世纪,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年轻一代可以在网上购买转让出售奴隶;自然,政治上的小插曲是不可缺少的。当年邦联的第一任总统国务卿的后代,现任弗吉尼亚参议员FOUNTROY是竞选总统的大热门,但家族世代的黑奴透露说他的祖上曾经和黑奴私通,所以生下来的孩子血统不纯,白的被当做家族后代,而黑的只好去做奴隶——这个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参议员拒绝做基因测试……后来他自杀了,第二天“种族鉴别委员会”宣布参议员通过了基因测试。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里面有许多细节不能尽述,比如在美国参政的希特勒后裔对CSA的赞叹,非洲MOMBOSO总统的演讲,以及最后白人种族主义者对CSA的辩护都极其讽刺辛辣,令人绝倒。
在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反讽这个词。毫无疑问,导演的观点是鲜明的,但他们的手法却很高超,看这两片子的四个小时我很享受。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比反讽更有说服力。义正词严地批判很容易让人乏味,而一种竭力接近真实客观的表述却让你不由自主投入进去——虽然就严肃和深刻程度来说,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何况这样的反讽总是会带有幽默和智慧的光彩,这种光彩比来自神圣或者庄严的光彩更持久也更吸引人。
顺便说一下,《美利坚邦联国》这部电影里,用了许多真实的广告和人物,比如确定黑奴逃跑是一种病的理论,比如那些侮辱黑人的产品——其中一种我甚至都用过,“黑人牙膏”,虽然它的名字从DARKIE变成了DARLIE,但在美国以外,它仍然翻译成黑人牙膏,并且商标图案一直保留。这种产品直到80年代才退出美国市场,似乎到现在还在其他国家销售。
《总统之死》影评(七):有趣的是......
有趣的是IMDB的评分——http://www.imdb.com/title/tt0853096/ratings
在IMDB详细的评分报告里45岁 的女性,打了超高分9.3分。而18岁以下女性打了超级低分3.5分。虽然取样不多,但是似乎可以看出来45岁以上女性是比较讨厌伊拉克战争策略的,而18岁以下女性似乎又很反感模拟这种现任总统被刺杀的情节。
IMDB的评分系统非常有趣。往往可以看出多数电影的观看者的判断,毕竟那是建立于数据和统计基础的(如同豆瓣,豆瓣其实是拿来了IMDB的评论系统,但是放弃了它的评分系统,这个有点遗憾)。而且关注了很久,发现18岁以下女性的打分往往跟多数观众的不同。这真是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专门研究一番。
副总统切尼的讲话,在影片里依旧是技术上的亮点。一点破绽看不出来,毕竟那是真人的录象。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看来英国人胆子还是最大,不光拍在世的女王题材电影,也可以冒险拍友邦美国总统被刺身亡的题材。
最后说一下JFK依旧是最好的这类电影的典范。
《总统之死》影评(八):严肃的反思之作
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纪录片风格的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07年10月17日。这天美国总统布什来到芝加哥参加一个民间团体的机会并发表演说,在他演说完走出饭店的时候,被躲在对面大楼里的枪手射杀。随后联邦调查局开始了搜捕嫌疑人的行动:屡次在布什出席活动时进行抗议的极端环保分子、刚从伊拉克退役的美军士兵、案发时在犯罪现场出现的行迹可疑的阿拉伯裔美国人都被不由分说地拘捕审问。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嫌疑人及其家属,以及办案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布什总统的秘书保镖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访谈。他们的表演是那样的朴素自然,以至于让人觉得那就是真实的访谈,而不是导演安排下的虚构。我看到一些影评都说本片是年度最佳恶搞片,感到非常惊讶。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绝对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反思之作。我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任何针对布什总统或者其他某个政治人物个人的肤浅的嘲讽。毋宁说,这是一部对布什政府对外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司法制度、族裔关系等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反思。
也许眼下的很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对社会现实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做出一种批判的姿态,既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睿智,又能保持安全的底线,但从不愿意去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在不危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尽情地诅咒和嘲弄那个专制而愚蠢的“老大哥”,对着他身上散发着阵阵恶臭的疮口指指点点,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去拿着刀去挖掉那疮口,因为他们或是根本没那个胆量去招惹“老大哥”,或是他们知道,老大哥的疮口下面其实连着自己的筋肉血脉,挖老大哥的疮口会先把他们弄得死去活来……在这样的国家里,你能看到歌舞升平、能看到疯狂的娱乐、能看到各式无厘头恶搞,但是你很难看到真正严肃的反思,就算你看到了,你也很难不受别人的影响而怀疑看到的是恶搞的最新形式。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西方人强过我们就强在这认真二字上。故事设定总统遇刺这样一个极端状态,目的不是为了批判和讽刺布什本人,而是要帮着人们设想一下隐藏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之中的潜在因素会以怎样的形式迸发出来:为反恐而设立的爱国者法案在这个时候是如何变成侵害公民权利的危险武器,美国的国际反恐政策又如何会进一步演变为对其他弱小国家的横暴,甚至反恐这一议题本身是如何使人盲目的。
美国人的钞票上都写着一句话:“我们信仰上帝”。美国总统在演讲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帝保佑美国”。美国的总统可以被杀掉,但是一个内心有坚强信仰的民族,是很难垮掉的。
《总统之死》影评(九):死去的只是总统就够了
很难说带着几分娱乐.几分寻找隐喻的心情看这部片子的.不过怎么样都好,导演还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从美国对穆斯林的特别关注,到布什本人的"幽默",到美国陪审团制度...
如果说我们一定要从电影中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我们在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在悲痛中,陪审团可以在证据不足时判决嫌疑人有罪,议会可以使限制公民权的爱国者法案成为永久法案.
当然英国佬不是抱着给美国上课的心态拍的.但对"全世界最公正的英美法系"的讽刺可谓犀利,1个来自不那么"正义"的国家的人,可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被判有罪,试想如果按照我们脑中的观念,这些证据达到了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的条件了么?这里人民的意志不是公正的,因为容易受客观影响的也是他们,而这里的客观影响,就是被害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
其实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人对待穆斯林,对待特别国家的人的.政府可以从犯罪概率概率上把他们区别与一般的人对待.这一政策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死去的只是总统就够了,因为理性,正义,平等不能死去.
《总统之死》影评(十):纪录片的新纪元
《总统之死》。一部意淫布什在任期间被暗杀的电影,相当精彩的设计与拍摄。以采访记录的形式展开描述,没有一个当事人的许可和参与,却未给电影带来一丝虚假的感觉。电影详尽描述了2007年8月的某日不是被枪击身亡的整体现场情形,并“记录”了警方和FBI的调查以及法院宣判的全过程。布什在参加芝加哥经济论坛会后的市民接见中被暗杀,身中两弹,经治疗无效身亡。通过采访布什的贴身保镖、发言稿撰稿人、示威游行者、警方发言人,这一切如同发生过一样在面前展开。之后采访犯罪嫌疑人和FBI调查人员,描述警方如何先假设罪犯再寻找证据,描述如何将一切罪魁的证据指向恐怖主义,描述如何在真相大白后结局却被政治所操纵。一个索马里移民因为误参加了基地组织训练营,而不得不成为这次总统暗杀的政治牺牲品。而实际上,凶手是个以其经历和祖国为荣的美国老兵,因为他的儿子在伊战中丧生。布什因他的政策而付出了代价。导演用这样的“真相”告诉所有人: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纪录片,不只它的主题是反单边反霸权,不只因为它在政治倾向上的大胆而欣赏;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纪录片不只面对过去,同时面对未来的新纪元。这样的视角让“纪录”二字彻底颠覆,而我们也可以在目前的情势成为“后事之师”前有更冷静和现实的思考,这个意义远比“纪录”本身要重要许多。
为此,推荐给对政治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