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再远方

发布时间:2022-09-10 22:12:24

  一、历史敦煌
  
  决定不考研之后,似乎一切都变成了应付。学习只是单纯为了考试,往日的雄心壮志已经不复存在。就连自己最喜欢的事,做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对专业的兴趣渐渐淡了。理想、爱情,不停追寻的一切仿佛一瞬间烟消云散。唯一的愿望,也不过是坐上火车,去河西看看,去敦煌看看……
  
  为什么想去敦煌?并没有太多的原因。对佛学一窍不通,对绘画、书法也没有一丁点儿的了解,就是想去看看。据说中国敦煌是世界敦煌文化的故乡。我觉得,敦煌所承载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些触目可及的珍贵壁画、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流传千古的书法精品、或是高深莫测的佛学经典,它还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敦煌是一部书,那它就是一部涵盖两千年古老文明的大百科全书。不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灿烂的文化,你都能从它那一页页泛黄的纸页中找到你想要的点点滴滴。
  
  从大汉王朝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初到今天,敦煌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百家争鸣、学术至上的文化大繁荣时代,也经历了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离乱年代。敦煌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有的人为敦煌奉献了一生,关于自己,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的人默默无闻,留下的那些艺术精品却让他们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有的人,也将因对敦煌的大肆破坏而遗臭万年!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谁也没有想到,最初开凿的几个很普通的石窟,后来却成了一个艺术宝库。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两个汉朝人。他们一个是有勇有谋、坚忍不拔的张骞,为了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不惜以身涉险,被匈奴人扣留十年之久仍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另一个是天赋过人、智勇无敌的少年将军霍去病,统帅三军收复河西,为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奠定了基础。此后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把河西、西域视为战略要地来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西、敦煌、西域的经济、文化大繁荣。
  
  二、文化西域
  
  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诗《凉州词》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古代,西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遥远的所在。到底有多远?远到连春风都到不了。那些常年戍守边关的军人,为了国家的的安定,远离故土,十年如一日,在边关忍受风吹日晒、而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不惧生死,可以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也可以忍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但最经不起思念。所以,当瑟瑟芦管之声响起之时,不由自主地望着家的方向。
  
  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的玉门关,不仅是一道关,也是一道门,出关即是出门,入关即是回家。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如是写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啊,在此临别之际,请干尽这杯酒,祝你一路顺风,出了玉门关,就没有好朋友可以与你一起畅饮了。
  
  西域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奇妙的风土人情、以及让人流连忘返的葡萄美酒,唐代王翰在诗中写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关于美酒的名诗,也正因为如此,得以出现在金老《笑傲江湖》之中。
  
  以上是盛唐诗人关于西域的记忆的一小部分,而到了后世,尽管西域的政权几经更易,但与中原的联系从未中断过。满清时期,左宗棠带领湖湘子弟进军新疆,收复失地。据载,左宗棠行军途中,率领部下栽了几千株杨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清人杨昌浚有诗为证: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漫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如今沿着当年左宗棠途径的道路,依然可见株株翠柳随风摇曳。
  
  时光飘过两千年。河西、敦煌、西域属于帝王时代的繁荣已经淹没在尘土之中,但属于它的沧桑、悠远、厚重却依然存在。作为一个无意间窥探到隐藏在时光深处秘密的人,我只想沿着古人的足迹,再感受一遍它的沧桑、悠远、厚重。寻一个夏天,重回河西,重回敦煌、重回西域!
  
  

阅读更多文化随笔,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