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同样的城市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怎么在人才的流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城市中的一部分人才能够返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也是作为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从基层到中央都要不断思考推进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农村,需要的更多是实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和能人乡贤。从目前我乡实际来看,回归农村的人才或者说乡贤主要动力更多的是反哺家乡的个人情怀。在个人情怀的加持下他们重新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沉下心来发掘乡村能够带来的机会,而不是单纯因为农村的发展潜力更高。我们看见过之前新闻报道中广东某乡贤出资建房免费送给村民,由于涉及到拆迁老屋和子女户口转出等问题,还引发了一些矛盾,引起了热议。这其实说明了乡贤回归,人才要振兴乡村,光靠送钱、送物是很难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的。就和农村扶贫一样,输血式扶贫要像造血式扶贫转变。乡贤应该是挖掘出村里的潜力,在符合村里定位发展的基础上,寻找出能够带动一批村民致富,带动村庄环境改善的绿色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同”更要“存异”。在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古镇,就如四川的黄龙溪古镇、阆中古镇、昭化古镇、街子古镇等。虽然地处不能的市县,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每一个古镇都曾书写下风格迥异的诗篇。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发展中,将这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古镇打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商业”小镇。进入小镇千篇一律的全都是卖小吃的店铺、卖纪念品的店铺,甚至连所售卖的小吃纪念品都是相似的。曾有人笑称,古镇去一个就可以了,商业的气息已经掩盖了古镇的历史韵味。如今我们全国各地都在提乡村振兴,乡村发展。那么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参观学习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乡村,我们在学习他们发展成功的先进经验之时是不是应该吸取一下古镇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发展中既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自己的地方特色,精神文化。在乡村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上可以保留每个乡镇的特色,使我们的现代化乡村不在是千篇一律的水泥盒子的简单堆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