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一个十八线小城的村落,60年代出生的父辈们经历了十年动荡、物质匮乏、半工半读,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对于偏内陆的十八线小城是没什么作用的,在那几乎全靠农业的年代,我儿时对于政策最深刻的记忆,是“三提五统”;三提五统犹如古时的徭役赋税,虽“秋收万颗谷”,“农夫犹饿死”)。
那是一个匮乏物资需要集中供应的年代,人们需要用粮票等去供销社换取糖类、肉类等少许的生活必需品。那个时候,市场经济还没有繁荣,农家几乎没什么能赚钱的活计,粮食收割了,还要大部分交三提五统,一年到头也所剩无几,乡亲们大都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那或许是一个“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结远亲”的年代,贫苦的乡亲,对当权者只能毕恭毕敬,不然可能就会被“穿小鞋”。那也是特别符合丛林法则的年代,越穷的人,越被欺负,所以贫穷夫妻百事哀;越富贵有权势的人,越是让人踏破门槛去巴结。
可想而知,经历过这种动荡岁月的父辈们,他们眼里的成功,大抵是考公务员,端铁饭碗,当国家干部。从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孩子当权之后,可以有很多灰色收入,生活水平将会蒸蒸日上,家业渐丰;他们自己也能够以孩子为荣,享受荣华富贵。
虽然他们也见证过邻里家的孩子为官之后因贪腐锒铛入狱,最终导致离婚,家庭摇摇欲坠。但是那种“朝中有人好生活”的根深蒂固的成功主义,却是很难磨灭的。
所以,我也不止一次地听过他们的期许,毕业以后回到家乡,考个公务员,去政府、银行、电信等单位都好。他们每次说起来,都是一种歆羡的口吻,“你看***家的儿子在市里当差,出门还乡多光荣啊。。。”,“你看快过中秋节了,去***家送礼的人都快把他家的门槛踩破了。。。”
我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有些无奈也很反感,为啥就没有想想后来的事呢,“若干年后,某干部被查出贪腐,入狱N年”,“某村干部横行乡里,巧立名目大肆敛财,被带走”,这些就是后面的剧本吗?明知官场腐败,却还期许自己的亲人能考官入仕,这也许是我们父辈难以调和的矛盾心理吧。但是,我也知道,他们并非真的希望孩子去当官敛财,只是因为一介草民,过了大半辈子,遭遇的不公平太多了,所以望子成龙,想要保障自己的利益。这也许就是小农思想,或者说利己主义吧。
时代在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老家的那种环境中,在大部分老一辈农村人相似的价值观里,要父辈们转变思想是很有难度的。我期待他们有一天能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并没有新闻联播中那么美好,但是也比老家的社会环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