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是一部由福泽克雄 / 金子文纪 / 山室大辅 执导,中居正广 / 松雪泰子 / 武田真治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砂之器》影评(一):人生亦如砂之器
以“命运”为主题的,松本清张原著改编的这部电视剧,堪称每一集都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电影。无论剧情、场景、画面、演员演技、bgm(男主创作贯穿全局的命运协奏曲)无一不是下了功夫,水准很高。这部剧把一个人凄惨沉重无法背负的过去,以及在命运面前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的悲情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不断在男主回忆中浮现的父子二人一路艰辛流浪的画面,配合着剧中反复响起的由男主人公创作的名为“命运”的背景乐,就这样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十分虐心,然而,又不仅仅是虐心,砂之器,不就是人生吗,最终,一切烟消云散,化作如砂子般的一捧灰。松本清张的原作由这部片视觉呈现出来,看到的是人性,人生以及命运。 很多人也许并不希望男主被抓,甚至讨厌那两个警察,剧里为了刻画警察拼命的形象也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尤其是沿着铁轨寻找证物的梗简直不能更煽情,而破案的过程特别是前期,列车撒白碎片的女人都能让警察跟此案挂钩也太过牵强,这是我认为本剧唯一的遗憾。我理解很多人站在男主角度,同情,所以反感警察。但从受害人三木角度想,他岂不更是冤死?像是现实版的蛇与农夫的故事,他就是那个好心又可悲的农夫。一辈子的好人,某种意义上也是男主的恩人,没有他,也许男主的父亲早已病死,男主也无法摆脱一辈子流浪的父亲,更无法上学接受教育继而成为后来的音乐家。但也因为三木的再次出现,让男主又要面对他极力想要抹杀掉的过去,男主此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难道要让他去承认那个杀人犯父亲,他的光明前途也许就此葬送,从高处跌落回像过去一样惨痛不堪的境地,那感觉真的是从天堂跌落回地狱。可是三木有三木的理由,他是个好人,好警察,他想为那个可怜可悲的死刑犯父亲了结心愿并且有所交代,也是担负和弥补他当初遗失小秀夫的责任。而男主呢,他年幼时痛苦黑暗的经历已经让他扭曲,这种经历换成别人也同样无法正常面对啊,因为他需要生存,需要好好的生存,可是社会的偏见无法给一个死刑犯的儿子有公正的生存空间,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名声,太可怕了。而那个父亲,也是个正直老实,被逼到绝路的农村人,他老实,所以不会用狡猾的手段去妥协村民,只能一味忍受,直到妻子死去终于爆发,正直所以不会用其他的方式去释放这种痛苦和长期以来的压抑。这三个男人,都是悲剧。而终于洞悉到这一切的警察虽然同情所有的遭遇,但他的立场也不过是用社会规则去结束这一切。在松本清张原著中并没有的女主,是本剧改编增加的角色,松雪泰子饰演的麻美,我并不明白她爱上男主,在得知一切的最后所谓的救他,是向警察坦白真相?!这是我不明白的,女主也许真的是想让男主重生吧,虽然这曾经是男主告诉女主启发她的话。是啊,死了,下辈子再投个好胎吧。讽刺啊! 饰演男女主的中居正广和松雪泰子,这两个人是我喜欢的演员。松本清张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也是因为演员阵容才让我选择看这部翻拍多次的作品,很震撼很虐心很反思,砂之器亦如人生。
《砂之器》影评(二):命运啊,一言难尽
有关命运的钢琴曲,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想起贝多芬的《命运》,那是一部让听者感到力量,感到作曲者不屈不挠的斗志的的音乐作品。而在《砂之器》剧中的“命运”听来却是悲凉。
这部剧的剧情沿着两条主要线索展开,和贺英良杀人之后的心路历程和今西刑警的侦破过程,杀人者在一开始就让观众知晓,所以整部剧所要揭示的并不是“凶手是谁”而是“凶手的动机何在”。编剧很巧妙地把两条线索暗中交织,最后引出该剧的主题,正是和贺创作的那首名为《宿命》的钢琴曲(也译作《命运》)。《宿命》的创作过程也是贯穿全剧的一条暗线,隐喻和贺努力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过去,他甚至为了这个过去动杀机。但是若没有这个过去,“宿命”就无法完成。他多次陷入创作的瓶颈,都是靠那把小时候的管风琴激发灵感,这是他对过去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悼念。整个创作过程,也是和贺心理斗争的过程,一方面他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家和贺英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遗忘自己曾是本浦秀夫的经历,特别是在三木谦一出现之后,更唤起了他的记忆。留在手臂上的伤痕,即使过了二十年也依然醒目。而在心底被深埋的那道伤口从来没有被忘却,一直隐隐作痛。
命运,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剧中的和贺也曾经同贝多芬一样不甘愿臣服于命运,也曾努力的向命运抗争,但结果却没有缔造出一代音乐巨匠,而是让杀人犯的儿子也成为了杀人犯。三木无疑是个好人,他不该有如此下场,可是对于和贺,命运显然是不公正的,他除了“重生”别无他途。只是他不曾料到,这个重生最终并没有带给他新生活的希望,而是另一个深渊。
真相在和贺的《宿命》里最终揭露,所有的人都为成功的创作鼓掌喝彩,只有麻美泪流满面,这几千甚至几万人中只有麻美懂得“宿命”背后的意义,那是人生绝境中的挣扎,然后无奈的叹息。所以从小养尊处优的议员千金是无法理解的,而背负相似命运的麻美虽然只同和贺相识不过短短两个月,却能深刻感悟。这是“命运的召唤”,在美好的爱情里常常被称作缘分,在剧中却加深了悲剧色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居正广的表演,车站里的嘶吼,面对老父时泪如雨下,演奏时的全情投入,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难怪那一年的日剧年度大赏没有给之前一直被看好的《白色巨塔》,而是将最佳男主角的桂冠授予了这个内心戏丰富的角色。
《砂之器》影评(三):宿命的诠释
《砂器》一部两个小时20分钟的日本电影,也是一部很早之前拍摄的日本犯罪电影,也许加上犯罪这个词显得有点太过以偏概全了,我更倾向于把他定义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和理解,以及对宿命的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贺英良是很成功的,路途也是在别人看来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太大的坎坷,著名的作曲家,年纪轻轻。然而谁都不会将他跟杀人犯联想起来,而且死者竟然只是一个65岁的退休警察:三木谦一。三木谦一脑颅凹陷属被钝器重击而亡,至于遗体被发现于火车轨道旁,只是为了掩盖真相罢了,随身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加上生前一向诚恳待人的他增加了破案的难度。
毫无线索,毫无头绪,却没有难倒那么两个警察,知难而进,这里不得不美言两句日本警察(想想天朝。。。。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部排除虚构的成分)。随着两人坚持不懈的追踪,无数个烈日下到处搜集线索,无数个夜晚等待转乘的列车,甚至烈日下沿着铁轨去追寻几个小布块,无数次掏出手帕抹去额头的汗水,正是这汗水滋养了真相的萌芽,掀开蒙在上面的一层又一层污浊。终于有一天萌芽足够茁壮,也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本浦秀夫,三木谦一的养子。他的生父由于的了麻风病,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药物可以完全根治的,而且具有传染性,无奈只好带着六岁的他开始流浪的生活,两个寒冬,两个酷夏,两个人,相依为命……
寒风刺骨,却没有遮风挡雪的地方,向无数好心人求助无一不被拒之门外,父子两人只好去附近的寺庙暂住一宿,接着屋外微弱的灯光,父亲怀里紧紧搂着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孩子遮风避雨。窗外的雪肆意的飘着,画面随着夜色也暗了下去,等到一觉醒来,眼前是无尽的樱花树,扑鼻而来的香味携带者春天的温暖。画面切换恰如其分,给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这样一对父子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喜讯?有种苦尽甘来,大地回暖的感觉,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很贴切。
然而父亲的病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至少没有任何减轻的征兆,好在,好在遇见了三木谦一,也为父子两个带来了福音:父亲得到了县卫生局的收养,本浦秀夫被三木谦一收养当了义子。三木真的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理发,洗澡,夹菜,每一个细节……(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的因素)对本浦秀夫来说“也许是他习惯了流浪,也许他是想念父亲,想去找他”,没过几天就离开“家”继续他的流浪生活,为了不让养父找到,躲在草丛里看着焦急的父亲,一个人默默流泪。。。
随着和贺英良的最新专辑《宿命》发布在即,真相也越来越清晰,最终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童年回忆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音乐、回忆、警署这三个画面交替出现,环环相扣,真相也愈演愈明:本浦秀夫就是和贺英良,也是杀人凶手。音乐煞尾,眼泪,掌声,以及等待他的通缉令。
和贺英良难道就不想见见自己的父亲么?
他想,他肯定想!因为父亲一辈子,就那么一个!“他正跟他父亲相会,他只能在……音乐……在音乐里,跟父亲相会。”音乐结尾作者那几个奋力的甩臂,真正释放了自己对父亲真正的感受,无声的爱和无奈,没有让父亲失望,至少自己成功了!但这就宿命,只有他自己能懂得故事,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的无奈!
麻风病对于现在的日本,根本不算什么重要的病,然而不管人生的旅途如何变化,像这样的父子的宿命却是永远无法该改变的。
故事最后以二十多年前与父亲一起流浪的画面结尾,迫于宿命也许故事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虽然父子24年没有再见面,却有养父一次次给生父骨气信心:他一定会回来看你的,生父也一直依靠这个信念活着。当警署把和贺英良的照片递给他的时候,辛酸,兴奋,自豪,从眼角的疤可以很清楚的辨认出是自己的儿子,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张稚嫩纯真的笑脸,但是他却没有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只有含泪痛哭,以求让儿子不再流浪!!!
《砂之器》影评(四):撼动了人心最脆弱的部分。
是掉进nakai大坑的剧,也是看的第一个nakai的剧。
成熟的演技让我折服,本身就很喜欢悬疑类型的我,实在不能不感叹中居的演技。和平时在娱乐番组中相比,完全就是两个人。让当时只看过他番组的我整个震惊了-。-
其实后来看过原著,原著是以追查和贺英良的两个警察为主角写的这个故事,但是剧中的角度一换,以和贺英良的角度展开这一系列的故事。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凶手就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于是此剧从以往的"谁杀的"变成了"为什么杀"。
杀人的理由有几种?和贺英良的原因又是什么?虽然说杀人是犯罪,但是在杀人背后的缘由又有着千千万万。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了保护本身脆弱的自己又有什么不对?"
剧里面其中一个镜头印象很深,警察第一次找到和贺英良的时候,他的淡定自信温文儒雅的气质,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警察走后马上关门堆坐在门前的惶恐惊慌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看到父亲之后的泪水,实在是太能打动人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其实他只是害怕,他只是害怕别人揭开他的伤疤,窥探他的过去。他害怕再回到以前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因为他已经是被捧到天上的钢琴家,自然恐惧以前在地狱的日子...所以做了个简单粗暴的决定——杀人灭口。
不管杀人的时候多么凶恶恐怖,但是对于和贺英良本人,我想大概是谁也恨不起来的。这可能就是戏剧的魅力吧。
也是从这个剧,从开始的认为中居就是个好玩的人,变成了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一直饭他到现在。
《砂之器》影评(五):日本经典电影,松本清张小说改编
小时候在央视电影频道上看过日本电影《砂器》。这是一部老电影。《砂器》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同名著作。它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杀人案件的侦破深刻的揭露了金钱社会对于人性的扭曲。虽然是一部二十多年前的电影了,但放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来看,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这部电影使人想起了几乎同时期在中国引起轰动的另一部日本电影《人证》,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的之妙,都浓墨刻画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也许是它们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所在。《砂器》最感人之处还在于对那对患难中的父子情深的描述,二十年前它就让我潸然泪下,想不到今天看得我依然是热泪盈眶。那位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儿子,为了不让别人(更确切地说,是不让他那个阶层的人)知道自己曾经有一个患麻疯病的父亲,从而影响自己好不容易打拼得来的绵绣前程,不惜杀害了曾经救他们父子于危难中的大恩人。影片并没有狭隘的局限于道德的遣责,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性与社会的拷问上,因而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现在这样好电影实在不多了!推荐!
《砂之器》影评(六):因为是NAKAI
一口气看完了电视剧,剧评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无法落笔定型。宿命的主题和人性的探讨实在是宏伟了,我是没有这个能力对名作指手画脚胡诌些什么。但是这么部震撼的作品还是想留下些什么做为纪念,那就单写一下这部剧集对我来说,我所看到的一个不一样的中居正广。
和贺英良的眼神
三木说秀夫有一双坚强有神的眼睛,片中有许多一个个眼神的特写。镜头take到最大,削去脸孔和头发,单单拍那一双眼睛。和贺英良一出场是英气逼人的,意气风发的,眼神是礼貌的表面的社交的,在停车场看到三木,第一次露出恐惧的眼神,表现真实的内心和本能。和贺英良再成功也是假装的,本浦秀夫再弱小也是真实的。看特典的时候,说杀人那段原著和74电影版都是弱化掉的,没有拍到动手的那一幕。所以可以说和贺是第一次在萤幕上杀三木,中居的大口的喘息声,这时他的眼神是歇斯底里的,冲动的,坚定的,害怕着的,可以清楚看到所谓的杀红了眼。在访谈中中居说,“没有自信,不是因为谦虚才这么说,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过那个经验或者可以想象到,不管是唱歌还是演其他角色,唯独这个杀人的场景,没有经验不提,也没有前鉴用来参考学习”。很实在的回答。
在和未婚妻和议员岳父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眼神又变成社交的礼仪的。遇到宿命纠缠的成濑麻美,从开始是动杀机的凶狠到慢慢发现是另一个自己的而不自觉的卸下心防。一个人的时候想到未来的时候眼神是野心的,抱着口风琴想到小时候时是弱小的,无奈的,悲哀的。和贺英良这个人因为这存在着两种身份,一个是世面上的面向社会的,是成功的公众人物,拥有美丽的未婚妻和议员岳父,是完美的令人羡慕的形象。真实的他是拥有着痛苦的回忆,见不得人的身份秘密,本能着防备紧闭的心。剧中和贺除了独白甚少台词,对话也少。甚至于有些场景就是无对白的播放着他的眼神任时间流淌。所以会有人坚持不住甚至感觉节奏慢,但是如果是用心跟着人物去到和贺英良的处境中变会觉得这些都不是空白而是必要的表现人物内心的手段,自然而然的流畅。从剧中可以清晰的体会到那双眼神在那段戏中想要表达给观众的什么样的情绪。这是中居正广作为演员展露演技给我们所带来的。
感动时分
日本有很多悬疑片,一开始便揭露了凶手,要呈现给观众的不是“凶手是谁”这个结果,而是“如何找到凶手”这个过程。悬念不是单纯的停留在找到凶手是谁就可以了,找寻杀人动机的抽丝剥茧,从一团乱麻中循序渐进的找出线头,牵扯出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幸,到达“宿命”这样宏大的主题是砂器的重点。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和贺最后肯定是要被抓住的,我每集看的都心惊胆战,因为我是多么想今井找错线索,竟然盼望着和贺不会被抓到。和贺仿佛有一股力量,就是想让人掩护他帮助他,竟然可以体会到成濑麻美和扇原玲子的心情。小警察在纸花吹雪那集整夜在滂沱大雨满身泥泞中知道找到血衣碎片,我气到飙泪,太讨厌了,为什么要咬着他不放!!有时候正义真的也挺讨人厌的。成濑麻美看到和贺的那个惊恐的眼神后终于想起了一切,在接受今井盘问的时候,她回答那晚是根和贺在一起,感动的眼泪立马留下来了。他们没有串词没有说好和贺从来没有开口要她帮他说谎,这份是叫感情,心有灵犀还是宿命纠缠?整篇的和贺都异常压抑,他一边掩饰心中的痛苦的同年回忆作为杀人凶手的害怕恐惧又是表面上公共人物的成功光鲜又有创作音乐热爱钢琴的成功野心,他时时压抑自己要根所有人斗,维持表面的冷静提防露出破绽,把自己逼到崩溃的悬崖边,直到最终话正视自己是本浦秀夫不再逃避的为了写出自己宿命的乐章回到车站,想起父亲走的那天的情景,放声嘶吼出来。跟着他一同快要崩溃的心终于瞬间跟着爆发。最后去往监狱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最后叫出的那声爸爸…一切都结束了。
中居正广其人
JONNHNY桑的名言是只要会讲日文的都能演戏。指着他们说给这五个人开个节目,往脸上砸派丢面粉的也没关系,于是SMAP就出道了。一把破锣喉咙,唱歌是公认的老跑调和上不去。其他member每年都频繁出产电视剧和电影时,他在那边不好意思的说欸我什么都没有只有节目。时不时的吐槽犯傻自嘲做鬼脸化乱七八糟的妆和造型扮短剧人物,但是他却是国民天团的leader。SMAP当初出道的设定就是森,木村,吾郎走戏剧,草,熊和中居走综艺挂(真是分工合作团结有爱的好孩子)。谁也没有他的带状节目多,谁能象他一样主持日本春晚红白。演员演戏只要管好自己对于人物理解和表演的那部分就可以了,但是主持的话要适时不低级又可爱的自嘲搞笑,牵引嘉宾的话头,掌控这个节目的进度和主题,和工作人员的协调和沟通。我的意思是,要把节目做好看,这不是没有智慧的人做的来的工作,不比做演员容易。06年演唱会结束会,一个人默默的看着工作人员拆布景拆架台,对着载着布景开去的卡车脱帽深深的鞠躬。那一幕看在眼里就知道实际上撇去那些台上需要的作为效果的搞笑场面,私底下的他是多么的认真和感恩的一个人。可以渐渐明白为什么他可以做为这个团的leader,他有活泼的那面也有着沉静安稳的那面。就象他主持一样掌控着正个团的平衡,发一下脾气闹一点情绪惹点麻烦,会装傻充愣也容易害羞,冷场的时候帮忙带动气氛,小小的欺负下Goro和刚让他们显的有点可怜可爱。怎么说呢,虽说都是自然感与真实感的表现,但是真要说有目的的话也有起到引导观众让观众对他们增加好感度的作用,电视表演不是下班回家吃饭做给人看的必定就是有几分渲染的上色的,就看这个主笔的人的功力了。
因为是S团饭的关系看起来都是好话,也有些偏袒自家人的味道。但是我也是十分公道的,如果是看不下去很扯的剧情我也会说,只是一般的东西不是S团爱好者没必要观赏(我也不是所有都看的下去)
砂器名家名本,千住明的《命运》协奏曲气势恢宏,DREAMS COME TURE的主题曲,听到就会想起和贺难过就忍不住的涌上心头。最后说一句,剧中一半的钢琴都是中居自己弹的,因为要会拍摄到弹琴的手所以拼命的联系呢,这对其他演员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人是个音痴来的。在上野树里和玉木宏那集SMAP×SMAP中,他们谈到都有戏中需要弹钢琴的部分中居自己说的。
《砂之器》影评(七):宿命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砂器,前面几集看的尤其顺利,因为剧情连接紧密的关系,使我一集一集的接着看,本来想要寻找和贺和成濑的爱情关系,但是没想到到第五集后,剧情急转直下,一下子变为窒息的紧张,警察已经快要找到杀人凶手了,而和贺也非常的痛苦,成濑为了保护和贺,不惜担起向警察说谎的责任。到后面连和贺的面都不能见了。故事渐渐变成叙述和贺之所以杀人的原因,他创作的《宿命》交响曲,是他想要重新开始新生活的起点,可惜却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他在作完这首宿命后,被警察正式逮捕。在本剧的最后两集,这首宿命由始至终的演奏着,而今西警察也把和贺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秀夫(也就是和贺)父亲烧了整个大田村后,他们父子俩过了一年多的流浪生活,伴随着交响乐的背景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没有一掠而过,而是完整的呈现着春夏秋冬以及他们从大田一直步行到奥出云的艰难生活。在最终章的第二部里,交代了和贺和三木警察命运的相遇,三木是个好人,他劝秀夫的父亲自首,并且愿意把幼小的秀夫像儿子一样照顾。可惜故事却并没有终结在这里,如果故事停留在了这里,也就没有以后悲剧的发生了。这都是因为差别待遇的根深蒂固,在秀夫小时候,就因为本浦家被大田村排挤遭到了伙伴的欺负,直到修水坝的事情爆发后,本浦家受到了“村八分”的排挤,过着每天被歧视的日子,甚至连秀夫的母亲突发急病也不闻不问,最终秀夫的母亲倒在了去邻村看大夫的路上。于是,父亲像发了疯一样把村长等人杀害后放火烧了整个村庄,造成三十多人的死亡,在大田村的村民看来,本浦千代吉是一个厉鬼,但是把他逼上厉鬼这条路的正是冷漠的村民们,所以像这种复仇杀人事件的发生,由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
可怜秀夫从小就过着受欺凌的日子,尽管他父亲已经投案自首,他本可以留在三木家过幸福的生活,可是附近的孩子们还是不放过他,把他作为杀人犯的小孩,肆意欺负。秀夫逃走了,在我们以为是秀夫流浪的终点后,他又开始了新的旅程。后来在长崎他进了一家孤儿院,并且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叫和贺英良的同龄小孩。在一次大水灾中,只有秀夫一人活了下来,从此他借用和贺英良的名字,开始了新的命运。
现在他已经成为了日本有名的钢琴家,他和议员的女儿订了婚,无论是艺术界还是政治界他都是宠儿。直到他又遇见了三木,为了掩盖他是疯狂杀人犯的儿子的事实,和贺不惜杀了三木,并且毁了他的面容——这就是本剧一开始所出现的杀人案。这起杀人案,使和贺遇见了成濑,那个和他有着相似过去的女人,他们互相得到安慰;这起杀人案,使和贺的前女友扇原最后一次帮和贺解决问题——处理那件血衣,并且下定决心要和关川过平静的日子。这起杀人案,也使关川这个嫉妒和贺的评论家挑明了对和贺的恨,当他终于明白了扇原对自己的爱时,却为时已晚。这起杀人案,使今西警官从毫无头绪到顺藤摸瓜抽丝拨茧,最终了解了和贺那痛苦不堪的过去,并且为之动容。这起杀人案,使和贺终于能够面对宿命,不仅创作了《宿命》交响曲,也再次有勇气拿起那只口风琴……
而我的脑海中,始终停留着那首《宿命》。剧集从头到尾,都是由这首交响曲在讲述,随着和贺在音乐厅里演奏完这首曲子,获得热烈的掌声时,警察的手铐已经在幕后等着他了。当他最后看见了狂奔而来的成濑,他微微一笑,不知是坦然还是酸楚,他坐进了警车。他以秀夫的身份在警察的带领下,在监狱病院里与危在旦夕的父亲再次见面,他终于紧紧握住了父亲的手,这也正是三木找秀夫的理由,希望他们父子二十年后能够重聚。在父亲的病床边,秀夫又一次吹起了口风琴,那首宿命的旋律流淌而出,故事戛然而止。
《砂之器》影评(八):三木谦一
三木谦一,男,原本是小地方派出所的一个巡查,与妻子过着平静的生活。
某一天三木谦一发现了一对流浪父子,流浪汉身患疾病,善良的他收留了这对父子在家中,并治好了这位父亲的病。
后来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流浪汉就是正在通缉的杀害多人、正在潜逃的凶手本浦千代吉和他的儿子本浦秀夫。
三木谦一认为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通过与本浦千代吉的相处,他认为本浦千代吉并非那种凶残之人。
他劝本浦千代吉自首,并承诺照顾本浦秀夫。为了避免在本地自首对秀夫产生影响,三木谦一亲自陪同本浦千代吉去其他地方自首。
本浦千代吉自首之后,三木谦一履行承诺照顾秀夫。但是秀夫是杀人犯的儿子的事还是没有捂住,秀夫在学校备受欺凌,并最终逃离三木家。社会的如此的冷酷和无情,对此,三木谦一也无能为力,只能对秀夫说身为本浦千代吉的儿子这是你的宿命,要相信春天会来的。
秀夫逃走并杳无音讯之后,三木谦一很羞愧,他一直和狱中的本浦千代吉保持书信来往,说秀夫的失踪都是自己的责任,称自己一定会找到秀夫,并将他活着的证据传达给本浦千代吉知道。
二十年来三木谦一一直在寻找秀夫。某一天他从一张合影照片中偶然发现了秀夫的线索。三木谦一来到东京,想让秀夫去见本浦千代吉,因为本浦千代吉身患重病已经时日无多。
但万万没想到,东京竟是他的葬身之地。
对于本浦秀夫,或者说和贺英良来说,三木谦一的忽然出现,让他心中隐藏的痛苦回忆和真实身份暴露后的恐惧都被勾起,最终,他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这个于他父子二人有恩的人。
今西刑警确定的说,三木谦一绝不会轻易将秀夫真实身份的事公之于众。但被恐惧冲昏头脑的本浦秀夫或者说和贺英良,已经无法辨别三木谦一的意图。
电视剧的最后,今西带本浦秀夫去见他的父亲,我想也是被三木谦一打动了吧。
为三木谦一一叹,他也是宿命的牺牲者啊。
【刚发现豆瓣列出的演员中居然没有赤井英和o(╯□╰)o】
《砂之器》影评(九):宿命的无奈,如同砂之器
此案线索潜藏之深,涉嫌人员关联之弱,追根朔源之困阻,若非执法者与罪犯因某种相似过往而形成的情感共鸣,引发神一般惊人的直觉指引,这原本恐怕是个一筹莫展毫无头绪的案情。
松本清张在刻画人物光明与阴暗交织的矛盾人格方面,向来更胜于布局构思作案手法等的逻辑慎密,前面大段的情节铺陈全为引出深藏其后的人性与情感,给人以触动心弦的震撼。
尾声时的配乐相当撼动人心,恢弘的交响乐烘托着沉重的父爱,伴随着尘封而又羁绊一生的幼年记忆,悲悯感一次又一次完美升华,荡气回肠,冲击灵魂。“他选择挺身像命运挑战,但是有一天,他却再也背不动这命运。”表面显赫光耀,内心却始终无法填补幼年缺憾的人生,最能触及软肋以致壁垒溃塌的,不过是幼时父子相依相伴渐行渐远的身影吧,那副隽永的画面,直催地人眼泪决堤,虐心地酣畅淋漓。
“命运就是指诞生在这世上,就是指活着这件事。”
宿命的无奈,如同砂之器。
一切努力抗争在宿命的巨浪面前皆脆弱地不堪一击。
《砂之器》影评(十):宿命
很深刻的一部片子,在国内怕是要禁播的吧。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带着原罪,忽然有机会去用另一个新身份获得新的人生,谁也禁不住这样的诱惑吧。然而借用别人的身份虚构而来的人生越是成功,得到的越多,内心就越害怕失去。对未来的恐惧像是蛰伏在暗处的一条吐着衅子的毒蛇,每每在午夜梦回时啃噬你的心灵。对于知道自己过去的人,哪怕是自己的恩人,也要除掉才能安心,还要毁去容貌,毁去指纹,但是,是案就总有发的一天,方言漏出的蛛丝马迹最终是水落石出。
每个人,都有弱点。他的错,在于太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太想受到公正的待遇。但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他人性命,这绝不该被宽恕和原谅。人,一旦走错一步,就免不了步步走错,在错误根基上建造的人生,哪怕再波澜壮阔,也终究是沙做的器皿,承载越多,崩坏越快,这就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