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是一部由刘沛然执导,张勇手 / 王润身 / 梁志鹏主演的一部动作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海雪原》观后感(一):三爷,我给你献图来了
几年前看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开头提到了杨子荣,大致是正名当年的杨子荣首先并不高大威猛,其次座山雕的部队其实都不超过20个人甚至更少,是名符其实的残匪。再总结起来似乎又想说明即便这样杨子荣孤身上山也不容易云云。
喜欢杨子荣其实最多的并不是他单枪匹马捍上了八大金刚,也不是屡屡被相声小品拿来搞笑的一枪打灭所有的油灯。最令我当时佩服得就是对黑口,也就是盘海底。51号兵站里梁波罗和李纬也有这么一段,可是不如这个脍炙人口。什么船上有几棵倒载垂杨柳哪比得上“脸红什么”干脆利落。所以匪有多少杨子荣有多高,座山雕到底是不是凶猛并不妨碍我对英雄的崇拜。
对杨子荣的崇拜还是一个他敢挺身而出,当时最麻烦的并不是打不过座山雕,而是说实话这些所谓的土匪一旦藏起枪械十足十就是山民猎户。譬如要不是李勇奇小常宝上有老下有活路,很难讲不会上山做一个小队长大队副之类的。被谁掌握着,就变成什么编制是当时所有的武装力量特点。“东南湖滨挺进独立团副团长!”(倪匡《新武器》) 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湖匪,在有些人眼里就是杀日本鬼子的好汉。所以杨子荣的困难是首先要从兵还原为民,然后又异化为匪。他提起大氅冲上威虎山的一刻想得是完成任务,他也许不知道有时候这种变化不是理所当然地可以逆转的。
王润身的一个特点是在解放前干过很多职业(张勇手介绍的),所以在扮演杨子荣变化的这个过程上有种自由感,正是因为三山五岳的勾当都滚过了,土匪不就是山民会打枪吗?他不像少剑波那样纯洁得会对小白鸽吐出的舌头视而不见,他对八大金刚的粗话和黑话同样习以为常,这种在泥里来去自由的感觉令我感觉到一种生存的自信和霸气。
“三爷,我给你献图来了。”没有几个镜头,这个“上校团副”威虎山老九就站在了虎皮交椅上把整座威虎山都踏在了脚下。
《林海雪原》观后感(二):1960年版电影《林海雪原》零碎笔记
这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兼徐克脑残粉在《智取威虎山3D》拍摄时,对曲波原著、电影《林海雪原》及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做了简要比较后记下的笔记,掺杂有部分对徐克新作的展望与吐槽。
1、电影开始时小分队跟定河道人斗智的戏很有意思,样板戏舍弃这段可惜了。原著当中的定河道人老谋深算,可以很好地衬托正面人物。电影中参谋长第二次亮相就是跟他交锋,先从穿着上识破庙中女子的身份,再轻描淡写地化解其他解放军跟定河道人的冲突,用几分钟的戏就把参谋长机智善断的基本形象建立起来了。单从这个细节上来说,我觉得以徐克眼下不太重视剧本与演员选择的做法,新版的参谋长恐怕很难跟张勇手这个版本的比。(样板戏版的参谋长跟原著距离较大,唱段内容以歌颂领袖为主,时代烙印较深。而且我也很怀疑现在的年轻演员会不会在演出前仔细揣摩原著和现有的两种电影改编版:根据新版演员的微博,他似乎在开机后都不知道《智取威虎山》并不是一个抗日故事……)不过既然徐克选择演技较为令人信服的张涵予扮演杨子荣,估计新版主要的戏份就会集中到杨子荣身上,索性弱化参谋长的形象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处理手段,至少能藏拙。
2、白茹的第一次出场也很有意思:扮演这个角色的女演员虽然称不上非常漂亮,但双眼炯炯有神,口齿伶俐,十分符合“小白鸽”的称号。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坦克”刘勋苍回来之后,她又想欢呼跳跃,又碍着“首长”少剑波在场不敢过于活泼,直到他转身后才乐得又蹦又跳的样子,完全表现出了白茹热情的天性。在其他人纷纷要求“坦克”讲述擒获“一撮毛”过程的时候,又是白茹第一时间为他送上了热水,点出了这个女性角色在小分队中特有的作用,处理非常细腻。
3、原著中,“一撮毛”的匪徒身份是先通过一对受欺侮的老夫妇的陈述点明的,有些平铺直叙,电影则跳过了这段,直接以他杀害栾平的妻子制造出电影开场的悬念。被擒后,他毫无惧色,反倒自以为大方地向小分队众人问好,又会让观众疑惑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进一步制造悬念。在审问过程中,少剑波放任他胡说八道了一通才猝然喊出他的真名,令他措手不及,也对人物智慧的精简表现。
4、电影中额外增加了杨子荣乔装打入匪徒内部之前,跟少剑波练习对“黑话”的情节,在我看来,这种故意拔高少剑波形象的做法,模糊了小分队中各人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及原著的败笔。
5、扮演参谋长的张勇手的缺点是,他的表演没有扮演杨子荣的王润身那样松弛自然,严肃(或者说程式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样板戏中参谋长的扮演者沈金波,似乎只具备决策者的深思强干,而远没有沈金波那样儒雅和蔼。沈金波扮演的参谋长在夹皮沟的乡亲面前始终是一位和善可靠的长者,令人一看就愿意信任依赖,在这点上张勇手有所欠缺。奇怪的是,扮演少剑波时,张勇手其实只有26岁,比扮演参谋长时已经44岁的沈金波年轻许多,十分贴近原著人物的年龄,可他看起来却一点不像年轻人。这点上倒是徐克的选角有优势,问题是现在这位演员能否在他的指导下演出青年指挥官的分量。
6、1960年版的《林海雪原》并没有参谋长和白茹的感情戏,倒是去掉了原著中的一些与主体情节关联度不高的俗笔。我个人认为,白茹这个角色之所以应该存在,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变革不仅是一场涉及阶级解放的运动,也是一场涉及性别解放的运动,至于她是不是成为了谁的恋人,倒是个次要的问题。在一个值得众人为之奋斗的真正的文明社会中,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与禀赋,自由而平等地生活,而不应当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经济上的或是社会传统上的压迫。希望徐克的新版能够在阐明这一点上多下功夫,尽量发挥他擅长塑造女性角色的优势,让白茹成为一部“男人戏”中的亮点。
7、电影中威虎山众土匪的化妆和形体都太诡异了。相信在这点上徐克还是有优势的,更何况还找了梁家辉演座山雕!1960年版的座山雕完全没有气势,言行甚至还不及定河道人深沉镇定,表情也过于夸张,跟样板戏中的反派几乎没什么差别。上山后,杨子荣对众匪讲述自己如何取得联络图的那场戏也演得极端浮夸,全是京剧范儿,又像在表演评书,明显就是那个时代通过极端丑化敌人而“凸显”英雄形象的典型手法——而且因为没有唱段,看起来还没有京剧过瘾!可能是因为技术原因,这版并没有拍摄“打虎上山”的浪漫主义情节,这点就指望徐克吧。
8、电影对杨子荣瞎掰郑三炮和蝴蝶迷故事的处理跟原著各有长处:原著突出的是杨子荣在众人面前临时胡诌的随机应变,可以调动读者的情绪;电影突出的是他借助讲故事蒙蔽八大金刚,趁人不备查探威虎山工事的机敏。从情节发展上说,改编令电影的叙事节奏更紧凑了。
9、定河道人的第二场戏照样精彩,对傻大个这样的浑人也有办法顺利应付、支使,堪称高智商匪徒,不落俗套,让我越发期待新版中能保留这个人物。电影中,老道从傻大个处得知“一撮毛”被擒后立刻逃走的情节也比原著合理,同时,在第一时间洞察了他意图的参谋长也就更显得睿智。但电影版的问题是,解放军在抓住傻大个后没有理由从河神庙全部撤回,而不留下足够的人手继续监视老道,以至于放任他逃出,威胁剿匪工作。虽说后面小分队与他争相前往威虎山的情节可以令观众感到紧张,但从逻辑上说,他的顺利逃脱不合理。
10、电影中栾平趁乱逃走的情节也跟原著不一样。我十分怀疑这种改编是因为当时技术不过关,就像前面不能安排杨子荣杀死老虎的戏份一样,火车爆炸、出轨之类的场面对于60年代的中国电影行业难度太高,因此只能改成土匪与民兵对峙。而且由于当时的“政治正确”,原本应该在这场交锋中牺牲的高波,倒是在电影中活了下来……
11、电影版以旁白交代杨子荣安排百鸡宴的做法似乎有点不符合艺术规律,比京剧版更粗糙。杨子荣的心理活动全部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直观地陈述给观众,也显得过于偷懒,这点我相信新版应该有所改进。
12、杨子荣跟栾平斗智的戏在京剧样板戏中固然过于简略,而电影版开始时对栾平的心理刻画则幼稚到了可笑的地步——成了穿着解放军军装和土匪服装的杨子荣在他眼前交替出现!但是杨子荣对栾平的言语压制在电影版中被表现得非常成功,栾平一开始便墙头草式地承认自己投靠过谢文东也比原著细致,体现了他的小聪明。杨子荣把“有他没我”的难题甩给座山雕,让座山雕在自己和栾平之间选一个之后便坐在一边故作悠闲地抽烟杆的样子真是大胆极了,这种生活化的基调是硬邦邦的样板戏一辈子也追不上的。
13、总体看来,1960年版电影《林海雪原》对原著的改编是详略得当的,成功塑造了杨子荣智勇双全的形象,就情节来说,要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丰富有趣许多。但是,本身就不以叙事见长的京剧也以无比精彩的旋律与唱腔塑造了一个更令人难忘的男主角,以至于我到现在也很难想象一个“打虎上山”时不唱“穿林海、跨雪原”的杨子荣。对于新版来说,这些历史积淀既是基础,也是负担。十分期待徐克的发挥。
《林海雪原》观后感(三):林海雪原—内容像名字一样纯洁宽广
一部老电影看得热泪盈眶,我们不是没有拍不出好电影的基因,在1960年,影片镜头的运用,情节的设计,人物的表演,都可以看出是用了心思。
看着影片,被带回了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一个单纯的时代,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
我们现在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要说那时候主旋律电影和现在的神剧有何区别,我想主要是那时候的人们还单纯的信仰着些什么吧。当口号越喊越虚伪的时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