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发布时间:2023-02-20 13:53:25

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影片是官方今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大手笔。该剧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高层政治斗争,“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宣传的味道比较少”,“年轻人也能看得下去”。有人认为必定会火,也有人说,该片将引发争议。制片方称“送给各级领导审查的光盘超过一万张”;据称邓小平家属看第一集就说:“这就是我们家的老爷子”。该剧共48集,描述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高层处于复杂情景的几年,包括粉碎四人帮、华国锋上台,邓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胜出,对这些,片子都没有回避。对华国锋、胡耀邦等历史上的敏感人物,也没有回避。

邓小平是老资格的开国元勋,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亲身经历了打到四人帮后邓大人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变革和恩泽。特别是自己那些年的经历与剧中人物的的遭遇高度吻合,很多情节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感谢编导如此真实的写出了这段历史,感谢众多演员有这么出色的表现,还要感谢审查部门没有给这部影片亮起红灯,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历史和艺术的洗礼重温那难忘的年代……

今天,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正在被人们遗忘,现代人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逐利,对这些所谓历史没多少人想要了解,年轻人对那个年代可说是一无所知,时尚成了大多数年轻人永远的追求,对先人和长辈们曾经的经历自然不感兴趣。然而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当然宣传导向会影响人们在一个时期内对历史的认知,但历史终究是不应该、也不能掩盖的。如以前抗战题材的影片,打鬼子全靠八路军游击队,国军见了日本人就望风而逃,而现在这类题材的影片中,国军打小日本那真是英勇顽强可歌可泣.哪种更真实,自己判断吧。

影片中以田源、夏建国、大周、杜鹃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情感认知、甚至衣着和语言风格都是我所熟悉的,他们多次用俄语“досвидания” (读音为达斯维大尼亚)相互打招呼都能唤起我们那一代人当年学习俄语的回忆,相信影片的编导应该是那时候的过来人.

我在今年二月写了两篇回忆录,其中写到我下乡插队和艰难求学的过程,与片中田源和夏建国参加高考的经历非常相似:在农村异常艰苦,恢复高考有如大旱之逢甘霖,然报名受阻、政审受阻、高分录取受阻,这一系列的阻碍都被小平同志以革命家力挽狂澜的襟怀和铁腕破解,小平是我们这些饱受磨难的老三届人的恩人啊!

建国在倍受磨难后被北大录取仍属幸运,在他得知自己考了高分却因政审没过关不能录取时,希望破灭使他陷入的极度苦恼之中,他表达内心痛苦的表现方式是:一言不发、像一个失智的聋哑人一样使劲干活,我当年遭遇相同事件时也有这样的表现,真想知道影片的编导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

田源历经坎坷错过录取时机,分数虽高却只拿到了景洪师专的录取通知,这一点我和田源极为相似[详见我的回忆录《我的求学之路(4)》中“录取遭拦截 险途遇阳光”一节]。我几经波折拿到的是郴州师专的录取通知,不同的是田源拿到师专的录取通知愤怒之极,把通知书撕了.而我拿到师专的录取通知虽心有不甘还是乖乖地去了.从影片中田源弃学留在西双版纳后来的经历来看,他不去师专的选择在当时也许是不明智的.我与他之所以会有不同选择,可能还是家庭背景的原因,田源的父亲是文革进牛棚 刚刚恢复工作的副部级干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而我的父亲当时是尚未摘帽的右派分子.

剧中有一个情节,小平同志委托曾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和当时的国家农垦总局鲁局长调查西双版纳知青的情况,当时知青的生存状况非常糟糕,有的知青已经在农场呆了七、八年,各种令人揪心的问题和困难成堆,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返城,这些情况以及知青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和矛盾从各种渠道反映到了小平同志那里,邓大人召集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负责人专题研究解决办法,而这个问题非常棘手,知青人数多的省份纷纷叫苦,希望甩开这个包袱,下放人数多的京、沪等大城市更是叫苦不迭,表示不能接收这么多返城知青,更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说知青返城违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面对如此艰难,邓大人沉思良久踌躇再三,终于异常沉重的说出:“让娃娃们回来吧……”! 我本人下乡五年、老婆下乡六年,老妹下乡八年 ,对那段历史,有痛彻心扉的感受,看到这里也止不住老泪纵横……

当时全国的知青人数是二千万,全部回城给国家带来不少的困难和压力,但使这两千万人脱离了困境,找到的生活的方向,惠及全国绝大多数的城镇家庭,功德无量啊 !

邓大人还有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就是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大批老干部和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无端受迫害的人,给五十六万右派分子摘帽,我对此也是有深刻感受的.影片中陶铸的女儿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和陶铸的那首七律《赠曾志》当年曾深深打动我们的心,今天再看仍然使人动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改革、解放思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引进外资以及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合资办厂这样在今天看来正常不过的事情当时就是阻力重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签名摁手印秘密实行分田承包责任制这些历史意义重大现在差不多被遗忘的事情影片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对年轻人是难得的历史教材。

影片中还有一个田源等三人逃港的情节,很多人迫于生活,用泅水或扑网的方式越境逃港,今天看来不可思议。78年我进郴州师专不久,一个要好的同学的弟弟逃港被抓,被遣送到郴州地区的一个看守所关押,通知家属领人,我和这位同学把他领了出来,问他一些情况,他只告诉我们,逃港的人太多被抓的人不少,在深圳只关了一晚,关押的房子里挤满了人,想坐下来都很难。第二天早晨只简单询问各人的家庭地址,就分地区遣送回籍。而他们逃港的场面我是今天才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

邓大人最大的功德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腾飞,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惠及全社会的伟业!虽然后来出现的贫富不均和贪腐丛生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利益,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改革开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这部影片只写到1984年.仔细想想最多也只能写到这里了.后面有些事情还真不好写,其实影片描述的时段已经遇到了不好写的史实,80年五中全会增选的两个中央常委(改革开放这两人都功不可没),到82年9月十二大时,其中一人已英年早逝,尚还健在的那位十二大、十三大都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但这位领导人在影片中理应出现的时段却被隐形了,好像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与剧中前面涉及的一些敏感题材和人物相比,使人感叹唏嘘。

历史本是简单的但又是复杂的,现代人确实不容易写现代史,然而终究瑕不掩瑜,这部影片已经难能可贵地给我们呈现了许多难得的真实。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35周年国庆,这八年奠定了中国结束动乱、发展经济及改革开放的基础和方向,也同时奠定了邓公的伟人地位,有史以来,没有哪个伟人一辈子都在做伟人的事情,而是要看他为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多大贡献,邓小平先生无愧伟人的称号!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