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北大洼的变迁
寿光北部地处渤海莱州湾畔,地下卤水资源丰富, 地上湿地、盐碱地面积很大,村庄稀疏,被称为寿光的北大洼。过去由于土地盐碱,农作物很难生长,木本植物也很难存活,只有耐盐碱的红荆条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能长到一米多高。大片的盐碱地,呈现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奇特景象。黄须菜是这里的特色野菜。生活困难时期,这些野菜拯救过好多人的生命, 所以寿北的人们对它情有独钟。那时它不仅能解决饿肚子的问题,还解决了附近村民的烧柴难题。
那时候每年开春后,整个北大洼,会冒出密密麻麻的黄须菜苗,微红带绿,把沉寂了一冬的北大哇,染成了一幅风景画,于是,绿意从这里开始,春天在这里诞生,回归的燕雀在此降落觅食,各种野生小动物、昆虫也争先恐后地来到黄须菜周围,北方独有的鸭兰子鸟,盘旋高空,那优美的叫声让空旷的北大洼瞬间热闹起来,于是鸟儿们衔草筑窝,为新一轮的繁衍做着充分的准备。高处的土岭子上,各种杂草,储势待发,如箭似锥的芦芽,冲出地面,窥视着这崭新的春天, 做着长高、开花、结子的美梦。不久,新生的黄须菜就会长到半尺来高,鲜嫩欲滴,略带咸味,此时正是采摘的最佳时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车载肩扛,运到家,可凉拌热炒,可烙菜饼,也可包大包子吃,无论怎样吃都可口怡人,特别是饥荒难熬的年代。
秋天的北大洼则是另一番景象,随着天气转凉,黄须菜也步入了成熟期,菜叶由绿变黄,再变红,放眼望去,一片红海,每棵黄须菜都垂着沉甸甸的穗子,摘下一串,放在手里搓搓,黑油油的种子透着光亮。此时正是割黄须菜秸秆的好时机。种子和晒干的菜叶可做窝窝头,也可当牲口饲料,秸秆是上品的柴火。芦苇变黄变白,芦花绽放,微风吹来,苇随风动,像身着白衣的舞女阿娜多姿,异常好看。满坡的野草也由绿变白,把希望埋在泥土中,期待来年的辉煌。此时的蚂蚱也都成熟,颜色变老,满黄满子,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记得秋天去北大洼割黄须菜、捡柴火时,经常惊起一只只膘肥体壮的野兔,伴着一溜尘土疾跑而去,转眼间便跑得无影无踪。鸭兰子会带着他们的小宝宝翱翔天空,委婉动听的歌喉展示出它们快乐的心情。
北大洼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成就了这里的晒盐业。据说这里的煮盐、晒盐业,可追溯到宋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不仅原盐产量全国文明,而且质量最优。建国后,这里有菜秧子盐场、卫东盐场、羊口盐场等大型国有盐场, 改革开放后,又产生了大批个人盐场,盐田面积一度达到过三万七千多亩,成为全国最大原盐产地和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 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田,像海洋广阔,晒好的原盐,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令人震撼,运盐车辆穿梭奔跑,把这里的原盐运往祖国各地,换回了财富,支援了国家建设。由于原盐产量丰富,在大家洼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盐业化工厂,再造了一座新城。
寿光的北大洼,盐碱地面积很大,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有炮兵农场,引淡水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山东省农科院专门派人进行过种植牧草的实验,省林业厅在此建起了林场,研究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树木。当地政府也带领村民开渠排涝、修建台田治盐碱的造地运动,以提高农业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天遂人愿,近些年,雨水减少,盐碱下沉,广袤的北大洼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肥沃农田,特别适合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 。现在,如果你有时间再到原来的黄须菜地看看,已看不到原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棉田和稻田。
近几年,北大洼的开发,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充分利用洰淀湖、双王城水库、林海博览园等自然优势,开发了旅游观光经济带。几万亩的洰淀湖芦苇洼建成了洰淀湖湿地公园,木栈道穿过芦苇洼,游人走近了辽阔的芦海,游船穿梭,游人如织,把原先空旷寂寞的北大洼渲染得热闹非凡。与其配套的,儿童游乐园,农产品采摘园、饭店、农家乐宾馆应运而生, 古老的北大洼焕发了青春。双王城水库还是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它的建成将会缓解寿光境内淡水不足的困境,为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工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城里人可以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到这空气宜人,自然天成的洰淀湖湿地公园、双王城水库、林海博览园过一个快乐假期周末,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寿光北大洼的变迁是国家富裕昌盛的见证, 是勤劳的寿光人智慧的硕果。寿光的北大荒必将随着中国梦的逐步实现,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
寿光一中王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