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台油田行文/王正人
文联索要有关油田的稿子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苦于没有素材,终不成文。那是在一个春种的季节,大地已孕育出了绿色生命,肇源县文联便随春而动,组织了这次油田采风,才使我有了走进油田的机会。
车子出肇源头台镇向西南便进入了头台油田。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是灰绿色的盐碱草,是这片盐碱地的原始植物,从绿到黄千百年来没有改变过。就在这海一样的盐碱草中,一台台抽油机似船的桅杆飘渺其中,有的三五成行排列有序,有的孤单独行正自劳作,那抽油机的双臂一上一下则是船的桨了,在茫茫的绿海中掌握着永恒的方向。
“头台油田是全国第一家油田与地方合作开发生产的区块油田。可以说,头头台油田使肇源西部六百多个青年农民一下子改变了祖辈传下来的劳作方式,走向了另一种收获的耕种,这应该说是一种产业革命啦!”肇源油田办的同志兴奋地给我们讲起了有关油田的事。我也在想,那些往来于油井与粮田之间的人们应该是农民还是工人呢?总之,他们不再把晒于屋顶上的金灿灿的粮食作为一种炫耀,而是把油井当做庄稼,哪果实结在地底下,抽出来也便摘下了,输出去也便收获了。
车子沿着柏油路一直奔西南而行,油田办的同志担任起我们的向导和解说员。一路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每点到一口油井,就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月穿坏三双鞋的巡井员”、“班长背我油井”、“雨夜巡井”……每听完一个故事,我的心里都会燃起一团火,我仿佛在故事里感受到了60年代大庆会战时的人们在新时期的再现,难道是铁人精神的回归吗?车厢内的情绪随着解说员时高时低的语气而起伏。“你们知道吗,1998年头台油田的员工们从洪水中抢救出多少财产吗?6千多万元啊!”语调中带着骄傲。车窗外,田野依旧绿意蒙蒙,村庄依旧烟雾袅袅,只是乡路上深深浅浅的马蹄窝早已被采油车碾平。近处的抽油机的平台棱角分明,抽油机像贪吃的小鸡,不停地啄着地面,只是不见油的影子,那油呢?是挂在树上了吗?远处团团簇簇的树是地下涌出的油哇!是燃烧在天空里了吗?浓的淡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下像烟像雾,忽集忽散了。
我们进入了古恰江湾地带,也是油井最密集的区域。站在这里能看到松花江那亮亮的身姿,岸边也有些绿草,嫩嫩的似刚刚从水中生出来的。一道道金黄色的沙岗却遮挡不住橘黄色的抽油机。这里是肇源的西部,这里曾经是古肃慎国的腹地,是大辽皇帝“春捺钵”的围猎场,是完颜阿骨打以3千女真之士完胜10万契丹兵的古战场。从古肃慎到契丹,从女真到大清朝的扎萨克,65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里,只有今天,这里的人们才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肇源西部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重负。
抽油机忙忙碌碌地指点着大地。一群山雀向远处的蓝天飞去。一辆辆油田车鸣着汽笛与我们擦肩而过。油田一行快要结束的时候,油田办的同志还是没忘记给我们一个数字。头台油田成立十年来共向国家缴税2。5亿元,十年间走过了一个由低产到高产再到稳产的过程。应该说是肇源人的骄傲,其实确切的说是头台油田人的骄傲。我沉思着,抬头看着不停转动的抽油机,我似乎走进了向导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里,听见了故事里,会战中轰鸣的机器声,油田工人们的整齐的号子声和欢快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