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深思

发布时间:2022-12-09 12:30:50

堂堂一大中国,具有上下一万五千年的历史,竟然绊倒在教育的门槛上,何哉?这个问题现在的确值得每个人去考虑。

中国的教育体制,自从改革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人们批判的热点。现如今,教育成为获得特权门槛的历史陋习,中国的学生普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学,成绩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的智商比别人高或者你比别人付出的精力多,仅此而已!在我眼里,高智商加上低情商就等于计算器。考上大学的学生,十个学生九个伤,普遍的现象是大学期间逃课疯玩来释放高考压力,甚至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作弊,没补考,没谈过恋爱大学就是白上!厌学情绪充斥着各个高校,我们的民族在培养厌学的下一代,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个大班几十个人坐在一起上课,不管你愿不愿意听,必须得听。这是有很大缺陷的,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谓的大学,选课也是受很多限制的,学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这令学生十分苦恼。有些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有些学生对所选课程既没天赋,也没兴趣,却被强迫学习。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大痛苦。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培养出很多普通人才,而培养出精英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更别提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了。然而,能改变社会的恰恰是我们缺少的这种人才。

不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西方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西方的教育注重实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育至始至终贯彻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经历社会才是学生们最终会迈上的道路。而经历社会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人拿着高学位却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原因。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跨出校门,走进社会。

我们的教育一直是被动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完全由老师控制,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然是课堂,就应该学生当主角,老师当导演。只有相对的自由,才能迸发出思考的火花;只有好的思想,才能衍生出正确的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才会对所学的东西加以运用,才会从思想上根深蒂固。由于有时候学生缺少主动性,就不会去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证明的?证明中用了哪些定理?又是使用了怎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习中缺少了“为什么”精神,就很难有创新,这样一来,虽然成绩好了,考试分数高了,可是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被抹灭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喜欢顺从。有时候你不妨去思考一下,科学家们花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才研究出一个结论。你仅仅用了一堂课的时间——45分钟,甚至也就是几十分钟就知道了这个结论,这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困惑和不解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科学的过程。另外我们还有的一点遗憾是:缺少质疑能力,总认为书上的全是真理,总认为老师的观点就是自己的心声。这也是顺从心里的反应。上课的时候有想法就说出来,有意见就提出来,有时候,学生的想法比老师要先进许多,学生的思维比老师要活跃得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新观点诞生。

现在我们很多的学生成绩好却什么也不会做,高分低能不算是悲哀,高分低德才让人心寒。据有关资料证明:近几年大学生犯罪数量剧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这是不可不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究竟为什么会导致出现这样现象呢?事实证明了一点,素质教育不够到位。

有人会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今的社会诱惑的东西太多,的确如此,但不是有句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观念取正了,诱惑对你还有影响吗?所以我想问中国教育部门的主管们一句,我们国家是在培养高科技人才呢,还是在培养高科技罪犯?

现如今,出国留学以及在国外定居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时尚,有点本事的都跑国外去了,有人说外国的物质条件好,社会环境好,谁不愿意去啊,两弹一星邓稼先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物质条件似乎更差些,但邓稼先在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现在的小学生刚入校就接受所谓的“爱国教育”,但回望如今大学毕业的莘莘学子们,有出国条件的有几个会说:我愿意留学后回来去建设自己的祖国?记得我以前看到一条消息,在另外一个国家,问到一个老人的亲属在哪,老人说跑到美国去工作了,没能留在自己国家为国家出力真为他感到遗憾,这事要是在中国,估计没有一个人不会自豪的说“我家里某某某在美国呢!我好羡慕啊。”民族精神的缺失正威胁着我们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好的体制,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试问,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再者,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但这样的方法却不是很科学。如果一味地只凭借分数去认定人才,会让学生们陷入一个重要的误区,只注重了分数、成绩,却忽视了技巧与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大都是书呆子,和“八股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教育的畸形发展,多年前我们一直都是使用应试,现在也是。教育部一直提倡的什么“减负”口号,只是空谈,所谓的“素质教育”,更是一个空中楼阁。不公平的政策威胁。各地的招生指标不同,而且对于北京,国家是相当的照顾,众所周知。北京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是倒数的,可他们上大学的机会远比其他地区的大,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是不能做出合法合理的解释的。同在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得到公平的政策,这个问题很值得体会。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在此,不谈政治。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得到自己的理想幸福,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社会的零件。可是,中国教育制度做的到吗?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是何其悲哀啊!曾经有一位哈佛的高材生来中国交流时见闻到中国的孩子的学习状况说道:“这简直是惨无人道,这在美国是闻所未闻的,这样的方法实在不科学。”的确,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一个个学生缺少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是一成不变的考试机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你们中国来的学生,第一年他们成绩十分好,到了第二年差一点,然后就变得很一般了。而且,中国的学生总爱背书,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那些东西在图书馆或者网上就能找到。”中国的学生爱背书、会考试,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逼的!和外国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理论知识绝对丰富,可实践动手能力却差十万八千里。创造这个世界,需要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动手去做,世界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不是靠一张嘴。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这是对中国学生能力的最好概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教育的失足!

以上海女工杨雪梅的投入来说,她的孩子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在补习学校里度过。化学竞赛班、英语竞赛班、语文补习班、高三暑假冲刺班、英语高考班,种类繁多,每期辅导班的价格由1000~4000元不等。当肖兰被媒体问到,你有没有想过,一年花掉10万元,这种投资,可能将来好多年也收不回来时,肖兰说:“我根本没考虑这些。从来没有。一到关于儿子的时候,是不拿经济学的原则来衡量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状呢?或许肖兰的话颇有代表性:“孩子如果没上大学,将来他什么也不是。我们每天努力工作,但是奋斗了半天,如果他学习不好,我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那绝对是人生的挫折。我工作得再好,再有成绩,比不上我儿子学习好更让我高兴。”而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序幕亦是中国教育制度,如果没有死板的“科举考试”制度,他们也不会暑假学习,疯狂地去背诵知识,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们的成绩就是他们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是他们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种种的制度所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我们无处选择。其实考试制度只是改变命运的一块金砖罢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科举制度是敲门砖,一敲开门砖头就没用了。我想现在的考试、评分制度也是敲门砖,考上学,大学毕业,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学过的东西,多半成了过时的或无用之物,尤其是那些试卷、试题便都成了垃圾。

究竟导致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源在哪里?也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吧,但无论怎样,也是国人该清醒的时候了,欲要改变中国教育体制,必须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早在100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的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我想说:“今日之责任,不在我少年,而全在教育制度。假使我是教育部长,教育的第一条首先是学会做人,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衣冠禽兽,不如不读书。”

阅读更多思想钩沉,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