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原谅我以这么一句与电影不太搭边的话作为开篇。其实伏尔泰的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自我保护的意思。同为普通公民,则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则谈不上捍卫别人的权利这种说法,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或许伏尔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说话!细细想来其实颇为可笑,这位超越时代的先哲,竟然被时代压抑至如此地步,以至于竟然也要呐喊着争取公平的话语权了。
故事背景与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遇刺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站在国民的角度,如此受人爱戴的一位总统遇刺,自然便要群情激奋,誓死捍卫林肯总统以生命换取的和平胜利果实,严惩不法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但凑巧笔者想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于是便对“群情激愤”这种情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在此群情激愤的基础上,会爆发一些新的力量,毁灭性的力量,取代理性的激情,所有拥有此激愤的人已经自发组成了一个群体,而作为群体,其特征就在于推理能力低下,夸张,易受暗示与支配,盲目崇拜。不难想象,此时如果有一个领袖人物的出现,民众是毫不吝惜一条人命,甚至是几条人命的,法律在此时将变成一纸空文,民众会普遍以为自己在施行正义,而冤死者也便成了林肯总统墓碑上祭奠的点缀。
事情无独有偶,把历史的时钟从南北战争向前拨大半个世纪,地点跨越几个经纬度,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我记得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有过这么一行字,而我也对“攻占”二字理解尤其深刻。那现在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历史的真相。所谓的攻占过后,接下来的是一场屠杀,首先遭到杀害的是监狱长本人,他被一群兴致勃勃的人推举出来的刽子手---一个屠夫施行了割喉的死刑。接下来是监狱中的贵族,他们纷纷被凌迟处死,伴随着施刑者的欢呼声。在接下来,遭到屠杀的是流浪汉、一些老人、还有五十几名儿童。请原谅笔者平淡的口气,因为这与当时的情景不符,当时的人们是兴高采烈的。而也许数字并不能带来这样的震撼感,但笔者对于此事实在感觉到无力。
扯得有些远了,说回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中来。依据勒庞的观点,群体行为的直接因素之一便是领袖。此影片中这一事件的领袖便是总统秘书官这么一个角色(自己翻译的,可能与实际官职不符,望指正)。此人具备领袖的特征,贯彻自己的信念,认定这些囚犯都是该死的,不给予他们申辩的机会,国家需要这些人死,人民也需要这些人死。所以由此看来,上尉律师的工作实在是虚无飘渺的一件事,因为他所挑战的不仅仅是公诉人与法官,还有万千民众,以及这法律背后的强大体制。而从秘书官的角度出发,律师对于这件事的做法,即对他个人的挑衅,同时秘书官已经把自己放大投影到了整个体制上,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能被质疑的。
电影中值得困惑的一点就是,明明没有确切证据,还是要把罪名指认到这位母亲身上。跨越了这么长的时间,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位母亲应该被释放。但当时竟然几乎没有人,与那位上尉律师站在一起,他在孤军奋战。而尽管我们很希望他获得胜利,哪怕只是获得转机,但历史无情的告诉你,这些都仅仅只是幻想,一个人面对群体时,是多么的无力,尽管这一个人,甚至比所有剩下来的人组成的群体,要理性与客观得多。不过也许历史不属于理性与客观。这一点也正像勒庞所说的:伏尔泰一个人的智慧或许比全人类的智慧还要高。而更让人感觉到讽刺与恐惧的是,尽管现在可以声色俱厉的对这些不理智进行批判,但一旦身处其中,或许就会加入到屠杀的队伍中,成为这一切的刽子手。由此衍生出的绝望感,就好比是:人,都是这个样子。
不过从影片上来看,尽管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上尉律师还是争取到了一丝曙光,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安慰了某些因此而绝望的灵魂。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母亲因为儿子的莫须有罪行而被处以绞刑,在接下来的完善后的制度中,这位儿子,却被无罪释放。司法,在这一刻不禁让人哑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经过修正的制度,即加入了陪审团。而陪审团这种不确定因素被勒庞归类为异质性群体,是很容易被煽动与利用的,而作为一个群体,这种现象竟然不可避免,这也就是出色的律师的出色之处,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陪审团。但对于此制度,笔者不甚了解,于是便不进行浅薄的评论了。
影片旨在于反思司法公正,因为这件事关乎到所有国民的命运。如果我们不关心这件事,或许有一天被莫名送上绞架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就像电影中最后,花费长时间的慢镜头所讲述的整个行刑过程那样,也许我们走上的绞刑架,正是我们自己亲手建造的。而电影中那些冷眼旁观的人,准备拍照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个你我。对于影片的结尾,值得提到的一点是,片中的上尉律师最后不做律师了,而转做了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关心时局的人应该对华盛顿邮报十分熟悉。也许果然是旁观评论者,来的要更加轻松吧,就像是我这等无聊的人。
话说回到开篇的那句话。我们所要捍卫的是什么?片中中尉所要捍卫的是什么?他拼上性命参与的战争,带来了和平。而在和平之中,却带给了他战争不能带给他的忧愤。这其中的原因,恐怕需要我们细细的体会,深刻的反思。一切说教,在面对行动时都显得脆弱无力。但,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许在任何时候,都是没有错的。
《女同谋》:从一个侧面看司法公正与社会心理学 作者:巴斯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