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埋》
“全片真的只有一个人出场?只靠打电话推动情节发展?能保证不冷场?这个故事讲5分钟可以,但我不相信它能拍成一个半小时的长片!”就是这样一小段话,我开始浏览这部看似不起眼的“死亡独角戏”。
这部影片由瑞恩·雷诺兹(就是《金刚狼》里那个帅帅的双刀男,也是今年将要上映的《绿灯侠》的男主角)独自一人撑满94分钟的全场表演。确实难以想象,一部影片全部要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由一个演员来完成,这绝对是一次疯狂的尝试,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西班牙导演罗德里格兹·科特斯也将自己逼入绝境,大胆地用自己的处女作来表现这样一个故事,事实证明,他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部以小搏大的影片,获得了多方好评。究其原因,它虽名为《活埋》,实际上是挖掘出了很多东西摆在观众面前,而这些,足以让我们赞不绝口、深刻反思。下面就跟随笔者的浅显文笔来看看这些挖掘出的东西吧:
挖出的第一个东西——好剧本。
开片长时间的黑暗覆盖画面,只有干涩急促的喘息声和粗糙细碎的摩擦声充斥耳边。一阵摸索之后,一个Zippo打火机点亮了黑暗中的一角,一名叫Paul的男子(他是美国的一个承包商雇佣到伊拉克运送货物的司机)发现自己深埋地下,身边有黑莓手机、刀等若干物品。原来,他被伊拉克的劫匪绑架,劫匪让他凑集500万美元方可赎命……(后文涉及剧透,遂以省略号代之,恐扫观众观影之兴)全片导演只通过一个手机来推动情节发展,不论是拨打911、FBI还是通电亲朋、公司……Paul得到的只是推诿、等待、冷漠、怀疑……最终化为绝望,为黄土所覆盖。
一个好剧本,是一部电影的基本保证,它奠定了影片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电影的几乎全部元素,角色,场景,道具,服装……全都囊括其中,所以剧本是电影的基石。尤其是像《活埋》这样特殊的影片,更是需要一个充实丰满的故事来填饱这94分钟,结果科特斯没有令我们失望,充满戏剧性的剧本故事令观众始终处于压抑、窒息的状态,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Paul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有所用处,与各种机构、组织、个人的通话情节各不相同,一切都来的那么真实、自然,理所当然,符合逻辑,让我们感同身受Paul独埋于棺的无助和崩溃,影片结尾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博人心跳,让我们体验了一把希望与绝望的天壤之别(又要剧透了,作为一名自律的电影爱好者,笔者还是不往下写了),有兴趣的盆友们可以一窥究竟。
挖出的第二个东西——好摄影。
在圣迭戈动漫展上,很多记者问导演:拍《活埋》时摄影机究竟架在何处?科特斯笑而不答。
确实,本片诡谲的拍摄角度和运镜方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在没有任何特效的辅助下,摄影师爱德华·格劳能让摄影机做300°移动旋转。在有限的空间内,摄影机被格劳运用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摄影的作用,渲染了惊悚的氛围,制造了身临其境之感。
挖出的第三个东西——好剪辑。
这方面来说,《活埋》可谓是个中规中矩的“乖孩子”,没有任何精巧的设计,没有任何插入的闪回,没有任何幻想的梦境,没有任何外界的行动……导演舍去了一切可能可以平行剪辑的情节,拒绝将镜头移出棺材,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尝试令人钦佩。导演不用这些附加或者偷懒的方式给影片加料,这才使影片能够如此醇正通透。
就用最简单地顺叙剪辑,没有高超的拼接,没有不暇的快切,没有无理的转场,只是配合着剧本、音乐及演员的表演,就让戏剧效果发挥到极致,实属不易。相信在影片结尾,伴随着电话里救援人员施救的声音和沙土流动的画面的快速转换,观众充满希望,希望同Paul一起重见光明,但是事实……这就是剪辑的奇妙之所在呀!
挖出的第四个东西——好音乐。
相信谁都忘不了《星球大战》里激昂振奋的音乐,忘不了《辛德勒名单》里催人泪下的音乐,忘不了《烈火战车》里生机盎然的音乐……音乐不受文化、语言、国度……的局限,能感染每一位观众,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既能让人前仰后合,也能让人潸潸泪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本片的音乐也可谓居功至伟,极端的戏剧化设计,张弛有度,快慢恰切,节奏得当,扣人心弦。无论是略微舒缓还是急促跳跃,音乐的基调上处处露出绝望之意,跟随故事一起上下,调动着观众听觉神经,引导我们抱有希望,告知我们只有绝望……
挖出的第五个东西——坏结局。
以上所挖出的“好东西”却终得“坏结局”,笔者认为,也许只有悲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人深省。笔者并不否认正剧和喜剧的省人功能,只是觉得悲剧能够反映的更加直接和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