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忽悠这个词,是源于赵本山的2001年的小品,如今,忽悠已经变为一种大产业,并蓬勃发展,渗透在各个领域。
艺术,都源于生活。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之所以受大众喜爱,很大原因在于其贴近现实,比如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2007年春晚小品《策划》,都是从小事件折射社会的大现状。当然,还有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出售的争端解决机,也是影射忽悠产业中产品的滑稽。
从《卖拐》中看出,腿脚没毛病的范伟愣是被赵本山忽悠的买了拐,上了当还感动的一塌糊涂。而《策划》,就借公鸡下蛋这个事,折射时下的更隐蔽的忽悠之风—炒作。
忽悠如今俨然成为一种产业,涵盖:健康保健、医疗卫生、金融理财、汽车、教育培训等等,只有生活中有需求的,目前会有或即将拥有披着华丽外衣的“高科技”的产品出现,以满足人们迫切的需求。我们难免觉得可笑,很明显的忽悠为什么可以大行其道?难道公众不怀疑吗?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已经显得扑朔迷离。
究其原因,忽悠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三个基本条件:忽悠者(商家)精密的设计布局、被忽悠者(消费者)的浮躁功用心理以及各种中间利益链条的完美配合。
目前的忽悠,绝对不能简单打印上“骗”的标签,比骗局精密的多,显得无可挑剔,合理合法,宣传更是大张旗鼓。小忽悠小投入,大忽悠大投入,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只有能赚钱,人就会变得疯狂起来。做局忽悠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对人性了解的非常透彻,对社会需求发现的非常精准,对利益的链条打造的非常完美。比如,当下人们迫切渴望解决的一些事情:健康、治病、美容、减肥、理财赚大钱、生育、子女教育、房产等,都有相关的产品,什么高科技的杯子、什么减肥产品、什么美容产品、什么排毒产品、什么增高鞋、什么炒黄金白银、什么纪念币收藏、什么培训了………数不胜数,当然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但这些领域不乏有大批浑水摸鱼的大忽悠。玩概念,忽悠大师中不乏所谓的营销大师。
消费者有的买来是送人的,有的是自己用的,送人的要面子。自己用吧,觉得有总比没有好吧,而且还要那么多所谓的专利认证什么的,图个心安。而且电视、报纸、网络、平面广告、电梯广告等铺天盖地宣传,应该不会是假的吧。
的确,从产品的研发到推广销售,所有利益链条都赚钱了,各得其乐其利,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更多的消费者是愿者上钩,图个心理踏实。如果有消费者发现上当要投诉,也没有关系,产品在销售之前,早就做好了各种应付消费者的方案,不管你怎么投诉,都在做局者掌握之中,最后只能是自认倒霉或自我心理安慰。
忽悠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迈入了新时代,那就是由“个体卖拐式”小忽悠变为大团队大企业作战,做到上市也不稀奇,众口铄金嘛。公然忽悠成为一种常态,便是诚信体系彻底崩溃。
资本的逐利性将使忽悠产业继续蓬勃发展,我们无法避免或多或少地被忽悠,但可以告诫自己,不做忽悠的参与者。
谨以此文 三省吾身
2012-9-19 11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