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影评二
时下演艺圈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不容忽视的,在所谓演而优则导的潜规则下,许多著名演员纷纷转型,开始从台前隐退幕后,走上了一条由演至导的探索之路,包括梅尔•吉布森,本•阿弗莱克,姜文,徐静蕾,都是此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导演的作品同样为电影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最近搬上荧屏的电影《我们天上见》来看,其清丽脱俗,淳朴温馨,无疑也给疲惫的商业影视消费带来了冲击,同时还暗示了电影的某种出路。该影片作为蒋雯丽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这样的结局无论对于影视圈还是观众,都是一个难以言喻的惊喜和欣慰。
熟悉蒋雯丽的观众,不难从《我们天上见》中看出导演个人的成长历程,应该说,这部影片带有很浓厚的自传色彩。尽管电影的表现艺术与文学作品有所类别,但真正为心灵而生的作品,作者(导演)的内在表达实无二致。在这里,我认可作家郁达夫的说法,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当然,电影本身的篇幅和精巧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特别对于带有传记色彩的作品,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导演要具备避重就轻的驾驭能力,而《我们天上见》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影片不仅回避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拒斥了繁杂冗长的成长历程,它所呈现的,只是历史大背景下的一些生活片段、细节甚至梦想,正如影片开头的独白,“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和幻想”。于是,在影片断断续续的拼贴式呈现中,导演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蒋小兰与其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
故事是放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蒋小兰的父母因为政治原因,早年便被下放边疆,而在学校,小兰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各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小兰的孤独和忧郁,但幸好还有小院那片自由的天地,淳朴善良的邻居,以及早年因战乱和疾病而失去亲人的姥爷,这些构成了小兰生活快乐的源泉。年近八旬的姥爷对小兰关怀备至,他为小兰烤红薯,挤牙膏,雪天还坚持送她上学校;在得知小兰对体操的梦想后,又求教练给小兰带课;当小兰初潮时,姥爷又央人帮忙制作月经带。这些都是影片所展现的温馨场景。另一方面,姥爷又无时不刻不在教授小兰为人处事。“君子如兰”,这既是姥爷生平最喜欢的一句典故,同时也是给外孙女取名小兰的初衷,他希望小兰的品行如兰花一样高尚洁雅。所以当小兰乱撒谎,做错事时,姥爷便会毫不留情地让她伸出小手,接受戒尺的惩罚,并以此告诫小兰做人的道理。
在那间破旧的小院,小兰无疑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姥爷的存在和关怀,她能有苦可诉,有靠可依。但当时间流逝,而姥爷也逐渐老去时,小兰面临的又将是什么呢?这是影片设置的一个悬念。所幸,在这个设问句中,导演又以其人性的温暖给予了完满的答复。特别在电影的后半节,我被那种忧伤的情愫感动了。是的,当身边的亲人老去,欢乐难再,幸福也不复共享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无言和辛酸?影片中的小兰在面对这一情形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当新年到来,邻居纷纷来给姥爷拜年祝寿,病重的姥爷坐在椅子上,口不能言,手不能动,面对这一切似乎无所感知,空有了窗外那片绚丽的烟花,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小兰心伤和擦泪?不久,姥爷在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去世。兴许是经历了多次的惊吓,兴许是大悲无言,这次是小兰反倒显得平静,因为她想起了姥爷生前和她说过的话:好人死后是要上天堂的,到时候我们还能在天上见。不知怎么,这句话却让作为观众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最初,我是把这部影片和《边城》比较起来看的,我相信,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边城》里的翠翠和外祖父,同样相依为命,不过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罢了。《我们天上见》中,姥爷的离去,让我想起了边城里那个白塔坍塌,河水暴涨的夜晚,孤独而迷茫的翠翠,接下来的会是怎样的生活?比起翠翠,蒋小兰则是幸运多的。至少,影片展示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细节,姥爷病重期间,小兰跪在柜子上,把墙面都画满了兰花,绿意盎然,满室生香。我想,这又何尝不是小兰对姥爷关于“君子如兰”的承诺和答复呢?虽然一切无可挽回,但姥爷曾经的关怀和守望,给了她对未来和生活的无限信心。
总体来说,《我们天上见》的格调还是让人觉得温馨的,它起码消解了记忆对于时间的恐惧,重新阐释了情感的弥足珍贵。这样朴素真挚的感情,以及对生命的依托和承诺,在日益浮躁和商业化的现实,无疑令人向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电影《我们天上见》做出了一次继承和超越。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我同样惊诧于导演对时间的迷恋,蒋雯丽,这位出手不凡的新锐,一开始便在影片里着力描述了对记忆的长度,这让我越发相信作家余华的一句话:消失的意义在于,它们都可以使消失的往事重新成为切实可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