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平行宇宙的概念比较流行,前段时间的《源代码》让我们开了眼界,还有现在这部《另一个地球》。此类影片引入了一个关于宇宙的新概念,就是平行宇宙和镜像理论,这一理论成功的植入电影也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时空穿梭概念的固有模式。
《另一个地球》没有涉及时空穿梭的情节,但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地球2号却为我们引入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按照此类影片的说法,宇宙是个多维空间,在另一个时空会有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跟自己完全一样,就如照镜子一样,当两个地球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空时,平行宇宙就此打破。这也让我们对以往《回到未来》似的科幻片产生了怀疑。在《回到未来》中的时空穿梭是在一维空间完成的,通过改变自己的过去来改变未来。但这是个基本的常识问题,已经发生的事是过去时,已经发生便无法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未来更是空想,因为未来还没发生,你无法改变,更不会在当下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平行宇宙的概念却为我们完善了对于时空穿梭的臆想,你可以回到另一个自己的过去,通过改变另一个自己的过去来影响自己的未来,但你们又处于不同的多维时空,改变另一个时空的状态就可以改变自己时空的状态吗?
所以影片没有再走传统科幻片“回到未来”的老路,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而且是条死路。既然过去无法改变,死人无法复生,那就干脆去看看另一个自己过得怎么样。对于未来的幻想,影片摈弃了时空穿梭的方式,成功引入了平行宇宙的概念。影片中,男主角的妻子儿女在车祸中死亡,虽然这一事实无法改变但地球2号的出现却打破了镜像理论,也就是说地球2号上的人已和自己处于同一时空,两个平行时空的相交造成镜面的打破,也正如影片所说的,男主角在地球2号上的家人,有可能丧生,也有可能活得好好的,男主角去到另一个空间说不定能和家人团聚。
《另一个地球》不是传统意义的科幻电影,科幻只是个引子,影片通过另一个地球来让我们思考另一个自己。这是部不折不扣的哲学电影,它假想了另一个地球,以此作为一个公案来探讨自己和影子的关系。影片甚至已不耐烦用情节来表达这个隐晦的主题,而直接用话外音的形式向观众提出问题“我们会遇见我们自己吗?那个我比这个我更好吗?我可以从另一个我那里学习一些东西吗?另一个我是否也犯过我所犯的错误?或者,我能否和我坐下来开个会?”。影片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从而让观众思考我和影子,真实和虚幻的关系。
影片中有一个打游戏机的情节,屏幕中的人物是自己的影子,虽受自己控制但你深陷其中,与其说是你在操控屏幕中的人物不如说你被那个人物所操控。由此想到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理论。一群人终生生活于一个洞穴之中,他们的手脚被捆住无法回头看清外面的世界,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火堆,火堆前不断有人走来走去,做出各种动作,这些人的影像通过火堆投射在洞穴的墙壁上,那些囚犯一般的人看着墙上的影像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把背后的人所发出的声响当成墙壁的影子所发出的声音。就这样,墙上的世界成了这帮人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且享受其中,因为他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有一天,一个人的绳子突然松开,他回转身来到了洞外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跑回去告诉他的同伴,可同伴都认为他脑袋出了毛病,而且排挤他,久而久之,这个第一个看到真实的人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看着虚幻的墙壁,并且开始反醒自己所看到的真实是否才是真正的虚幻。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有时我们无法认清,我们甚至缺乏认识真实的能力。所以在电影刚被发明时,就糟到了诸多学者的反对,因为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洞穴理论的翻版。漆黑的电影院就是一个洞穴,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幕布所投射的影像,我们将感情浸注于眼前的影像,并被它深深打动。而电影就是一个造梦的机器,学者们所担心的是人们沉浸其中,就像那些洞穴中的人一样,把幻像误认为真实,而对真实的世界却缺乏应有的感知。幸好我们先看到了真实的世界,才不至于洞穴中人的坐井观天,相反,电影这个发明实实在在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和思维,杨德昌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不过学者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在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的今天,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影片的第二段话外音正是为我们提出了警示:“生物学家研究的东西越来越小,天文学家把外太空看得越来越远,但最神秘的东西不是大和小,我们还认得出我们自己吗?如果能,我们怎么去认识自己,我们是否能站在自己之外看自己?”确实如此,我们的科学家所研究的东西,小到单细胞,大到外太空,但对于人类自己并未研究清楚,我们的遗传基因依然是个谜,关于人类进化的研究依然处于想象阶段。我们看清了微生物和外太空,却仍然看不清自己。
于是,影片中那个年老的校工用漂白粉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他的理由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弄瞎自己眼睛的理由一样,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