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7-18 12:23:55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托马斯·米连 / Daniela Silverio / 克里斯蒂娜·布瓦松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一):结尾拍砸了。

  这电影我大胆地认为安东尼奥尼没有拍好。他有很多电影都是形散神不散,在缓慢沉闷急死人的叙述过后,来一个石破天惊迷死人的结尾,以此整部电影都成了大作。安东尼奥尼在结局上表现出来隔空打牛,四两千斤的深沉功力有些近似于东方的禅。

  安东尼奥尼是擅长写结局的。而我也是一向认同这点的——结局最重要。

  但这个电影,安东尼结局上失败了。飞向外太空扯得太远了。他哪怕随便拍一个结局,都比现存的这个好,从故事情节跳得太远,以致于断层得很厉害。

  安东尼奥尼也是迷恋失踪的人,我也是。但这个片子里的人物,两个女的,一个男的,我全部不喜欢。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二):论电影

  我不是想说这部电影在讲什么,而是想说看安东尼奥尼时,感受到的电影是什么。

  今天我们去看一部电影,会觉得跟看一部小说是一样的事情。比如像王家卫、李安或者阿莫多瓦,我们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中看到一个故事,以及故事所想要表达的道理。

  当然今天已经充分认识到,读者有无限的自由去感受一部作品,你想要在一部小说中读出什么都可以。但是,毕竟文字是完全被作者限定的,比如在读张爱玲的时候,你读到的还是她的感受方式、对人生、爱情的看法等等,你可以赞成或不赞成,却很难去在这之外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但是电影却不是,因为电影是影像,是真正存在的画面被记录,那么你想要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则完全是观众的自由。比如当画面在拍摄女主角时,你完全可以将眼光投射在她身后的窗帘上。

  这就是我在看安东尼奥尼电影时所感到的,他的画面是没有那么强烈的重点的,他并未指引你的眼光。

  再就是剪辑,我非常喜欢他的剪辑方式,因为他将一些杂乱的画面插入到整部戏中,而你想要感受到什么完全是你的自由。你可以充分的喜欢某部分,然后在不那么吸引你的部分里发呆去想刚刚的画面,从而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完整性。

  但是今天的电影,即使在一流的导演那里,也已经完全故事化了,每一个画面都有重点,再经过符合主题的剪辑,最后成为一个不能产生想象力,容不得观众去发挥,只属于导演本人的作品。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三):安东尼奥尼的“桥接物”

  安东尼奥尼有时候使我感到厌倦,或者说电影让我感到厌倦,他们的电影。

  仿佛通过表象(影像作为介质)把那么多的东西隐藏在这里面。

  他的场次的连接,非常地模糊,我意思是说那种界限场与场之间,一个镜头之后,好像是还是上一个镜头的延伸,就已经转换过去了。这里转换的是什么呢?我能说是一种时间的转换吗?也就是说,另外一段时间了,这种区分相当局限。也有可能是按照一种拍摄的次数,制作人拍摄的时候,他们不停地自以为接近要完成的那个”时间“。“又一个场景完成了!”

  但是同样的,两种都是由于时间的推进,而更加靠近了时间的终结——某个事件的终结。

  当然这还不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使我感到厌烦的东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他的过分雕琢的镜头。但我先不提起这个。(但是必须警惕某种雕琢——不管是对画面,或者声音的雕琢。这种雕琢就好像意味着某种堕落。如同贝拉塔尔,他的所处理的危险性绝对比他所得到的概率是一样的,影像上的卓越有些时候也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他故意“转”——或者我应该用另外一个词:退——退到其它的“对叙事不利”的事物之上。

  首先我要说,我对这些事物的印象并不深刻——这就导致了刚开始那种情绪:隐藏的涵义——如男人和他神秘的女性朋友见面的那一段(场景,我先暂且这么用)——这个女性朋友给他带来了另外一个伴侣。一开始是这个圣母像开场,镜头移下来,然后,镜头随着离开的两人移到了基督像上。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四):Eine Suche umsonst/ A searching in vain

  "We always imagine happiness is somewhere other than where we are, that must be why there’s so much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Initially, this movie by Antonioni reminds me of Schubert’s Der Wanderer (D493/D489): "Dort, wo du nicht bist, dort ist das Glück." (There, where you are not, there is the happiness.) Rather than solitude, it is restlessness that numerous earthlings face. In a certain way, the film interprets the conception of the song so well that I feel quite surprised.

  It seems I’m getting into a peculiar habit (or hobby): relating nearly everything I’ve watched or read to Schubert-Lieder. Or I’m just more and more convinced, that in his songs you could find answers to almost every question.

  Yet sometimes the final answer wouldn’t come directly, in this movie’s case, it arrives with the accompany of Grieg’s Skogstillhet. Unfortunately, all the searchings are in vain, the restless man might never find his ’piece in the wood’ here.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五):身份、激情与命运

  quot;Two terrorists. Two coherent lives. For those whose values deal with virility, courage and even cowardice, a violent relationship is a natural consequence......they share everying : the same ideology , fanaticism, covertness, risk. they’re perfectly matched."

  ———— 《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1982年

  这段台词出自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由尼科洛·法拉对伊达解说他想要物色的那种演员,人们对亡命鸳鸯的主题并不陌生,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作为一个历史参照物出现在一段即将夭折的男女关系中,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两张黑白证件照与彩色的胶片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不同的激情延伸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女人也在两种激情中寻求不同的身份,但导演似乎在有意暗示同质性的吸引力比异质性的大这种反物理学的伦理现象,所以结尾才会有尼科洛·法拉一个人对着太阳与宇宙的冥想。

  但若伊达的小男友知道了法拉的存在,伊达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安东尼奥尼用一个自恋男人的寂寞逃离了所有这些后续的疑问,安东尼奥尼是一个逃跑的大师,他总是在影片的结尾用一个抽象的魔术悄然退场,给观众留下一幕诗意的疑惑。

  在我看来也许不是巧合,20年后日本女导演西川美和的新作《Dreams for Sale》对上述遗留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出色的解读,一个东方式现代伦理故事,给这个主题一个完整的轮回,从异质性开始,回到同质性的命运上:从市泽贯也(阿部隆史 饰)对里子(松隆子 饰)的背叛开始,二人意识到心灵慰藉在现代寂寞的都市女性身上的市场价值,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好比伊达将尼科洛·法拉形容成是她的可卡因、她的除夕夜,市泽贯也为无数个寂寞的都市女性带来希望,填补了她们心灵中那个一直空缺的位置,本来这种慰藉的付出得到报酬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报酬而欺骗别人的怜悯就构成犯罪,于是市泽贯也在两种不同的激情里迷失了自己的身份,这简直就是“一个男人的身份证明”。

  这对亡命鸳鸯的结局与尼科洛·法拉的照片里那两个通缉犯不同,这是最精彩的地方,后者是一种同归于尽式的浪漫,前者则是在良心的责备下改过自身,一面是同质性的胜利,另一面则是失败。

  安东尼奥尼希望将那种暴力的激情引向一个终极答案的怀抱,西川美和则将其溶解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中,但有一样东西是共同的:那种紧密无间的激情体现着分配的最高原则,让两道同样的目光,赤裸裸地纠缠在一起。什么?爱在哪里?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观后感(六):导演说

  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当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引起广泛的重视,有时甚至是广泛的争议,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人们却是一致的:他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周围世界相脱离、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人与自身及周围环境永远矛盾和斗争的大师。在他的影片中,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人所生活的社会是一座复杂、暧昧、晦暗的牢房,客观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对人的压制,表现了它的极端不合理和对人的摧残。

  安东尼奥尼极善于安排他要表现的世界,通过一个个细节向观众展现他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在影片一开始,观众即可以感觉到,尼科洛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安宁,甚至是使人恐怖的世界之中。尼科洛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他自认为“恐怖也就随她而去了”,但就在他这样写时,警铃响起来,这好像一种象征,一系列的不顺、麻烦和威胁接踵而来。

  在个人的生活问题上,尼科洛离了婚,他可以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他找到了马维,但麻烦和威胁随之而来。第二天,那个不知名的男人便来找他,告诉他,“我们关心的是同一个姑娘”,说是他要向尼科洛“提些建议”,“只是建议,不是威胁”。但是,事实上,这本身就是威胁。这样的麻烦和威胁随时随地都存在于他的身边,在贵族的客厅这样高雅的场合,那个男人也能混进来,尼科洛叫马维来辨认时,那个男人却又轻而易举地躲开了。在尼科洛同他的同事谈完拍电影的正事之后,那个男人又出现了,此人甚至敢开着车尾随。而来到马维家时,尼科洛甚至不敢让马维开灯。为了安宁,他们只好躲开,前往乡下。更为严重的是,尼科洛换了另一个女人,但跟踪依然如故,威胁依旧。在尼科洛同伊达从家里出来后,在汽车后视镜里又看到了那个男人在跟踪他们。如果说尼科洛同马维交往时,那个人跟踪他,可能是因女人而争风,但他换了女人之后依然如此,看来就不只是为女人而争风吃醋的问题了。影片对这个男人并没有正面交待,他似乎是个次要角色,但他的作用却很大,他的存在使观众感觉到了主角的麻烦、不安和受到的威胁,也为观众设想这种威胁的原因和影响留下了余地。

  影片的题目是“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其实应当说是“确认一个女人”,即尼科洛通过同两个女人的交往,确立他的影片中的女主角的形象,使她的故事活起来。但是,他的这一努力最终以失败而结束了。原因在哪里?影片以细微具体的事实回答了这一问题。尼科洛同马维的关系很深,但他们又只限于性爱的关系,因而他对她的一切无法了解,她也无法了解他。开车到乡下的路上,是影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迷饬的大雾,回响的丧钟,司机讲的事件,尼科洛同马维的反复争吵,把两人的互不了解、关系的艰难、两人的恐惧、周围事物给他们的压力,让观众感受得清清楚楚。经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之后,两人都得出自己的结论,她的结论是“你并不爱我”,“这不是爱情”,她最终同另一个女人同居去了;而尼科洛的结论则是:“生存,这是所有人的问题。”果然,回城之后,他们的交往便结束了。尼科洛与伊达的交往也是一样。经过一段交往之后,伊达的结论是,她“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尼科洛和她去度蜜月。冬季的寒冷,海上的空寂,使他们显得与周围的一切极不协调,那不是蜜月,倒像是在致哀。最后,尼科洛得知的是,伊达怀着别人的孩子,他彻底地失望了。他虽同两个女人交往,却无法了解她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无法从中得到启发,也便无法确立那个女人的形象。在这样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个孤立封闭的世界,相互无法沟通,因而可以说,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相互间的矛盾对人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安东尼奥尼还是这样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的描写,让人切实地感觉出社会的复杂,对人的压抑,影片的社会意义即在于此。

  影片还以另外的方式,对社会的复杂和对人的压抑作了描写。马维回家时在楼梯遇到一个老头,说马维像他。在马维还是孩子时,这个老头便开始纠缠她,说她是他的女儿。那么,为什么他们现在成了两家人?对此,那老头“无法说清”。如果他讲的是事实,那便是她的上一代人的关系的破裂,也许是她的母亲的不幸,这不幸和麻烦现在又来纠缠她,这麻烦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又是一种说不清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是社会给人造成的压力。

  在尼科洛与伊达交往时,伊达看到了他的那些女人的照片,他只好向她解释。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尼科洛解释说,她们是恐怖分子,连她们的丈夫也是,她们被抓进了牢房。可是,尼科洛自己也承认,“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抓进牢房”。因此,社会还是不安定,还是个“腐败的社会”,而且恰恰就是那些受贿和贪污腐败的人才要看爱情故事。这就是影片要向观众展现的社会。对于这样的社会,谁也没有办法,结果是,只能听凭社会继续这样混乱、腐败下去。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去描写那些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或者贪污腐败的人的活动,但能把腐败和暴力的时代展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在通过尼科洛和两个女人的交往来展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给人带来的压力时,影片也没有正面去描写主角们的所谓重大事件,而只是人物的日常生活,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构成的那幅社会生活的画面却含有丰富的内容,它们能使观众切切实实地感到这种社会生活的矛盾和畸形。

  安东尼奥尼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他心目中的社会。但是,他只把这些事件、人物、关系等等客观地摆在观众面前。为什么会是这样?安东尼奥对此并没有着意去描写。然而,安东尼奥尼这次安排了一个特殊的结尾:他自己就是一艘小小的飞船,他在宇宙中飞翔,想要探索太阳系的物质是如何分配的。这一幻想是尼科洛在小外甥的启发下产生的。这样的结尾应该说是一种隐喻:失望的尼科洛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对社会感到失望的安东尼奥尼,他把希望寄托到了别的星球,而这样的希望是新一代启发的结果。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