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着观了两部比较有趣的电影,剧本本身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创意拓展到平实的生活里,然后依靠对人物感触的把握来平实地讲述故事。和其他类似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都没有在故事中给出严格的幻想设定,很多有关的细节都是一笔带过不了了之,这样当然会让有探求心理的观众觉得失望,甚至觉得有些被糊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们也甩下了传统的包袱,更集中注意力去把真正想讲述的内容讲述清楚。
《奇幻人生》的原名StrangerThanFiction按照字面来说是“怪过小说”,但故事却是从一个平淡无奇的起床流水帐开始讲起的,主人公哈罗德是个刻板得不能再刻板的人,他按照极有规律的数字模式去生活,他的工作也是处在时刻和冰冷数字打交道的国税局,对待那些愤怒的漏税人员他也只能郁闷地眨巴着小眼睛。像这样一个默默拎着包和我们一同在公车站等车的人,到底有什么好关注的呢?
主人公自己也纳闷着,他好端端地过日子没招谁惹谁,没刨过电线杆子没欺负过狗,怎么就老有个声音在他耳边晃荡,说着他在做着的事情。这声音其他人都听不见就罢了,权当是精神分裂吧,顺便补补词汇量。可某天他忽然听见神秘的声音用轻描淡写还带点黑色幽默的口吻做了他即将死亡的预告。这可让他慌了神,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在一篇生活小说里,而作者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干掉他。他为了拯救自己,必须去找到那位作者。
按道理,如此题材不拍恐怖片简直是浪费,当你发现你的生活是被人控制着,甚至按照某种要求改变着,即使你主观上努力去影响过程,依旧会落入设计好的结果。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印象中斯蒂芬金就有一部电影是这种题材:小说描述的情况成为现实。――如果按照创作思维和幻想空间的关系,设计让被幻想的角色产生自主性,又好像还能和《十三楼》、《黑客帝国》拉上关系。再不然,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发现本人成为“角色”,无奈只得开始在世界中寻寻觅觅自己被创造的角落,甚至要按照小说创作的规律来分析自身的遭遇,把握这点,也能成为一部有爆笑点的喜剧。
但这部电影没有这样做。
编导甚至不去详细解释哈罗德和作者凯伦到底是怎样共存在这个环境里的,哈罗德为什么忽然就能听到凯伦写作的语言,到底是哈罗德的本体好端端活了大几十年只因为被人写中而开始受到影响,还是他的记忆全来自于虚幻来自于作者的构思。这两个空间,两个人物的渊源,即使看完了,可能还有一头雾水湿润着观众的前额。
即使说凯伦单单能影响哈罗德也不对,剧中有很多情况并非只“操纵”主人公一人便能达成。人是处在大环境里的,很多事是由于各种因素结合才会最后出现一个结果。这样说来,其他人也必须要被作者影响了。但如此一想整个世界就显得有点乱套,凯伦的打字机逐个按下的字母在形成一句话后,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变化。看来只能把自己弄唯心一点,把看到的事物仅仅当作看到的事物,忽略掉任何配角在他们生活里也是主角这一常识。因为电影仅仅只关注一件事情:对生活的态度。
哈罗德在此前的生活可说是无滋无味,他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活着,只是活着便好了。但在意识到会被人剥夺生命后,他还是像个正常人那样显现出积极求生的欲望,谁愿意无端地挂掉呢?他找到霍夫曼扮演的学者,绞尽脑汁想判断出那个声音的来源,无非是想让他的生活回到轨道上,即使那样的轨道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而在这奇异的求生过程里,他搅乱了固有的数字规律,却真正发现了生存的理由。这个理由俗得叫人难堪,却丝毫不能否认,那就是爱情。
哈罗德是好人,品性还算老实,也有点招人烦,如果他是个强迫症患者,那他更多的痛苦会来自于生活的改变。但他不是,所以他积极地挖掘了自己的另外一面,并为此而大大震惊,原来幸福是这个样子di。弹吉他那场戏是全片中最温馨浪漫的一幕,在欲望吸引之外,吉伦哈尔扮演的女面包师也是被这个大块头男人体内散发出的单纯而打动吧。她不知道的是,此种单纯居然是被死亡的威胁压迫出来的。哈罗德本人也不知道,在体会过了幸福之后,虽有些不舍,居然能变得更坦然面对生活了。
这恰恰又是被毁灭的理由,因为,他开始变得有价值了。此中因果关系细品微妙之极,这里包含着一个戏剧原则――鲁迅的那句话太有名,就不转述了。
凯伦她本身也很矛盾,许多年都没写出好作品。这次新作本身质量是很不错的,但落脚点一定是男主角的死亡。公司派了个巨型助理来督促她不要错过交稿日期,这代表着世俗的压力。她也积极地在赶进度,可在见过哈罗德之后,感受到了那股来自于作家创造完毕便独立起来的人格和生命力,她开始犹豫了。谁能就这样冷血摧毁掉面前活生生的人呢?创作者在构建属于独有的世界时,很容易就把自己当成上帝,即使对笔下角色产生了感情,可该下手时得下手,这样才会博得观众的喝彩。但那些故事那些人,那些交错在绮丽诡谲世界中的种种情感,并非就纯粹是能以虚幻一言而蔽之的了,这些力量又如何能是作者一人控制得了的呢?
可如果一切都这样畏畏缩缩,又怎么可能创作优秀的小说呢?生活不也就是一道幻像吗?佛云:色即是空。此刻看到的事物,下一秒便不存在,因为那是下一秒的事物;此刻想到这些事的自我,也就在想过之后随着时间而消失,留下的是想过的自我。一切都不回头,只有记忆和感悟留下来。
这两种矛盾,在不动声色之中,随着小说的进度,随着影片时间的流逝,越发地尖锐起来。最终结果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它说了人怎么样才会明白生活,而且它没把话说尽,每个人依然有自己解读的权力。
一直很讨厌威尔法瑞尔,看他巨大的身躯跳上跳下就觉得闹心,但这次他放弃搞怪风格的出演却确实让人很赞叹,一个闷得连感情都不知如何表达的人,只低沉地说着些冒傻气的话,但这角色并不好演。而越来越显老的艾玛汤普森依然用她那一口流畅的英国口音陪伴我们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并且也让“画外音”这个电影元素产生了一种新的趣味效应。拉蒂法演出的助理人比较苍白,而且行为模式也很套路,说的那些话基本上都是一再重复同一信息,仿佛只是为了突出作家的痛苦。如果能花些功夫在这个角色身上,或许能让电影更完美一些。
转载影评请注明自凡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