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再现深圳经济特区创建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命运》近日在央视八套热播,引起极大反响。《深圳特区报》报道,4月25日,这部电视剧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主流媒体、社科机构及多位知名评论家出席。与会者均对《命运》给予高度评价,并称其具有浓烈的史诗情怀。
笔者赞同与会专家对电视剧《命运》所承载的历史意识等功能、意义的判断。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特区往事的记怀和重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驱使人们重拾beta(测试)版本的深圳精神,用以反思、反省。
剧中刻画的宋梓南等特区第一批“拓荒牛”,表现出极强的党性和自律意识,廉洁奉公,这既是今天的特区人所需要发挥发扬的,但另一方面也应将他们努力奋斗的成果,通过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如果忽略后者,只谈前者,仅仅寄望于现在和今后的特区各级官员、公职人员都能受到宋梓南们的道德感召,那么不仅是有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而且通过现实证明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宋梓南,没有制度约束和民主公开,改革家很可能沉沦、堕落、偏离党和人民赋予他的使命和角色,更有动力变成雷伴武。
与之同时,无论是真实的三十年里引领深圳改革创新的袁庚、李灏、梁湘等人,还是剧中的宋梓南及其团队,还体现出一个重要的特质:尊重民主和市场经济规则。
是的,在三十多年前,深圳乃至整个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恰逢其时,“摸着石头过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杀出一条血路”,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先例,没有大国平稳转型的合适参照,更缺乏经济特区的试点经验,规则缺失、制度混乱,所幸有一批拓荒牛、一批创业家、一批冒险者和千千万万甘于奉献的人,共同谱写了深圳《命运》的壮丽诗篇。但问题是,现实中和剧中,改革家们都清醒的意识到,民主和市场经济规则,才是延续特区发展成功的根本保障;没有规则,所以才要创建规则进而严格遵守规则,才让改革家们一次次克服了非议、化解了重重阻力。
这就是说,不能以发挥特区拓荒精神为名,忽略民主、无视市场经济规则。在深圳已成为关系千百万人切身利益的大城市的今天,如若动辄高歌猛进,轻率的牺牲公民和企业利益,以达成某种名头的政绩和形象工程,更是需要人们所警惕的。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汲取民智、敬畏常识,努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拿出《命运》剧里宋梓南们对香港投资商和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态度,善待这个城市的公民,以及所有在勤奋生长的创业事业。
一年半前,笔者阅读过陆天明所著的小说《命运》,相比此次热播的电视剧,明显感觉到,更享盛誉的后者实际上做了大篇幅的改动,例如港商投资企业内的工会和劳动纠纷、权贵子弟的人物形象、女一号陶怡的“命运”,等等,都隐匿不见或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对历史和现实的贴近,批判和反思力度有所降低。可以说,正是电视剧在赢得官方赞赏、体制内评论家一致叫好的同时,却遭到许多网民质疑的根源;这也由此带来了对有关方面的提问:应该用怎样的故事,发挥出什么样的勇气面对历史的多面性,通过艺术再现来推进共识,特别是赢得青年一代的理解的认同?
本文引用媒体报道:4月26日《深圳特区报》:《京华专家盛赞<命运>催人奋进臻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