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倥偬也罢,逍遥也好,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终的分别,当然是年长老去,抵不过自然规律,或上天堂,或下地狱,各归道山之前,红尘万丈总有些不舍。父母与子女,是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也往往各有执念,说不破、道不明,很有可能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反而不能彼此体味对方的欢欣与痛楚。
张杨导演的《飞越老人院》,既是他与同为导演的父亲张华勋的和解之作,也邀请了众多看着他长大的前辈出演的心水之作,更是本应该令忙碌的观众去反思自我的诚意之作,然而,影片却不受市场的待见,可谓悲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诚然是最大的悲哀。我们终将老去,当你发现再也没有机会与亲人在一起之时,一切为之已晚,即便江郎才不尽,也写出新时代的《恨赋》。
《飞越老人院》可与《桃姐》做对照观察,内地的老人更加孤独,他们往往与子女不在同一城市,浮云游子意,恨别鸟惊心。从昂扬的革命年代到物质发达的现在,当代老年人经过了很多变迁,面对死亡降至的归宿,找不到从容的精神落脚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对子女的挂念和关怀就是重中之重,但是也往往是一厢情愿。能够与父母心平气和、感同身受、平等自由交流的子女,并不很多。更不必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很大,于是很多老人觉得“寿则多辱”。这“辱”更多是被时代精神所拉开。当老年人发觉自己被时代一再套圈,而自己和子女都未必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种无奈,几乎无法言说。大家都很可能觉得对方倔强、偏执,影评希望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也愿意和解,这中间的鸿沟,需要有效沟通,这就回到难题的关键,沟通是当下最奢侈的稀有物品。我当然不会说,一部电影能够解决多少家庭的困扰,至少张杨用《飞越老人院》带起这个话题。这就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往往比新闻、文章更容易、直接、有力地让家人在同一话语系统中观看,只要有观后感的讨论,即便只在心底,对于社会而言,也很有好处。如果你有空,看看《飞越老人院》吧,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