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入寻常,百姓之家。那道夕阳很多年后依然缓缓照在朱雀桥边,而桥边的野草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乌衣巷口也没了当年宝马香车的繁华光景,物已逝,人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物换星移这悠悠青史谁人留名,轮回百转,而你一世风华翩然而去,留下千年来文人雅士吟于口间,传于墨香之间的风神气度、禀性风流。
提起那场战争总让人想起谢安,在我们学过的历史书里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记载它,投鞭断流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面对八万北府兵子弟有了以后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苻坚大帝的前秦毁于一旦,仓皇逃离。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有了喘息生存的机会,这场战争使谢安的声名达到顶峰,一隐二十年的谢太傅在家族需要时毅然担负起延续家族荣耀的责任傲然从东山而出。谢万在北伐中不战即溃,桓温一道奏章一把剪掉了谢世家族豫州的立足的根本。谢家在此时面临从未有过的危机。此时,几代人的努力经营眼看就要后继无人。三个哥哥都已去世,五弟六弟声望不足,谢家的芝兰玉树们还未长成。家族需要他,四十岁的谢安终于出山了,这一做就是26年。从隐忍时的小小司马做到执政的宰相,挫败恒温的篡位,从容地打赢了淝水之战,改革内政,让百姓过上了东晋以来的最好日子。他让谢世家族达到三百年来的最辉煌的时刻。他倾心教育的芝兰玉树们也未让他失望,“封”、“胡”、“羯”、“末”四兄弟,咏絮才女谢道韫……他们撑起了谢家下一辈的荣光。
于乱世中他成就了自己的功业,于污泥中不沾染丝毫,身居官场从未失去自己的性情品质,于国家危难时拒权臣匡扶国家。出世与入世对他而言只是地点的转移罢了。面对怀疑时他隐忍坚持,在刀光剑雨中谈笑自若,在声名鼎盛时功成不居。他的一生宠辱不惊,始终保留着内心的高贵。
那个时代文人气息浓厚,推崇人的风神气度。谢安性格洒脱潇洒,别人隐居时清茶淡饭少与客交,而他是与天下名士交游结伴,纵情山水。他们的聚会最为人熟知的一次应该就是永和九年三月三,会稽郡阴之兰亭那次。群贤并至,畅谈人生哲理。名人雅士沿溪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于微醉中,振笔直书写下了千古一序《兰亭序》。谢安赏山游水,听曲赋诗,自在逍遥,做了个名满天下的“闲人”。
时人说:安石(谢安字安石)不出,奈苍生何!这话无疑可以看出谢安在当时的声望。而当王坦之奉旨上东山恳请,痛陈社稷危急,亟需良将谋臣匡扶,为了谢世一族,为了匡扶国家,他毅然而出。但在出仕之初他遭到很多质疑和嘲讽。谢安一向名声高,为人高洁宽厚,而因此,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会宽容他?其实往往正相反,一个人名声越高,别人就对你越苛刻。面对大众对他的怀疑和指责,他已经作好思想准备了。他的朋友们理解他的苦衷,但是另外一些交往不多的名士们,可就闲不住了。谢安出山时,被人当面讽刺就有两回。
一回是,他从建康出发到桓温那儿去上任,城里的名士都跑来给他送行,这时有个叫高崧的,喝了点酒儿,就装醉看着他说,哎,人家都说,你要不出山,可怎么面对天下的老百姓呢?现在你出山了,天下的老百姓又怎么面对你呀?哈哈哈……
再一回是,他到了桓温那儿之后,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种草药,就是中药里常用的“远志”,而这个“远志”,还有一个名字,叫“小草”,桓温好奇地问,“这一种草药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这时他的参军郝隆阴恻恻地一笑,“嘿嘿,桓公您不知道啊,这草药,隐在山石中的部分就叫‘远志’,可长在山石外的呢,”说到这儿,他瞟一眼谢安,“呵呵,就叫‘小草’啊!”这郝隆也是个有才学的,他正是借此讽刺谢安隐居时名满天下,好比“远志”,而出山后呢,就来当个小司马,也不过就“小草”一棵。这个比喻用得很巧,连并不愿伤谢安面子的桓温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嗯,这话说得绝妙啊!”
谢安不卑不吭,从容坚持。他从不为自己辩解,对于这些人他一如继往以礼相待。他面对北方雄狮的前秦,冷静从容谋划布局。面对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的新亭阵仗,镇定自若先声夺人。他的风仪众神仰望,万世不堕。
这个绝顶风流,绝世狂放魏晋风度集大成者的男子站在历史的中从从容容的走来,艰难时的坚持,荣光时的洒脱退出。他的一生就是一处看不尽的风流光彩,他无意名垂青史,无意争取。在需要他时坦然顺应,自自然然做了济世安民之臣。在功成时平平静静潇洒的转身,重新找回他自己的人生。私以为对于谢安,他一生最逍遥应是隐于东山的时光吧,看山看水,品茗赏画,听乐邀朋,身边是他言传身教的芝兰玉树们,那时他们做官的还未做官,出嫁的还未出嫁,一个个少年子弟俊逸人物自在逍遥受到谢安悉心教导,一起谈诗论文怡情山水。如今,遥想你谈笑天下,挥毫泼墨,抚琴赋诗,在山水间俯仰自得,不禁心向往之。即使时光流逝,你的风采气度依然光耀史册,光芒千古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