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于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责任与灾难的一年,我们在全力以赴积极筹办奥运盛会的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涌现出一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亲临指挥,军队与医务人员的高效营救,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的透明报道,各行各业干部职工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十几亿中国人在同一个时间锁定同一个画面,共同关注,共同流泪。不容否认,5。12大地震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了一个空前的提升,这无论是政府形象还是民族精神,都是一个空前意义上的提升。汶川地震,震惊了一个民族,凝聚了一个民族,也强化了一个民族。
然而,民族精神文化的走向何在?
2008年6月5日,就在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还处于任重而道远的节骨眼上。四川一些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长们抱着孩子们的遗像向政府请愿,要求惩处学校修建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楼房倒塌被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质量问题而不是8。0级的地震所造成)。这个时候,余秋雨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含泪劝告情愿灾民》文章,一时间,他成了众矢之的,在网络世界和媒体范围内肆意攻击、恶毒谩骂之声绵绵不断。一天之内,仅搜狐网站上这篇文章点击66277次,留言541条。说什么余秋雨的行为是“御用文人”的行为,说什么余秋雨的“含泪劝”是对遇难学生的“菩萨论”和“安宁论”,而且,如果仅仅是点评或者发表不同意见的跟帖我们还能理解,大量的龌琢污秽的言论叫人不堪入目。
我有些惊诧了,这些人要干什么?这样对待一个“御用文人”意味着什么?这难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吗?
也许是历史的不幸,由于读的书太少,我没有太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由于出世太迟,“文化大革命”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的记忆的确是相当的模糊;对于余秋雨先生的种种遭遇,我也只能从他《借我一生》等作品里去细细揣摩。然而,先生以学者的深思、文人的敏锐而博古论今,深邃人类文化几千年,面对无数的神殿庙堂、残壁废堡、衰草瓦砾,他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激情四溢,娓娓道来。漫过悠远的史实,抚摸沉重的伤痛,面对硝烟战火危机四伏的数万里行程先生能发出那长长的《千年一叹》。对比世界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余秋雨先生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国内走到国外,他一路走走写写,写写走走,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脚夫在茫茫古道、长河落日、冰天雪地、幽径深巷之中哝哝诉语。细细品读起来,真的是感受各异,每一本游记都给人一种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愫,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思索。
然而,我知道,他是一个苦命的文人。不管是在那冬天的斯坦尼,还是在那绛红的泥水,不管是面对诬陷还是面对盗版,他总是在匆匆急行在欧亚大漠、枪林弹雨、瑟瑟寒意、谗言讥讽中。
一种文明的殇逝,一段历史的消退,一缕袅袅的炊烟,一时呆呆的臆断,在那神秘的古堡背后,在那残缺的石屋底下,隐藏着多少显为人知的奇闻佚事。《行者无疆》总会带我们走进那扑朔迷离的远古往事中,与天地对话,与传说交流,与死去了几百几千年的英雄们一起去苦、去笑、去奋挣、去呐喊……。。坐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内倾听西北大漠潇潇风起么?面对巨大群山疾笔诉说飞天的伤痛么?走进神秘的孤洞去探询饮毛茹血的激情么?手抚残垣虬栉来追忆先智者们的苦楚么?从《山居笔记》到《文化苦旅》,我们看到的是一代文化人对中华文明的切骨悯惜。是愚昧的道士还是高傲的市民,是故做高雅的白领还是为了生计而愁一路的工薪职员,是谁?能够肩负起中华文明的复苏。劫者一去不复返的辙迹深了又浅,围观者麻木的脸庞平了又邹,西湖的杨柳枯了又青,冥冥的天际黑了又明。面对先生厚厚的作品我呆呆的伫立,是该掩卷长叹,还是该思索这样的文化苦旅,解读文化人归结的情愫?
据我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很少有这样的文化人能够走这么远,很少有这样的文化人能够引导全球华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匡复,很少有这样文化人,能够在人格重建和精神家园上给中国文人指一条光明之路。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伴随着潮起潮涌的对他的责难,他的高尚质朴的气节伴随着扑面而来的对他的侮辱和谩骂。
这也许就是一个62岁老人在网络媒体泛滥的今天再次遭遇尴尬的原因吧!
对于余秋雨,这没有什么,但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走向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可怕的危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悲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余秋雨“含泪劝灾民”的前一篇博客里,他自己还预言甚至断言“宣布5。12是当代中华文明的一个新起点……。从此,让我们恶心了很多年的文化蚊蝇狂欢时代即将结束”。然而就在短短的20天后,他自己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文化蚊蝇围攻。这不是他自己的悲哀,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我注意到几个细节,第一就是凡是围攻“含泪劝灾民”的网民都是匿名留言,都是恶语相加而没有真正的去论述自己的观点。第二,就是这些人对“御用”“政府”这样的词相当敏感,好像文化人就是用来跟国家民族唱对台戏的。第三,就是这些恶意攻击的人很会用材料堆砌,很会煽情,很会教唆那些情绪激昂的灾民改变对政府请愿的方式。第四点就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陌生,对余秋雨的陌生,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集体遗忘的陌生。我敢断言,没有几个人真正读过几本中国文明史,没有几个人真正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走向的问题。网络时代带给我我们极大的话语权和意愿表达途径。文化建树和人格塑造不再是文化人自己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任务。那些正真想说点什么,想做点什么的人,首先应该想到自己的意愿是什么?自己能够知道多少,能够说到什么程度?怎么来表达?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知道余秋雨先生已经来到四川,并且在四川电视台正进行着自己《大爱无疆》的演讲,我们也还很高兴的获悉,那些灾民已经接受了余秋雨先生“含泪劝慰”,已经“化悲痛为力量,进一步投入抗震救灾”中了,我不知道那些数以万计的谩骂污蔑者得到这些消息时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愿意在四川街头一个僻静的港巷之内进行他们无理谩骂的表演?
一年以前,我曾经在自己的《读书与文化的思考》和《文人的归结情愫》两篇文章,一再提到余秋雨的文化走向就是中国文化的文化走向。在这里,我觉得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如果真的让写无知的谩骂者屡屡得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那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走向不是到了死胡同了吗啊?我们在这里捍卫的不仅仅是一个62岁的老人的人格尊严,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千年不衰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