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色戒》后,使我感慨连篇,我认为这是张爱玲用情写自己。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其中她的小说《色戒》被拍成电影后,反映强烈。
《色戒》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王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但因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王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易先生虽然因王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将之赶尽杀绝。
《色戒》描写了一场未遂的暗杀事件的全过程,易先生回家,王佳芝在和太太们打牌,两人都离开了,暗杀始末,易先生晚上回到家中,就是这么半天左右的事儿,这是小说本身的故事。往前可以延伸为一个长得多的过程:在香港,王佳芝所在的小组,就打算接近易先生,但没能得手,我想其实这是张爱玲早就安排好了的。
张爱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提示了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王佳芝并非职业特工,只是“玩票”。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小说里只有一个职业特工,就是组织王佳芝暗杀易先生的人。相比之下,王佳芝就太不专业,所以才会感情用事,导致行动失败,自己也送了命。第二,张爱玲强调,王佳芝在香港“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是为了乔装已婚妇女,失身于同伙的一个同学。对于她失去童贞的事,这些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连她比较最有好感的邝裕民都未能免俗,让她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然也不至于在首饰店里一时动心,铸成大错。”王佳芝大概有生以来头一次有真正被人爱的感觉,有这样的背景,人物的心理变化才合理。
《色戒》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爱情观。“无情”是张爱玲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但是她又强调无情的背景下人物些许的情感体现,将这视为人生的必要支撑。这个特点,在《色戒》里面表现得非常明显。王佳芝在首饰店,看见给她买首饰的易先生脸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她突然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王佳芝死了之后,易先生回想起来,“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一样,就像张爱玲说的“如出一辙”。
我认为《色戒》中的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易先生就是胡兰成,她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写自己的情感经历。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胡兰成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在胡的狂追下,不久他们两个人结婚了,此时张爱玲23岁,胡兰成38岁。几个月之后胡兰成抛弃了张爱玲。爱情究竟是什么呢?拿当时的人看,这样的爱情也显得俗不可耐而又难以理逾,何况今天。如此年轻气傲而又才华横溢的一个秀丽女子,怎么就对十分花心而又做了汉奸文人的老男人胡兰成那么死心塌地地“于千万人中遇到的惟一爱人”了呢?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你去南京后,我竟也感伤。”其实,“汉奸文人”只是胡兰成的历史身份,对张爱玲而言,胡兰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儒雅的外表和翩翩的风度,更在于空虚时两人如甘露的知己之遇,又有缠绵之情。据说,胡兰成最擅长的一点就是能出人意料地去投其所好,而张爱玲的写作天性决定了她的过分敏感,又易于依赖和易于受到更多的伤害,最后的悲剧几乎是注定的。
胡兰成的多情是他赢得骂声的重要资本,而这个资本却可以说挽救了张爱玲。《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书的著者王一心曾提到过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说,历史是不可否认的,但设想倘若胡兰成真的就一心与张爱玲厮守,按张爱玲的性格与爱情观,定是要沦为与胡兰成同样的“文化汉奸”,即便不被政府追究,所受舆论指责也将不堪。所以我们应该为张爱玲庆幸。
只求同寿,胡兰成终老于日本,享年七十五岁。而后故于美国的张爱玲也享年七十五岁,不得不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虽张爱玲是自然死亡,排除了自杀的可能性,但在她的公寓里没有找到任何食罐食品又说明了什么呢?当张爱玲发现胡兰成另有她人时,她的内心很复杂。在与胡兰成决定分手的这段时间里,张爱玲异常的痛苦,以至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做了最后的决定,可见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感情深沉如海。末了的只求同寿虽然是大家的一种猜测,但我想,张爱玲直至辞世那一刻是从未忘记过胡兰成的。
在美国的寓所,张爱玲悄然离世时,面容安详,几天后才被人发现。这一结局,正好应了胡兰成的那句话:“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