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叫哈维》是一部由亨利·科斯特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 / 约瑟芬·赫尔 / 佩吉·道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一):Harvey
本片的主角艾尔伍德是个中年男人,同时也是个酒鬼。然而他常常臆想出来他有个好朋友——一只六英尺高的兔子。艾尔伍德向他的姐姐和侄女介绍这只名叫哈维的兔子。大家都认为他的神经有问题。他的姐姐忍无可忍,想把他送进疯人院。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二):没有特效的另类幻想剧
一直对这样的没有电脑特效的幻想剧(科幻、魔幻、玄幻)抱有由衷的敬意。特效总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显得老套、可笑,而永不过时的则是演员的天才表演以及永难褪色的黑白胶片。Harvey是一部略带喜剧效果的电影,不同于The Man form Earth最后的紧张压抑,本剧观赏过程轻松愉快。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三):温暖的故事
在过来的路上,他们坐在后面很享受,他们还跟我聊天。有时候我们还停下来看日落,看那些飞鸟,有时候即使没有鸟我们也会停下来看,我们甚至还在下雨的时候看日落,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而且我总能得到很多小费。但是回去时,哦哦他们开始抱怨 发牢骚 还对我大喊大叫:小心红灯 小心刹车 小心路口,他们尖叫着要我快点,他们不再信任我和我的车了,是啊 是同一辆车 同一个司机,并且也走同一条路,没有乐趣了,也没有小费了。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四):正常的你所未曾见的美好
能看懂本片欣赏本片的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灵魂,当然看得一头雾水看睡着了看不到一半就放弃的心智正常的朋友应该九成左右,正如他们在这个社会所占的比例一样。正常与否暂不妄断,就像影片探讨的主题一样-正常与不正常,谁能评断,看见与看不见,谁又能说得清呢,影片在前半部送院的和住院的被弄错的桥段已经布置了思考,诠释却藏在后半段医生到家中寻找埃尔伍德那一幕姐姐维达闲聊时对摄影与绘画的见解中。
而我对本片的理解是:正常的你眼中空无一物,而他却能看见你所未曾见的美好。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五):①个馒头和①个神经病的区别
《迷离世界1950》8.1 如果一个馒头能引发血案,那么一个神经病就能引发大量笑话和黑色幽默,哈哈,全程!如果《美丽心灵》《壁花少年》《搏击俱乐部》《禁闭岛》《致命ID》等这些彩色电影的神经病的内心是极端痛苦或者痛苦到邪恶,那么1950的黑白电影《迷离世界》的神经病就是绅士儒雅温柔有礼阳光快乐,能把精神病院的心理学博士兼院长也糊弄成精神病,他的这种阳光快乐,只有《谋杀绿脚趾》的督爷堪比。他的这份温情美好,也只有中国香港经典神经病电影《神探》的刘青云堪比。结尾是神结尾,有高度又深刻的喻意。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六):礼貌的真诚
艾尔伍德的礼貌很真诚,和别人一起进门时总是“after you!".当他说这话时感觉清新自然,如春风拂面。联想到公司里有位同事也差不多,早上见人会说“早安”,和大家一同出电梯时也会做出“您先请”姿势。经了段时间,我感觉他那行为很虚伪。也许在别人看来,我的感受太敏感,人家能这样长年累月的执行已不简单,何必吹毛求疵。我这位同事在美国留过学,也许看过这部经典影片,也许他正是模仿主人公的礼貌礼节。试比较下,艾尔伍德在除了有表面的礼貌外,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发自内心的交流,请朋友参与聚会,为朋友着想。而这些正是我同事所缺少的。由此可见,表里不一就会让人觉得相当不适意,表面的工作做的再足,也不抵内心的真诚。礼貌需要真诚,真诚才算真的礼貌!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七):有怪点的电影
这个电影似乎是想提供这样一个point:我们墨守的陈规可能让我们的心灵老化、腐朽、无趣,有时候,我们认为怪诞的、有问题的东西,可能正是生活的美好所在。
本来对James Stewart的表演印象并不深刻,但看过Jim Carrey扮的Stewart之后,他那颤抖的嗓音、满脸的笑容、半张的口型和说完一句话的定格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兔子王子..串词了。。。
但显然这种半真半假,你跟它真他就假(空气开门,空气关门),你跟它假它就真(嘲笑和否定精神分析,否定精神疾病的真实存在),这就有点滑头,有点拧巴了。
什么都说不清甚至说不对,还什么都想说,不好。我提倡,能说清什么说什么,说不清就别说,要么就别认真。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八):I recommend pleasant.
根据普利策戏剧奖得主、二战时期同名舞台剧改编。
本片最大的悬念、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无疑是Harvey这个六尺高的兔子精灵是否存在。但我发现,其实这根本不重要。如果Harvey存在,则本片表现了大多数人认同的东西不代表一定正确,一个人应该充分尊重别人的见解和信仰;如果Harvey不存在,则我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这个与人为善、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心无城府的幻想家,就像最后司机的一语中的和姐姐的恍然大悟:他比那些呆板虚伪的“正常人”强太多了。不管怎样,影片都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们的自私和自大,提倡一种乐观积极、纯真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Harvey所承载的寓意)。这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本片故事能经久不衰的原因,近期的类似电影包括《天使爱美丽》等。
本片让James Stewart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最佳男主角提名,但都败给了《风流剑侠》(Cyrano de Bergerac)中的José Ferrer。不过有着之前舞台剧经验的Josephine Hull倒是凭姐姐一角获得了两个奖项的最佳女配角。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九):做个可爱的神经病
别当讨厌的正常人。
姐姐简直太讨喜(虽然一开始就在巴拉巴拉聒噪个不停),但是在身为正常人的一员办宴会招待客人以及把弟弟送到精神病院的同时还能被当成神经病关起来,从这一幕开始钦佩姐姐的人生哲学。查医生被哈维调戏的时候是满脸惊恐俨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人,而姐姐在发现哈维恶作剧放回来的零钱包时却是豁然开朗的会心一叹。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这样不同的反应。
姐姐最后说,我们就是喜欢跟哈维住在一起,那又怎么样呢,与你何干?除了神助攻出租车司机,姐姐是第一个发现正确选择的人,连弟弟自己都愿意放弃哈维去接受注射了(这一点我个人十分不认同),是姐姐看到了哈维的挣扎和奉献(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算作臆想,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说命运的),于是拼命砸门抢在了注射前头,是姐姐造就了这个happy ending。
还有哈维,可爱的哈维。当他跟在查医生后面推开疗养院的门时我都要笑出来了,兔子你还能再萌点么?只可惜我们在画里看到了哈维的样子,感觉有一点点煞风景(不是说你丑啊喂),总觉得如果弟弟身后只是一套西装或者一个领结,加上一顶破洞的帽子,会更契合哈维在电影中的整体形象。尤其是帽子!简直太喜欢哈维那顶帽子了,你能想象他戴好帽子的那整个流程么哈哈哈(真羡慕弟弟)。
给8分。
《我的朋友叫哈维》观后感(十):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在这个世上, 要么你很聪明, 要么就去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这是斯图尔特的妈妈告诉他的一句话。 斯图尔特在经历了聪明处世之后, 最终选择了去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绝对多数人选择了前者,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笨蛋, 相反极自己之所能去展现个人的聪明, 以获得社会的承认。 即便选择了后者, 那也是“聪明的去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这种“普世价值”一旦形成, 斯图尔特无疑就是一个异类, 一个精神上有问题的人。
本片旨在对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批判, 以唤醒人们对真实快乐生活的觉醒。
这部电影的许多经典之处都已被挖掘殆尽, 我想说的是: 该片拍摄于美国50年代初期, 当时应该正值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 它想提醒人们在这个追名逐利如竞技场般的世界里不要忘记了身边的美好生活和需要去爱和赞美的亲人与朋友。 而此时的我们不正处在同样的一个阶段, 所以, 今天的我们去观看这部老片, 反倒新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