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费拉图》是一部由F·W·茂瑙执导,马科斯·夏瑞克 / John Gottowt / 格里塔·斯楚瑞德主演的一部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一):那座古堡很荒凉
这就是祖师爷的功力吗?有些影片注定惊艳时光的,虽然剧情很闷,但被90几分钟恐怖的交响乐交织和围绕,着实有点出冷汗,算不上多恐怖,但近乎完美的色调处理,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背景音乐,使平淡的剧情都跌宕起伏起来。
制作上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肯定是粗糙的了,但那光头耳腮的形象不知影响了后世多少作品。
我们该荣幸能从粗糙走向精美。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二):看片笔记——《诺斯费拉图》
1. 古堡中游荡的幽灵实在是挺吓人的,尤其是还这么身哥特式的装扮。2. 好莱坞的连续性剪辑被德国电影学得很好,吸血鬼夜里露出真面目也是个很典型的视线匹配镜头,更棒的是还有偷窥性的视点3. 不知道是不是看的版本的原因,似乎此时的夜景拍摄有问题,日拍夜也像大白天一样。4. 虎头蛇尾了,吸血鬼死得太轻易,后辈们津津乐道的博士大战吸血鬼的线索完全被忽视了。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三):剧情简介
布特是一家不来梅地产公司的职员,受公司委派去一座古堡与诺斯费拉图伯爵(马科斯·夏瑞克 Max Schreck 饰)做房屋买卖交易,但是在古堡附近的旅店投宿时,人们得知他目的地的反应都很奇怪。到了古堡,见到面目枯槁、行为古怪的诺斯费拉图伯爵,也得知他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布特对他的身份心生窦疑,终于探知他就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布特逃出古堡,伯爵也一路奔向他买好的、位于不来梅的房子。布特回家后,得知吸血鬼伯爵已经到来,而且正是他令小城瘟疫肆虐,他和妻子艾伦(Greta Schr?der 饰)一起,开始设法消灭吸血鬼伯爵……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四):从此,死亡之船有了新的船长
那么,这就是吸血鬼电影至高无上的经典。吸血鬼,耗子民族的首领,瘟疫王,幽灵船的船长,像泰坦一样不能离开自己棺材里的泥土,悒郁地寻求人间的一点爱,死于鸡啼与晨光……
我想说,这电影确实有巨大的诗意,而且,这里的诗意是即使经过臧棣的《“诗意”的文学政治》(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754479/)的强力梳理仍然坚挺的诗意。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五):一个吸血鬼的诞生——茂瑙的一篇博士论文
《诺斯费拉图》作为最著名的吸血鬼题材影片之一,被贴着很多标签。的确,它确实是第一部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也是表现主义影片的代表,它创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银幕形象。但是,茂瑙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篇博士论文,是向着更高更广阔未知领域突围的先锋。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六):Nosferatu
承受我感悟不到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我决定赋予这部电影时代感来提高它的层次。
关于Nosferatu有一个可怕的传说。他是超自然存在的个体,被诅咒生存于无尽黑暗,饮食新鲜的血液为生。小心。大声呼喊他的名字,会把他吸引过来。
哇。原来个体的灭亡之后能够继续以另一种形式在黑暗中生存。这真是太具奇幻色彩了。
其实我能想象的到,当时的孩子害怕的看着Nosferatu从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僵直的身躯,空洞的眼睛。但现在,对我来说,这一点也不可怕。
由此看来,恐惧与人一样都在发展。经典要与时俱进才行。毕竟看客不会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恐惧的心理。除非赋予其新的环境。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七):一切黑暗尽归茂瑙大师的光影世界
夜幕降临,将踽踽独行的身影紧紧包围。夜色为赫然直立的山崖戴上狰狞的面具,萧瑟的冷风吹过杂草丛生的蜿蜒山道,似乎贪婪地吮吸大地未干的鲜血。飞奔的马匹拉着柩车模样的车厢,咯吱的声响,划过一道道魔鬼洒下的催命符,理智在这种声响中再也无法支撑,连挣扎一下的余力都没有,任由魔力引向幽暗的古堡,远古的木门徐徐打开,城堡内流出前所未有的诡异。
伟大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茂瑙用他对光影敏锐的触觉,神奇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噩梦般的歌特世界,泛蓝的镜头色调将画面营造出一片阴郁的死亡气息,惊叹于电影诞生二三十年便有了的胶片上色技术,令我对默片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官理解。茂瑙的镜头极重视光影强弱和内外不同色调所造成的视觉反差,由此烘托气氛,并注重环境的切换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朴素的摄影技巧,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觉落后,反而为后世所不断称颂。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八):【关于这部电影的历史地位】批评归批评,如果对哥特和吸血鬼认知可以一阅~
(补充下简介)》》
结果爱伦设法引诱伯爵上钩,她拖延时间,直到雄鸡报晓,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伯爵在阳光下化成了青烟...小城得救了~
茂瑙用相当写实的手法来处理本片,不但抛弃了《卡里加里博士》的表现主义映象,甚至用真实的街景取代了摄影棚的布景,但茂瑙在营造阴森气氛时,仍然冷峻得令人不寒而栗。山上古堡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僵尸在颠簸的船上缓缓掠过甲板,等等。许多自然环境的气氛在茂瑙的处理下都罩上一种诡秘的色彩。
茂瑙在本片中实验性地使用了深焦摄影,在影像构成上展现了无穷的潜力。本片被认为是最富有诗意的恐怖片,论视觉想像力它超过所有后来的卓古拉片。与之相比,1931年的《卓古拉》(又译《吸血鬼》)(Dracula)如同是迪斯尼改编版。
男主角的非人化造型(尖耳朵、长指甲、骷髅似的脸)已成经典【特别强调这个主流态势好么!】。
由于未能跟原作者遗孀达成协议,片中没有使用卓古拉的名字。影片暗示了一种对中产阶级以及他们信奉的科学理性的威胁。
2000年的《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the Vampire)系关于本片拍摄幕后故事的假设。1979年的德国重拍版由赫佐格导演~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九):主题其实很阳光
看过不少著名导演的吸血鬼电影,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德莱叶的<吸血鬼>,陶德·布朗宁的<德古拉伯爵>(伟大的贝拉·卢高西主演),沃纳·赫尔佐格的<诺思费图拉:夜晚的幽灵>(也就是本部影片的重拍版本).
我刚才说过的这些电影都属于"哥特恐怖风".(包括F.W. Murnau的这部<诺斯费拉图>)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却是多重感受,有时候它赞颂爱情,有时侯它歌颂上帝,有时候它透着诡异,(这种诡异来自于Murnau"神秘主义"情结.)影片的后半段恐怖气氛又成了主基调.
但是电影的主题还是很鲜明的,或者更明白的说,电影的主基调是是偏"阳光"的,偏"正面"的.不像其它许多的Murnau电影,透着导演内心更多的矛盾性。
光明:(电影中光明代表正义,黑夜代表邪恶.最终"光明"战胜了"黑暗")爱情:(爱情使男主角在关键时刻没有被吸血鬼荼毒,爱情使男主角跋山涉水,不顾艰辛,拼命也要回到自己爱人的身边.)上帝及其信仰:(男主角是被教堂的修女所救).电影最后的结局,纯洁少女的鲜血,净化了吸血鬼.使他再也不能危害世人.(注意!电影中男主角并没有和女主角睡在同一张床上,而是睡在她的身边.{Murnau以这种方式说明女主角的纯洁.}).很典型的一个"宗教式"结局.
《诺斯费拉图》观后感(十):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布特是不来梅一家地产公司的职员,老板派他卡帕希恩山的古堡见诺斯费拉图伯爵交易一桩房屋买卖,临行前他将妻子托付给朋友马丁,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古堡附近的一家旅馆,当他们得知他要去古堡时都大惊失色,为了生意他还是去了。在古堡他受到了面目古怪的伯爵接待,伯爵晚上出现,早晨失踪让布特产生了怀疑,他决定探一究竟终于发现伯爵是个食人血的吸血鬼,他费劲周折逃离了古堡,而吸血鬼伯爵也已经启程去德国,他把自己的棺材装在了开往不来梅的船上,一路传播瘟疫到了港口船已经空无一人。伯爵住进了他定购的房子,恶魔的到来使得小城瘟疫肆虐,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死去,布特的妻子偶然看见破解之法,于是决定和诺斯费拉图一斗,爱伦设法引诱伯爵上钩,她拖延时间,直到雄鸡报晓,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伯爵在阳光下化成了青烟,小城得救了。
茂瑙用相当写实的手法来处理本片,不但抛弃了《卡里加里博士》的表现主义映象,甚至用真实的街景取代了摄影棚的布景,但茂瑙在营造阴森气氛时,仍然冷峻得令人不寒而栗。山上古堡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僵尸在颠簸的船上缓缓掠过甲板,等等。许多自然环境的气氛在茂瑙的处理下都罩上一种诡秘的色彩。茂瑙在本片中实验性地使用了深焦摄影,在影像构成上展现了无穷的潜力。本片被认为是最富有诗意的恐怖片,论视觉想像力它超过所有后来的卓古拉片。与之相比,1931年的《卓古拉》(又译《吸血鬼》)(Dracula)如同是迪斯尼改编版。男主角的非人化造型(尖耳朵、长指甲、骷髅似的脸)已成经典。由于未能跟原作者遗孀达成协议,片中没有使用卓古拉的名字。影片暗示了一种对中产阶级以及他们信奉的科学理性的威胁。2000年的《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the Vampire)系关于本片拍摄幕后故事的假设。1979年的德国重拍版由赫佐格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