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站》的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6-05 10:45:37

  《终站》是一部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珍妮弗·琼斯 /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吉诺·塞尔维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站》影评(一):记住耳光之后千万别回头

  偷情的双方一方是单身,一方是有夫之妇,光从身份来看,是否前者更不受羁绊,后者总有些踟蹰。玛利亚不是安娜卡列尼娜,她要搭乘的列车开往她的家,回到她为人妻子的社会身份上。情郎乔班尼倒是差点给火车撞死,是不是一个《安娜》男版的反讽?

  不伦恋的描写很多放在郎情妾意的起承转合之中,该片独钟“告别”的终局,痴缠不逊于情起之时。本来想是一个要走一个要留,终归两散。谁知道一道再俗不过的耳光,将两人的别离之际延长了两三钟头。于男主来说,还不如早些别过,何须她再重重一击,将他抛弃在车下?

  被拘捕不是徒生的枝节,不过是将女主的面具完全扯下。之前若是找了些毕竟生为人妻尚有幼儿待哺等种种借口,等待丑闻曝光的她竟说,大不了豁出去了,要跟老公说,我跟你过。局子说放一马,问要不要走,她顷刻忘记余音犹在的誓言,走,走的。

  认真你就输了,这是真理,无论男女。

  《终站》影评(二):这并不是道德问题

  这部电影是鄙人非常喜欢的导演-德·西卡拍的。

  那个时代的电影现在大多成了纪录片,对于街道、小贩、火车站、行人的各种情景的影像资料,哪怕是刻意为之,也确实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这部电影和《Intermezzo》一样,是一部描写婚外恋第三者的电影,和《I》一样,最终他们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庭,虽然不舍,但还是回到了社会和道德的轨道中去。如果这样的题材放在现在,恐怕很大多数都不会是这种结果,例如我就不会选择和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样,我会选择爱情,因为就算选择了爱情,我的家庭仍旧存在,只是换了组成它的部分成员。

  这是社会时代造就的电影,我很质疑导演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爱情会不会放弃自己的家庭,至少演出《I》的褒曼选择了爱情,而名导伯格曼也有数次的婚姻……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选择,我不会有负罪感,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负罪感,因为这根本不是道德问题。

  《终站》影评(三):片名翻译,叫“中央车站”才对吧

  Termini是罗马城最大最老的车站,虽然termini确实有终了之意,但statione termini对任何了解罗马的人来说都只是那个车站,就像“北京站”,“上海南站”,“纽约中央车站”,“伦敦维多利亚车站”,只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地的代名词,而不是什么完全曲解了的“终站”,这种失了魂的翻译拉出去砍三千刀都不解恨。如果是这样的格局,那人流攒动的车站里,异国他乡几天温情的婚外情恋人告别,又是盛名享誉的纵情享用食物身体的国度,谁的落花谁的流水不言自明。

  没有什么终了的情结,远离海誓山盟,彼此都是过客而已,倒像是德西卡本人有过这样的故事。虽然现代女权的一种包括性伴侣自由的元素,但是放在那时可能太远了,但现代性觉醒隐隐的脉动谁又知道呢。

  最近刷片,看到这个片名很愤慨,所以爬上来写两句,这几段小字绝对不是什么影评,只是因为片名本身的意思完全是另外一种神韵。希望写出来给大家点参考。

  《终站》影评(四):一部关于火车站和停滞的时间的电影

  终站 不是一部关于不能圆满的恋情的电影。

  电影的真正主角是罗马火车站。

  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一组关于罗马火车站的素描。

  每个人都觉得火车站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人来人往。对旅客来说,那里不具备持续的时空条件,似乎无法讲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和电影的观赏时间长度一样长——电影的另一个主角是时间。

  火车站的嘈杂的公共空间和感情的私密空间的天然矛盾性,令人在观看时有一种压力。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警察局那一幕。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得西卡似乎经常走神,暂时忘掉男女,去看一群教士,一个高傲的女人,一个扛旗子的人,几个孩子。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现在的电影比起来是如此无聊,缺乏想象力,病态和媚俗。

  女主角的表演非常精彩——令人难忘。

  如果把这个片子和 两个人的车站 对比来看,也特别有意思。

  :我毫无理由地觉得那个拿个小球到处找女人搭讪的大哥是德西卡本人演的。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