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4 03:38:39

喜福会观后感

喜福会观后感(一):

观看《喜福会》有感

一向以来很少有机会看电影。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喜福会》,让我深受感染,华裔导演与演员,也可算是中国式的好莱坞片吧。

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的命运与生活,纯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让听了很了然。四个苦命的中国女人在国内历经磨难分别去美国,再跟美国人创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儿。恰好,四个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谊都很深,影片开始真正切入主体是母亲对各自女儿谈起早年的时光,悲惨的命运,吃人的礼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赤裸裸的封建压迫与惨昧的性,把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个个故事都是悲喜交加,从母亲的母亲再到婆家的家史,从逃沦的岁月到安逸的晚年,从中国的重庆到美国的旧金山,画面不停地在两地之间转换,故事也一个比一个更惨,更出人意料,把整个人的心都和剧中人物连接了起来,这她们担心,为她们惋惜,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也为人性感到惨淡,剧中的光线也跟周围环境谐调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镜子,暗时凄凉可怕,病态的中国也许就是这样吧!

这四个母亲都是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在中国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亲丈夫的暴力对待,在这样一个大黑锅下容易使人的性格变质,温柔的也会变为严酷的,渐渐地,她们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于是走上了逃亡与流浪之路,从中国一向漂到美国,再也不回中国,把自己的后半辈寄托在他乡,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了异乡。她们不能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辙,于是当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时,母亲对女儿的婚姻格外观注,生怕女儿会走错。母亲毕竟走过坎坷比女儿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来了。女儿的不幸与母亲的担忧构成了一网他乡的浪清,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揭露,人情与金钱,善恶与美丑,挚热与冷漠,从面构勒出现代社会的不幸,现代人之间的沟壑,这种不幸的生活遭遇到达必须程度就会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终究会穿过极限,整个影片也加以预示,最后在一片亲人的眼泪中结束了影片。

这是一部生活性戏剧,揭露性十分强烈的影片。[由www.telnote.cn整理]

喜福会观后感(二):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女人对幸福的追求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女人灵魂的自由的电影。

电影中人物很多,但是人物背后却始终是三种主角支撑:奶奶、母亲和女儿。奶奶在中国经历她的人生,母亲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女儿在美国长大并成家立业,三者连成一条完整的文化迁移链条。奶奶主角身上有十分强烈的晚清妇女观念残留:社会地位低、遭遇指腹为婚、在婚姻中永远处于弱势、自卑、容易满足、隐忍等等……然而她们表现的出的对自己女儿的爱,哪怕是在那个将女人当成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的社会中,这种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女人对自己骨肉的爱没有丝毫不同,没有丝毫的卑微。母亲主角因为战乱因缘际会来到美国,重新拥有家庭,开始另外一种文化寄居的人生,她们到老年的时候已经喜欢聚餐、抽烟、打麻将,讲着一口近乎流利的美国英语,但是每一个在美国过着快乐晚年生活的母亲主角的背后,都深深埋藏着在中国所经历的一切关于婚姻的痛苦回忆。女儿主角已经是另外一块大陆文化的产物,她们只能在老照片里、书信里、或者他们的母亲的皱纹里才能稍微想象在那个遥远的陌生的国度里,有自己的根。

尼古拉斯凯奇在《战争之王》里的画外独白,让画面的魅力散发的更加彻底,在《喜福会》里也不例外。叙事线索的切换在超多旁白女声的连续中显得格外流畅,虽然线索很多,但是却梳理的很清晰。里面出现的种种文化符号,都或多或少让我们熟悉、震撼:农村妇女和富家女主人坐着定下自己幼小女儿的未来婚姻;母亲跪坐着紧抱自己淹死的孩子;“makeatoast”式的ABC聚会;死者回魂观念对生者的威慑力;玉坠的代际传承;一夫多妻;没来由的性……绝大部分的符号,都在表现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代表的价值和地位。

血脉亲情是电影表现的一大主题,但是电影还探讨了另外一个隐性主题:婚姻。虽然我没结过婚,好像说婚姻会显得自己很幼稚,也许本来就很幼稚。但是正是这样,我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婚姻这个东西。从电影里倒是不难提炼出婚姻的价值共识:尊重、沟通、理解、给彼此自由。毋庸置疑,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女人的命运都是以婚姻为转折点的。奶奶主角在中国为人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和自己孩子的性别捆绑在一齐的,生儿子和生女儿将意味着母亲在婚姻中的方位千差万别;母亲主角来到美国,一边是自己在中国的残破婚姻,转过头来却还要寻找对婚姻的延续;女儿主角呢,则已经完全具备了美国婚姻观,男女间没有了敬畏和未知,他们交谈更彻底,却同时也为这种彻底付出代价。电影里出现的婚姻男性大都是强势、胜利者、不用承担职责和痛苦煎熬的主角。有人说婚姻中男女的地位的这种天生不平等是以性为起点的,那就是说它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探讨能够写本书了)它甚至直至这天仍然强烈的影响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讨论未来时不自主所具备的立场……女权主义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滥觞也与此不无关系,但是我个人仍然坚持男女平等。婚姻是一个旅程,我们规定了和期望着它要和生命同时走到尽头,所以在开

始旅程时我们总要满怀信心。

曾梅最后见到自己两个孪生姐姐的镜头,昭示着叙事链条的首尾相接,算是圆满的结局,她的姐姐梗咽着喊出“妹妹”的时候,我也跟着梗咽。女人的灵魂自由有多么重要,此刻又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一点呢?

喜福会观后感(三):

《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在那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潜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喜福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美国,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持续一致的新格局,从本质上来说但是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把戏,是对亚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盖。那么,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女性一样,华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别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应对生活,才能最终进入“喜与福”的境界。

喜福会观后感(四):

恍惚在过去和现实之间――《喜福会》观后感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也许说明孔子获悉过来自海外的移民的信息,是移居日本的吴人(倭人)还是来自更远的移居美洲的殷人(印地安人),就不得而知了。这天我们又接到来自海外的信息,是“道不行”的年代远渡重洋去美国的两代华裔的信息。

中国人对根的认识,可能和其它国人相比有更强烈的情感。故土难离,但离开后更思念故土,正如《喜福会》作者谭恩美的母亲临终时所言,“那的确是孩子该要了解的,作为女人需要熟悉自己的母亲,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是中国,这是母亲留给儿女们的珍贵财产。”

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结尾,琼(吴精美)带着已故母亲的企望和代表深深祝福的鹅毛,来到中国上海,和当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失散的孪生姐妹相会,很难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悲喜交集的感情,它触动了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一股热流在涌动。(附加说明的是,影片拍摄现场显然是我极为熟悉的有着多少悲欢离合的上海公平路码头。)小说对这一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她们对我,总有一种无法描绘的亲切和骨肉之情。我最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最后开始沸腾。”

这部影片可能是有史以来集合了最多的两岸三地的华人女影星,多头叙述了四组母女的经历,人物众多,情节繁复,年代跨度大,但有条有理,娓娓叙来,充分显示了编导的功力。两小时的长度浓缩了如此多的悲喜以及对人生好处的思索,使我们恍惚在过去和现实之间,其沧桑感只有《霸王别姬》能够媲美。

在“道不行”的年代,女性的遭遇更为悲苦,因为其作为花瓶或玩物的女性地位和对生殖机器的苛求,缠绕她的还有一份属于母亲的难舍难分的情愫。四个母亲中,一是童养媳,由于小丈夫的不谙人事而无法怀孕,屡遭婆家的白眼和唾骂,但她与命运抗争,利用婆家对传宗接代的急切情绪,移花接木,让与车夫偷情而怀孕的惶惶不安的女仆却成了正房太太,自己获得了一张去上海的车票;二是情窦初开时爱上了花心大少,怀孕后成婚,丈夫的见异思迁使她饱受两年精神折磨,在恍惚时溺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后婴儿的形象却时常浮此刻梦境中,缠绕她一辈子。此刻我们常说孩子是无辜的,这确是观念上一大进步;三是婚后丈夫过世而守寡,因被大户人家强暴后怀孕,却被视为不守妇道,被婆家和娘家先后逐出家门,被迫成为四姨太。生下的儿子又被三姨太夺走。为取得原谅,割臂肉为母亲疗病。在无望中吞食鸦片自杀;四是为在战乱时遗弃自己的孪生女儿而抱憾一生。

到海外即美国后先后出生的四个女儿又有另一番经历,其中母女间的特殊感情和彼此影响描述的极为细腻。一是精明能干的母亲和丝毫不亚于她的女儿,在奕棋及感情婚姻上互相角力,在第一次顺从母亲选取的婚姻失败后,嫁给了老外,最终得到了母亲的默许;二是女儿爱上公司老板,而他却是个斤斤计较的丈夫,除用计算机费用均摊,显然还处处占着妻子的便宜。母亲不要她重蹈覆辙,即使是爱过的男人,如果没有尊重、温柔和爱,就就应离开他;三是也嫁给大户人家,为避免夫家对东方人的讥讽,努力做一个称职的妻子而习惯于自甘卑微,结果失去了丈夫的尊重和爱。在母亲的鼓励下,她最后找到了自我,婚姻重获新生;四是母亲追求什么都做的最好,对女儿的期望也同样高。在母亲过世后,她才理解自责的心理一向在折磨着母亲。母亲把对两位姐姐的期望寄托在她的身上,把三倍的爱给了她。最后她带着母亲深深的祝福,到中国和两位“长着妈妈一样的脸”的姐姐相聚,她圆了母亲的心愿。

我以为这的确是一部值得珍视就应收藏的好片。

喜福会观后感(五):

明白谭恩美有一部小说《喜福会》,没有找到书籍,找到了有邬君梅俞飞鸿参演的电影。

那个时候俞飞鸿很青涩。她主演其中一个母亲的青年时期。

因为单纯无邪被一个花心公子占有,结婚。婚后生育一子,儿子满月丈夫花花公子的面目即败露。在满月席与前来助兴的歌女眉来眼去,之后常常夜不归宿;或者堂而皇之带歌女回家,骂她是妓女。

年青的母亲看着手里的儿子明白那是丈夫的最爱,她无力反抗粗鲁凶残的男人,洗澡时溺死了儿子。

之后常常独自沮丧,即使之后到了美国再与别人有了女儿。

在看到自己的女儿结婚之后与当老板的丈夫各记各的账单,丈夫给她送的猫,洗跳蚤的浴液也分的一清二楚,她明白女儿的丈夫收入是女儿的七倍之多,问女儿:Whatwouldyouwant女儿流泪回答:尊重与温暖。

这部电影写的四对母女命运各异。

安美的妈妈(邬君梅扮演)被女友设局遭强暴,被家人误解破坏门风赶出家门,为了安美和儿子的未来,她吸食大烟自杀。

安美的女儿成人之后,在妈妈的帮忙下明白,与美国丈夫的不断示好只会让男人更加看不起,她不要做那个只是屈辱的女人。

看着每一对母女因为成长教育背景,因为思维与价值观念纠葛着冲突着;但每一个母女最后走到和解还是因为彼此骨肉相爱。

无论是来自中国本土,无论是受西方教育,束缚女性的观念是相同的,解放女性自觉自醒的意识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

很多旅美女作家像严歌苓都把视角更多的放到女性,是因为女性自古就是包容隐忍付出牺牲的主角。这些移民一代二代用她们身处国外,毕竟是处于少数民族的位置,对很多事情的发生解读更敏感,个性是女性的困境,渴望爱与期望有了切身复杂的体验,反映出了不同地区华人女性的成长与觉悟。

期望有机会读读这本《喜福会》。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