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阿根廷》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15:01:49

  《梦想阿根廷》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执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艾玛·汤普森 / 玛丽亚·卡纳尔斯-巴雷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想阿根廷》观后感(一):另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没看电影之前,真不知道在80年代,阿根廷曾有过这样一段恐怖时期。

  对阿根廷的了解也只限于探戈、足球、贝隆夫人

  还有就是咪咪流浪记中提到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然而那里竟然发生过恐怖的军事独裁期,让人唏嘘---

  人性被深深的践踏,无数失踪的妇女、儿童甚至当众绑架修女。

  政府、军人的丑恶嘴脸。唯一还存些人性的监狱看守,最终也难逃性命,他同样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

  难以忘记片中那挂在墙上的高跟鞋中盛开的紫色花朵---

  无论如何,总要看到希望

  《梦想阿根廷》观后感(二):又见拉丁情圣

  拉丁情圣班德拉斯留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帅哥,酷哥再加小马哥,看完梦想阿根廷,老班的落腮胡,温文尔雅的剧作家形象依然甚得我心。

  以下有剧透出没,慎入

  ==============================================

  面对操纵强大的国家机器军人政权,老班出于本能的选择了鸵鸟政策,然而妻子的正义感无可避免的将整个家庭都卷入了漩涡。即使拥有特异功能,对妻子的失踪也无能为力,而女儿的死更是让老班痛不欲生。但即便是这样,老班也无力反抗,在狙击枪的瞄准镜里,代表“邪恶势力”的部长和家人共享天伦,老班良久思索,无奈离去。

  当然,无人能够永恒,希望总是存在。最终,在狂欢的人群中老班和妻子再次相遇,一切无言中。

  ==============================================

  另外,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算是亮点,值得一看。

  《梦想阿根廷》观后感(三):不管历史多黑暗,人们还是应该怀抱希望

  看到旧闻说该片首映时影评人嘘声一片,指责导演把沉重惨痛的历史如儿戏般处理,让男主像占卜师一样有天眼,看见种种悲剧的细节。个人认为其实作为一种电影语言,一种表达方式,它已经柔和地将罪恶无耻丑陋的阴暗面表现恰当了。

  执政者的黑暗无异于凌驾于人们之上的庞大的黑社会,以使人无法抗衡的武力施暴于弱小的异见者、无政见者甚至未成年人,事后把事情的真相掩埋于深林大海。五月广场上游行的失踪者的母亲们也许永远都无从知晓这些秘密,那些细节也许就随时间流逝永远石沉大海了,就像我朝官方写近现代史时一笔带过的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一样,但男主通灵的天眼看到了一切,就像在陈述真相只有一个,发生过的事实永远都是发生过的,这一点不会改变。

  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虽然大多是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演员出镜,但讲英语台词时画面也毫无违和感,只是想着如果用西语演也许更有真实感。我想导演还希望表现人们要有活下去面对丑恶的勇气,把故事设定为女主经受重重磨难后逃生便是例子,像是草原上从纳粹集中营劫后余生的老夫妻。导演应该还想表达,不管历史多黑暗,人活着面对未来时应该还是要抱着希望。就像男主身为儿童剧编剧,在剧场重新开张后给所排剧目以一个团圆结局,就像男女主最后在人潮中感慨万千的重逢,就像那对老夫妻的庄园名字一样,以这个美丽的西语词命名:La Esperanza,希望。

  《梦想阿根廷》观后感(四):(2010年1月7日)

  (2010年1月7日)

  当年与北野武《座头市》在威尼斯抢金狮的角儿。

  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是一部极好的片子,尽管有两大演技派的保证,而且在我心目中,它和可类比的《不朽的园丁》有一定差距,表演方面实际上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可能我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了解)。

  大比重的历史背景应该属实,但改编自获奖同名小说的剧本还是有一些浪漫色彩的——失去了妻子的Carlos居然通灵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奇幻故事,那些通灵的手段甚至会让你抵触,替Carlos着想不要再看到可怕的现实,恰好在这里它点了题:事实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也许不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最可怕的是你在梦中和想像中看到的事实。

  所以特意维基了一下关于影片的历史背景:1976年到1983年之间,由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的阿根廷军事政府……(省略号以后的文字当时好像是屏蔽的,大家可以复制以上文字做粘贴再goo一下)

  .S.:End Credit的歌Maria Maria,很不错值得一听。顺便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影片里印象比较深刻的三首异国情调的歌曲:

  1、Antonio Bandras(?) - Maria Maria from < Imagining Argentina >;

  2、Mira Awad - Lemon Tree from

  3、Harry Belafonte & Miriam Makeba – Malaika from

and Originally by Miriam Makeba。

  《梦想阿根廷》观后感(五):银幕之下的肮脏战争:介绍一下本片的历史背景

  豆瓣上对于此片的评论比较少。我看大家似乎不太熟悉此片的背景。不过不熟悉,也不太奇怪,毕竟阿根廷离我国真的太远了。除了大名鼎鼎的马拉多拉和梅西等一众阿根廷球星。再能知道个大名鼎鼎的庇隆夫人和马岛战争就不错了。

  而此片的背景肮脏战争想必大家是不熟悉的。而电影里,比较单调的声讨了军方杀人随意逮捕,滥杀无辜的恶行。但是阿根廷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我相信大部分观众看完了之后依然一头雾水吧。

  肮脏战争的起源

  事情还是要从庇隆和他大名鼎鼎的夫人说起。1946年上台的庇隆,在国内搞起了庇隆主义。通过他的种种国有化,福利体制和工会国家控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一集团以加入庇隆工会的工人,很多热衷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贸易保护下获利的商人,公共部门的大量雇员为主力。

  庇隆因为经济搞的糟糕和各种社会矛盾,在1955年被赶下了台。但是他所建立起来的那套体制和庞大的利益集团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如果民选的话,庇隆党都可能获胜。军方只能强行取缔庇隆本人和庇隆党的竞选资格。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阿根廷本土的一些激进大学生因为庇隆长期不能回国,变得日渐激进。他们组成了各种游击小队,开始所谓的城市游击战。当然这实际上就是恐怖主义的另一种说法。这些人分属大概二十多个不同的组织。大概有数千人之众。其中最出名的信奉托洛茨基的人民革命军组织和信奉庇隆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混合的蒙托内罗斯组织。后者逐渐成为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往往攻击外国公司在阿根廷的设施。比如汽车公司展示厅和食品卖场。暗杀与军政府合作的工会领导人已经一些强硬派军官。绑架外国公司员工,勒索大量赎金。更有大胆的游击队攻击军事基地,攻占外省小镇。

  这些游击队的攻击在1969年发动了114次武装行动,在1970年434,1971年654次。受害者众多。其中更有1955年政变参与者,前阿根廷军方领导人阿兰布鲁将军这样的前军政界领袖。他于1969年被蒙托内罗斯组织抓住。在他们的“人民审判室"被判处死刑。

  这种情况闹的整个阿根廷人心惶惶,而国外的庇隆本人也对国内的这些革命小将的作为表示了某种支持。这更是火上浇油。军政府不得已,在1973年重新开放了选举。在流亡十八年后,庇隆重新回国。并被再次选为总统。

  庇隆回国,刚下飞机,蒙托内罗斯组织就跟庇隆派系的其他偏右派的组织大打出手,据说造成16人死亡,433人受伤。庇隆这才发现,这些革命小将已经完全不是自己能控制住的呢。这才在自己组织里清楚这些游击队员们的位置。

  可是游击队员早就羽翼渐丰,根本不是说清除就能清除的呢。何况庇隆年事已高,到了1974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继任者,也是他的老婆,第三位庇隆夫人继任为总统。这些舞女出身的女总统既缺乏足够的威望,政治能力也不足。

  游击队的活动不光反而更加猖獗,在1975年,到达了723次。平均每天都有爆炸,绑架和暗杀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他们的态度也更加的嚣张,在绑架之后,竟然公然接受媒体采访,勒索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赎金。1974年,他们还再偷盗了被他们处死的阿兰布鲁将军的尸体。以此未必政府从西班牙将著名的艾薇塔,也就是庇隆第二任夫人的遗体从西班牙运了回来。

  而总统庇隆夫人的政策是组织庇隆下的右翼准军事组织3A团与其对抗。一时之间,阿根廷被搞的无烟瘴气,人心惶惶。

  铁腕下的反恐与冤狱

  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阿根廷军方的魏地拉将军在1976年,终结了民主制度。他们开始以铁腕手段镇压那些游击队恐怖分子。

  其基本指导思路,是宁可错杀,绝不放过。军方在派出大量的逮捕队。一般以6到20人为单位。在夜间突袭并逮捕他们所谓的恐怖分子。

  这些逮捕根本就没有一个法律程序。也不说逮捕和审判,人抓进去就消失无踪了。一个消息也问不到。就如电影里表现的一样,男主人公到处找人,结果都是一句失踪。

  而这些被抓进去的人,很多都会受到酷刑的对待,拷打和强奸都是常有的事。正如电影里女主和她女儿受到的。而很多人更接受拷打之后被杀。而传说其中某些人是被军方从飞机上扔下大海的,就如男主那位朋友一样。

  军方到底伤害了多少人,现在一直是个争论话题。少的有说6000人,多的有说15000的。而当时所谓的恐怖分子游击队可能总共才2000到3000人。显然,有大量的受害者是无辜受害的。虽然确实这样的手段很快消灭了游击队,但是问题是代价未免巨大。

  军方对于信息的压制,以及过去游击队恐怖分子完全不得人心。其实让阿根廷人普遍对于此事比较沉默,并未掀起太多的抗议。但是有一群人则难以沉默,那就是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他们的亲人活活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追问军方,军方只会编谎话。于是从1977年4月开始。这些受害者开始在五月广场上集会游行。而且是每周四都会游行。这些在电影里也有表现。

  其实这一段,即说明了这些母亲们不惧强权的精神。也说明,军政府虽然恶劣,但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说实话,这种受害人家属还能上街抗议,还不是一次,而是一直不断的。这在一些无产阶级铁拳专政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那里,反动分子亲属居然还敢这么猖狂,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恐怕早就全被抓起来了吧。

  审问肮脏战争

  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冒险失败,输掉了马岛战争之后,被迫宣布重回民选政府。1983年,阿根廷的民选总统阿方辛上台。

  上台之后,他就把重新审理肮脏战争时期的案件作为重要使命。他的基本指导方针,其实还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抓大放小。就是主要罪责由那些军方大头目,如魏地拉将军承担。而那些执行任务的中下级军官则因为是执行任务而被赦免。

  但在实践中,底下的法院往往都突破了这个限制,开始审判那些参与的中下级军事人员。这激起了军方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了多次政变,而总统意图镇压的时候,军方对此则阳奉阴违。眼看有可能发生军事政变,总统阿方辛只好控制审判军方的力度。并且尽量满足军方想要的人士任免。

  到了1989年,梅内姆总统上台。这位肮脏战争的受害者。基本采取了一种左右和稀泥的策略,他赦免了魏地拉将军等一些军方首脑。同时把蒙托内罗斯组织为代表的游击队残余人员也放出了一堆。这个策略是否符合道义值得评说。但是从那之后,基本阿根廷还是取得了稳定,军方的政变压力也基本解除。

  到了2007年的时候,基什内尔总统再一次将那些军方首脑送上了法庭。再判了他们一次。不过,这些军方首脑,如魏地拉依然义正言辞,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战争,是拯救国家的不得已之举。压根不觉得自己错了。

  总结

  上面大概介绍了肮脏战争的基本情况,如果对照史实来看,可以发现这个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片子里面对肮脏战争之前的局势几乎完全没有提及,我们从影片里完全感受不到为什么在肮脏战争之前阿根廷混乱的形势。

  因为没有局势的铺垫,只有军人的作恶。一些复杂而多面的真实被抛弃了。这种抛弃也许是有意(因为编导的政治倾向),又或者是无意(觉得这样塑造出来黑白分明。但是假设我们设定一个自己都在游击队袭击期间抱怨不宁的主角,因为采取对游击队的镇压而欢呼。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些无辜亲人也被失踪了。再寻找他们的过程中,他发现军人们的偏执信念。从而从某种意义上也认识到了很多过去自己所不曾有过的认识,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样写是否更加有意思呢。

  其次,影片里面作为受害者几乎都是一副清白无辜的形象,完全不提他们当中不少人的作恶史。那些游击队恐怖分子杀人放火,难道不可恶。影片里面一字不提。

  当然在影片里,似乎也隐晦提到了这些人组织的情况。一个其中的受害者将要被杀,却被他的同伙所救。甚至把那些刽子手打死了。这样的组织没有一点实力是绝不可能的。

  第三,没有这些局势的铺垫,让军方显得就是纯粹的坏人。他们为什么坏呢。似乎是因为如片中暗示的喜欢纳粹。

  确实阿根廷军队一贯民族主义强烈,在阿历史上,尤其是1930年之后的历史中,并没有很多好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他们就很热衷纳粹。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的时候。

  整部片子里对于军方唯一比较有趣的刻画是,男主问军方领袖如何看待窗外抗议的母亲们。那位将军说,“畜生们也有母亲”这句话里面体现的敌意,但同时也说明军方依然认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这些母亲们的抗议之举,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四,这种基本刻画,似乎印证了这样的猜测,就是文艺界比较盛行左派思想。他们惯于理解甚至美化左派们的行动,而不能充分理解右派和保守派的思想。

  这一倾向在我今年看过的,由艾玛沃森演的《殖民地》一片中也有体现。在该片的开头,女主的老公作为一个左派高层,正和他的同事们热情的高呼支持阿连德的口号。而突然皮诺切特将军发动了政变。而完全没有告诉观众,一个智利人在当时更可能看到的是阿连德组织的左派小团体到处剥夺私产。而大量的居民上街抗议,其中更有无数的大妈大婶,家庭主妇。他们因为通货膨胀,而家中空空。影片里的右派军人们除了邪恶似乎就是邪恶,冷漠而不可理喻。而左派则有情趣,爱生活。但这种刻板化的探讨严肃的历史主题,难道不是失之于偏颇吗。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