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米歇尔·索博 / 安娜·卡里娜 / Henri-Jacques Huet主演的一部战争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兵》影评(一):五条
1.一日懦夫,终生懦夫
2.持枪原来可以表现得这么的软和硬
3.这样的摄影捕捉到的是迷,还是自己?真实在哪儿?
4.置于死而后生似的伪崇高是对生命的变相逃避
5.不谈爱情,谈谈圈套,谈谈傻比最后是怎么傻成那样的
《小兵》影评(二):无力
眩晕,无力感,的确,导演有意为之,我觉得最妙的地方在结尾,女主角的死,只是通过男主角捎带一提的当儿就表达出来了,由女人挑起的观看的不一致性并没有让男主角完满的“解决”,而是走向了反面,而且此“走向”被放在了如此轻率的处理方式中。因此,男性地观看会尤其地倍感无力!
《小兵》影评(三):蔑视
自1830年起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起,两国纠纷从未中断过。1958年9月19日,以费尔哈特·阿巴斯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埃及开罗成立,这个临时政府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承认。法国不得不面对日益壮大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
本片背景正是基于此,几乎可以算是戈达尔最具政治色彩、最直面政治现实的影片了。小卒布鲁诺·弗雷斯特逃亡到瑞士,为考验其忠心程度,被巴黎上层指派暗杀阿方大人物帕利沃达,因有被遣送回法国之把柄,布鲁诺虽不情愿仍要前往,种种意外而搁浅计划,更因邂逅维罗尼卡,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质疑,更找到与自身恐惧搏斗的勇气,他对着她自言自语,关于无法和他人分享的内心声音,关于死亡,关于灵魂,关于无法预知的未来。
他说“我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因为“枪是黑色的、神秘的”,这种孤独感还时常呈现在戈达尔酷爱的声画分离中,那些心不在焉的旁白脱离目前的、现实的、进行的事件画面,发展绵延成具有一定事件长度的心理活动;同时,这些旁白也为布鲁诺内心厌恶、抗拒政治任务为奠定坚实基础。而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不作任何议论,只是在胶片上留下她永恒美丽的、略带忧郁的眼神,于是她的形象得以永存。
因并未完成暗杀使命,布鲁诺遭受了重重考验与酷刑折磨,平静甚至冷静的画外音伴随着各种刑罚出现,甚至直接望向镜头,“死的优势是什么?不会再次死去。”他的孤独变成对生命和自由的厌倦,当他想起维罗尼卡,痛苦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片尾布鲁诺和维罗尼卡长达十来分钟的对话,斗室内镜头在两人身上流转,大段叙述几乎就是戈达尔本人的宣言,谈论时间对男女的差异,谈论自杀方式,认为死亡才是最重要的,充满反省哲思味,也得以窥见二战后知识分子在探索生命存在方面的困苦厄境,借布鲁诺之口,戈达尔表达了他的“蔑视”。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到“若杀死他,我将是loser”,维罗尼卡的出现及存在是开启他转变的钥匙,两次途经萊曼湖在时空形式上造成分隔,和心理转变相呼应。终于,他拿起美丽不可方物的神秘之源——枪,执行暗杀任务,但结局已改。
戈达尔是有多喜欢安娜·卡里娜,一颦一笑都如此动人!
《小兵》影评(四):恐怖分子的内心世界
在看这部争议很大的1960年的戈达尔作品前,在新闻联播中听到两则消息--莫斯科爆炸案嫌疑人被抓获、雅加达爆炸案也已经确定了嫌疑犯。看来,恐怖活动真的离每个人都很近。
电影中,我们一直都是看着当权阶级如何战胜企图颠覆秩序的恐怖分子,而真正描写恐怖分子内心世界的太少了,或许因为这种描绘太难太不可行,记忆中的只有尼尔.乔丹的“哭泣游戏”“菲尔.科林斯”、好莱坞的“勇闯夺命岛”以及这一部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的“小战士”。
在这些深度描写恐怖分子心理的电影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恐怖分子有不同程度上的美化,或许还会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对政权意识形态宣传的质疑。戈达尔1960年的这部作品就是因为这些敏感原因在法国禁演4年,在美国禁演6年.如今,在国际反恐的大气候下,这部片子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
或许在全世界那么多的有理想的恐怖分子中总有一部分有着如片中布鲁诺那样尴尬的处境吧.我们无从了解恐怖分子的生活以及心里,也不能确信戈达尔描写的布鲁诺是不是那一部分恐怖分子的真实状况.借用片中布鲁诺所说"照片是真实,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这是戈达尔一贯信奉的,可我们却无法了解恐怖分子的生活真相以及内心真实.更不知道他们从事这样的事业是因为真正的理想还是不得不的困境,正如片中布鲁诺对维罗尼卡反复强调着有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而且还有好多.
影像上最大胆的革命者戈达尔在这部片中最具颠覆意义的出现在PLN(大概是阿拉伯人的组织)严刑拷问布鲁诺那一段,布鲁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嘴硬,并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面子吗?他自己并不知道.这让我想到许多时候自己很固执,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不屈服不改变对自己甚至对大局不利,可自己还是在坚持."立场"的软化是如此之难,而造成这种局面更多的来自于信念以外的东西.
此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在布鲁诺的每一次对话中,戈达尔都恣意的加入暗示主人公心里发展的大量画外音,镜头也总是移向与表现场景无关的景物.布鲁诺对维罗尼卡叙述什么时间适合听谁的音乐,"贝多芬因为凝重适合深夜,海顿则适合清早..."
我在想,半岛电视台有着那么得天独厚的采访条件,他们能否也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呢?
《小兵》影评(五):观戈达尔之四:小兵
1959年《四百下》在戛纳拿了最佳导演,这种世界性的肯定显然让新浪潮的导演更舒张开手脚。戈达尔在63年的作品《小兵》当年因涉及阿尔及利亚战争被禁,从各方面来看,《小兵》都是戈达尔最好而且成熟的电影,但它作为地下电影,显然没能像同样在63年出品的《女人就是女人》那样声名在外。《小兵》拍在《精疲力尽》之后仅仅3年,但戈达尔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从《精疲力尽》吸取教训,显示出了天才般的成熟与控制力。
1.“知识分子电影”
《小兵》仍然有着《精疲力尽》般的侦探故事构架,但我觉得戈达尔已经从故事情节这个在《精疲力尽》让他焦头烂额的东西中超脱出来。《小兵》揭的是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伤疤,这是法国知识分子最痛楚的一次政治事件。但戈达尔的高明就高明在他着眼的是个体在整个政治事件中的飘摇不定,用一种仰视的角度(倒过来的鸟瞰)来审视整个事件。布鲁诺更多是戈达尔个人政治理念的化身,对政治个体与时代小角色的关注是戈达尔的题旨,也是戈达尔在整部电影中除了无政府主义之外最饱满的叙事热情来源,如今看来那种悲悯与关怀仍然另人肃然起敬。
2.“无政府主义”
戈达尔在《小兵》里讲的就是政治,毫不含糊,立场鲜明,戈达尔借着布鲁诺的口,用两个卧室场景完整透彻地阐释了自己的无政府政治理念。戈达尔对于“左”和“右”这一二元对立的价值解构在今天看来虽然不新鲜,但同样彰显无政府主义的立场。
3.“存在主义”
布鲁诺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无力与晕眩感,他尝试在被动的政治事件中找回主动的个体。厌恶与拒绝一直是戈达尔在这部电影中另一个阐释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戈达尔对个人价值的理解中,深深渗透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4.“暴力向美学的转换”
在看布鲁诺接受严刑拷打的场景的时候,我会心一笑,那是在63年,戈达尔早就已经发明了日后被人标榜的暴力美学。拷打者不希望在布鲁诺身上留下拷打的痕迹,所以整个拷打过程更像一场美学游戏,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办法,用打火机烧手掌,把头淹在浴缸里,用衣服缠住头部然后用莲蓬头冲头部致使不能呼吸,电击脚部...戈达尔更黑色幽默的是安排了一个女秘书在一旁读“左派”读物,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伟大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兵》从各方面看都是戈达尔向自己理想电影一次重要尝试,我觉得阅读价值要远在《精疲力尽》之上,由于我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没有什么研究,所以片中很多细节稀里糊涂,但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这是戈达尔最重要的最值得阅读的电影之一。
《小兵》影评(六):戈达尔的挣扎
那些誓与红尘同生共死的人,被世俗的烟火呛得泪眼迷蒙,被风刀霜剑伤得千疮百孔,也不禁要怨怪起,人生多戏谑,世事太无常。他们感叹现实太残酷,所有的功利、情爱以及繁华的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觉。
阿尔及利亚战争 逃兵 1963
呓语式的旁白 维罗尼卡 爱情
无政府主义者 间谍 暗杀
布鲁诺在挣扎,“我当年是一个年幼无知,没有理想的人。”他叫布鲁诺,可他却是戈达尔。虽然故事以战争为背景,但是在电影没有看见任何和战争有关的场景,而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行为来阐述。既然有战争的元素在其中,那么自然就会有战士的存在,但是在本片中没有真正的战士。战争和恐怖主义只在一念之间,而对于城市的居住者来说,城市恐怖主义比战争要可怕很多。喜欢电影中大量的旁白,就像戈达尔的窃窃私语,他的无助,他的迷茫,他的挣扎,他的无意识都让人觉得心疼。手持摄影和长镜头在戈达尔其他的电影中很常见,但是在这部影片中,长镜头并不突出,而是作为一种电视叙事的需要而存在的。
维诺尼卡在挣扎,在她拒绝自由之后,在她的爱情之花悄然绽放的时候,她的生命戛然而止。爱情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自然也也不会有太多的悲伤,维诺尼卡不过是战争中的牺牲品。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拥有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身份,这样的设计本来就为以后的悲剧买下了伏笔,在这样的时代中,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阴谋淹没了激情,战争毁灭了道德,城市的上空盘旋的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背叛。
法国在挣扎,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还有后知后觉的恐惧,无政府主义者有时候并不是自由的象征,而是对政府的某种不信任和怀疑。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我”是世界的唯一,这样偏执的命题恰好是戈达尔最喜欢的癫狂。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不管是镜头的组接还是故事的设计都略显委婉。戈达尔带着一种傲慢无礼,将最有争议的政治问题搬上银幕,其实,他只是在用他的摄影机在控诉这个社会,控诉战争,对于文人来说,笔杆子就是他们的武器,对于导演来说,摄影机就是他们的枪械。“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在这部电影中死亡以及一切都是缓慢而平淡的,包括布鲁诺在被折磨的时候。
在很多导演开始追求眼花缭乱的画面的时候,戈达尔却认为语言却是电影最好的表达工具。在欣赏《小兵》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电影角色本身的台词之外,戈达尔在片中增加了大量的旁白,而那些旁白让男主的身上有了戈达尔的影子,或者说,男主就是戈达尔。要解读戈达尔的电影是困难的,因为他的电影充满了对传统电影手法的破坏和创新,他的前卫性,颠覆性,预言性都像世人证明了他对光影世界的注解。在这部电影中,戈达尔力求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在对白中和独白中注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些并不算精致的台词却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他对电影的喜爱,以及他的”野心“。戈达尔的电影大概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电影作为道德而存在,通过他的镜头去追求真理,第二种,电影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产物,第三种,电影作为一种政治思辨。戈达尔的政治现代主义主可以追溯到爱森斯坦和维尔托夫,但是,电影毕竟是商业化的产物,在七十年代,后期,戈达尔又开始进行商业性的创作。
戈达尔的电影能够照样很多很多看不见的阴暗面,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戈达尔在60年代的挣扎,他的无助和愤怒,他的迷茫和忧郁。
《小兵》影评(七):朗读者
戈达尔的片子看起来可真费劲.有人憎恨盗版碟制作者在封面上狗尾续貂的文字介绍,我这次(也仅仅是这一次)却要为此大加击赏.如果没有那段文字,我不确定我可以精神振作的看完这部<小兵>.戈达尔携夫人安娜.卡莉娜共同完成的一部艰涩的力作.但我在此不得不先引述一下封面上的介绍文字:"恐怖活动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这些深度描写恐怖分子的电影中,不同程度上会对他们有美化,或许还会有观众的同情和对政权意识形态宣传的质疑.或许在全世界那么多那么多的有理想的恐怖分子中总有一部分有着如片中布鲁诺那样的尴尬吧..."
竟然有人将恐怖分子说成是有理想的,突然想到当初在跟高手玩cs时高手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警没前途,一定要当匪.也许这也是理想主义的呈现方式之一吧.
拉登在今年九月给美国大众和气粗的美国政府来点小小的心理负担,一些不修边幅的自拍视频挑战着布什脆弱而易怒的神经系统.他是在为理想而战还是在跟时刻想至他于死地的美国佬们死磕斗气到底呢?布鲁诺的坚贞不渝誓死不招的精神被戈达尔解释为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面子原因,虽然自己也不懂得什么原则什么立场什么态度,但是依旧有不能放弃的坚持与不屈不挠,立场的"软化"如此之难,而造成这样局面更多来自于信念以外的东西.正如创作者所述:"我们无从了解恐怖分子的生活以及心理,也不能确信戈达尔描写的布鲁诺是不是那一部分恐怖分子的真实状况,更不知道他们从事这样的事业是因为真正的理想还是不得不的困境.正如片中布鲁诺对维罗尼卡反复强调这又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而且还有好多."
在布鲁诺的每一次对话中,戈达尔都恣意加入暗示主人公心理发展的大量画外音,说实话,我喜欢这个,伍迪也经常这么玩儿的.比如影片一开始他就说"我因太老而当不了主角",相当有意思的旁白.又比如布鲁诺对维罗尼卡说的,"贝多芬因为凝重适合深夜,海顿则适合清早..."海顿是"交响乐之父",他的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比较闻名.据说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在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这是海顿的深刻;而"乐圣"贝多芬,你可以说他的贝九深刻凝重,但是欢乐颂确实雀跃而清新的...对不起,这些实在与题无关,只是暗示我心理发展的画外音而已.
又到了介绍的环节,免得人们看了我写的东西比没看更加一头雾水,戈达尔饰演的布鲁诺是个"法国情报局记者",至少他自己是这么形容的.而别人则都认为他是一个"无间道".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两边都吃力不讨好.怪不得他会写出"无痛的五月","六月,切入心脏"."彼此相爱"等等的报道.
那么安娜呢?
两个情报人员互相调侃:
我打赌你想调侃她.
不,我只调侃我喜欢的女孩.
你只要跟她待够5分钟,你就会喜欢上她的.
你赌多少钱?
我不知道,50美元,如果你想的话.
50美元我是不会喜欢上她的.
布鲁诺喜欢女人不化妆,也喜欢女人点烟的样子.也许因为这些,他输了这50美元,这个"她"自然指的就是安娜.再后来布鲁诺问:你为什么爱我?维罗尼卡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疯了.也许这能够为你说明他俩之间的关系.
这部影片不是演出来的,因为戈达尔蔑视演员吗?虽然他的确借布鲁诺之口说过他们"只是被人使唤,我蔑视演员.你叫他们笑他们就笑,你叫她们哭她们就哭,你叫他们爬他们就爬.我觉得很古怪"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但是戈达尔觉得没什么,这就是他最根深蒂固也最真实的想法.但是这不是我认为他不靠演员演习来表达问题的原因.或许你可以在这之前加一个"之一"的形容词.这是一部被朗读的电影,导演担当了演员,而演员担当了工具.戈达尔携妻子以身试法.大量的旁白和与影片本身内容相距甚远的台词泄露了他的这个秘密:
布鲁诺说:我喜欢德国,因为我喜欢杜贝利和路易斯.阿拉根的电影;我喜欢德国,因为我喜欢贝多芬.因为西班牙所以我不喜欢贝科拉,但因贝科拉拉的存在所以我喜欢西班牙;我喜欢美国因为我喜欢他们的车;我不喜欢阿拉伯,因为我不喜欢沙漠,也不喜欢劳伦斯上校,不喜欢地中海和阿尔贝特...阿拉伯很慵懒,但我没什么可反对他们;对中国也没什么偏见,不,我想忽略他们...
他还说:年纪对女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女人不能超过25岁.女人自杀的方式多选择跳下地铁或者窗户,因为他们皆不能回头,无法打乱自己最开始的企图.而男人则多选择割腕.他们都既勇敢又胆小.
真他妈聒噪.
维罗尼卡则只是说:有理想是非常重要的,而法国人没理想.对德国人来说,他们有理想,对阿根廷人来说,他们则没有.虽然我知道,她也是替戈达尔说的.
似乎这些都还不够,戈达尔还有一堆喋喋不休的旁白,有着一些跟电影内容靠点边儿的解释"一个人始终不得就变得像自杀一样,艰难而进行不尽.你始终会给自己太多的理由,去解释为什么这一次又无法叩动扳机.也许只是莫名其妙的几秒迟疑.或是内心的某种顽疾.那是无法杀人的沮丧","我想人人都有理想,但他们都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上帝也有理想",他强调着一些关于电影拍摄的观念,比如"照相是事实,电影也一样的真实",个人的一些偏激的看法,对决定:"因为我不知道一切,于是就否定一切",对死亡:"作为一个现实家,死亡是有优势的,这个优势便是:不会再死","对男人:"生命说女人是正确的,却把死亡给了男人.又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比不被征服更重要的东西", 对真理:"也许男人不停的像淘金者一样说:寻找真理.而没有挖河床,他们挖得是真理."对智慧:" 力量比智慧更重要"...戈达尔评价列宁时说"他调和了左翼和右翼的关系",并且也让列宁解释了布鲁诺的未来:"革命事业没有容易的任务,也没有容易的方法".
戈达尔是个朗读者,这是在每秒呈现出24次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