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而优则仕
现在的理论总是说得很拗嘴。你要说如何才能当官,如何才能当一个好官,肯定得出许多书,诸如《领导宝典》《领导谋略》《领导识人术》《领导用人术》《领导御人术》等等,如果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估计早到了退休年龄了。我看还是古人来得简练,论语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两句话,表达完了!但现代人创新发明的能力确实惊人。现在能让孔老夫子瞠目结舌的肯定是“学而优则仕”的X方翻版:
X而优则仕-中的x可能演变为多元答案:
1、X=学
这里的“学”与原来的学已经有表里之别了。原来的学习好了就可以走向仕途了,现在是有了高学历就可以做官了。原来的学习是学知识练习实践提高能力,现在的文凭交钱就可取得,有的让秘书代听课代写论文。许多有着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领导干部,大会讲话错别字连篇,但就是能当官并且越当越大,讲话中的错别字笑话也越来越多。
2、X=说
“说而优则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央视名嘴王志成了云南丽江市的副市长,相声演员牛群成了某县的副县长,“肉喇叭”张政成了某自治区的主席助理……实际上也是世界新潮流,演员里根成了美国的总统,施瓦辛格成了美国的州长,看来中国的演员官做得还是太小了,人数也是太少了……不能把哭的人说笑、把笑的人说哭,绝对不是大政治家。
3、X=体
“体而优则仕”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天子将相宁有种乎”的新成果。庄则栋曾任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体育名将任体育官员无可厚非,可现在体育“冠军”不得了,有的当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的副部长,少将军衔。中国的运动员为祖国挣得了荣誉,该当官以示鼓励。
4、X=钱
金钱成了现代社会一切资源的等价物,无论是有形的硬资源还是无形的软资源,金钱都可以进行交易,钱权交易为“钱而优则仕”提供了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过去,提干部的实力是能力的代名词,现在的实力成了多元的复合材料,有能力没关系没金钱也不能说是实力强。只要有钱,不一定送给别人,就可能给你个政协委员之类的官当当。
5、X=色
从政的女流有了美色,肯定可以事半功倍;从政的男人有了美色,遇到一个好色的女领导肯定可以名利色三丰收。“色而优则仕”历史上有之,现实中更甚。有一个市委书记看中的女干部,5年从一个副科级提拔到正县级;一个娇媚媚从提干到当上副省长仅仅用了10年……
X到底还等于什么,有一个朋友探讨这个话题时说:X还可以等于混、捧、送、跑……我认为,X不管有多少个答案,都阻碍不了社会的进步。只要这些官员能记住下一句话就行了,那就是“仕而优则学”。不管你是怎么上来的,只要你好好学习,提高能力就是个好官。底线是别祸害老百姓!
其一,“仕”要“优”,必“学”“优”。在远古时代,做官乃至做皇帝,靠举荐,“毛遂自荐”、“举贤不避亲”的典故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佳话。舜,当时也是经四岳荐举才让尧发现,经尧亲自考察后,才把帝位禅让给舜。到三国,魏国司空陈群创立了九品制,在郡县设中正一职,专门评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按等量才录用。到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由诸州岁贡三人,有了科举的刍形。至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考,国家开始正适用文化考试来选拔人才。到唐代,科举制度就已经相当完善。明清的八股试士,仍然沿用了科举制度。直至今天,我们提拔干部仍然有一条学历的规定。由此可见,“学问”是历朝历代做官的一个重要条件。做官必须得有学问,不学无术,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担当不了重任。
其二,“仕”未“优”,更需“学”。古往今来,无论国君还是文臣武将,凡青世垂名者皆是有学问的智者。黄帝就开始观测太阳的运行,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按四时季节从事农耕,驯养鸟兽蚕虫。尧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用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教民众按时令耕作。舜通过观测北斗星,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长短。他还统一了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礼仪。周文王的《易》,其学问之深、其智理之奥妙,今人读来,如读天书。尧、舜没有文字著作留世,但翻开《大学》、《中庸》、《尚书》、《论语》和《孟子》,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理论依据,全是尧舜的实践和主张,仲尼的全部思想和理论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悬梁刺股”是人们常用来教育孩子勤奋苦读的典故,苏秦正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如此“仕而优”。“兼并诸候,统一天下”的主张不被惠文王采纳,他立即离开秦国,说服韩、赵、魏、齐、楚、燕六国君主合众连横抗秦。他成为盟约长,身兼六国的国相,在秦国气霸天下的威势下,苏秦出行各国如君主一般气派威风,他的智慧来自苦学。
秦孝公靠商鞅富国强兵的方略称霸列国,秦始皇靠满腹经纶的吕不韦和荀子弟子李斯的辅佐统一天下,刘备靠诸荀亮的宏才大略与强大的魏国和吴国三足鼎立天下。康熙的一部《康熙字典》让他成为清宫十三朝皇帝中的皎皎者。古往今来,没有学问和智慧的人做官,有过;但没有学问和智慧的人成大业成大事者,没有过。“学”不“优”,“仕”何以能“优”呢?
其三,仕而优则学。毛泽东老人家可说是光辉榜样。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一副对子,给那些主观主义的官僚画了象,那对子是: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种“根底浅”、“腹中空”的“钦差大人”,现在可谓大有人在。现如今有些领导干部,作报告写文章,那怕一个即兴致词,也要由写作班子服务;大小官员讲话都是照本宣科,不是重复上面领导的讲话,就是照搬报纸的社论,没个人见地,更没思想,连一点幽默的话也不敢讲。
“X而优则仕”难以避免,“仕而优则学”则是可以主观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