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兴趣是孩子飞翔的翅膀—鲁班的成长以及他的教子经验
一个好爸爸等于一百个好教师。一个伟大人物的后面常常有伟大家长,而在伟大人物与家长之间,也往往有着一种有关兴趣的教育。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想象力是成功的关键。
点燃孩子对书法的兴趣—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的教育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启示录:王羲之对孩子骄傲的学习态度,不打骂、不批评,默不出声地以一个“点”,来引起孩子的兴趣,最后王献之的字也写得炉火纯青、力透纸背,人们还把他和王羲之并列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祖冲之爷爷的诱导教育
从小,祖冲之的小脑袋里就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对于天地之间的秘密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祖父带祖冲之去拜访一个精通天文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很喜欢聪明伶俐的祖冲之,就问祖冲之:“研究天文不但很辛苦,而且既不能靠它升官,也不能靠它发财,你为什么还要钻研它呢?”
祖冲之挺着小胸脯说:“我不求升官司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打那以后,祖冲之经常去找何承天研究天文历法和数学,还研究各种机械造等,通过刻苦的钻研和丰富的实践,祖冲之终于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启示录:作为现代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应该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这样,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偷”着读书—苏洵为苏轼苏辙打开文学大门
苏洵多次对两兄弟进行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却不见什么成效。之后,他就从孩子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
当孩子们玩耍时,苏洵就故意躲在角落里读书。苏轼和苏辙看父亲总躲藏在隐蔽的地方,十分好奇父亲在干什么,便跑去查看。他们看到父亲在看书,可是苏洵一看到他们,就连忙将书“藏”了起来。两个孩子以为父亲瞒着他们在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细细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渐渐对读书着了迷,把看书当成一种乐趣,从而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
启示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他们也有一种逆后心理。所以,用讲大道理或者“棍棒伺候”的强制物段,往往起不到好效果,如果家长们能像苏洵一样,从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入手,采取一些别出心裁的“小会俩”,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个性发展,培养兴趣为先—梁启超对儿女们的教育
梁启超忙于写作、办报,宣传他的变法维新思想,但同时他也非常注意孩子的启蒙教育。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找孩子谈话、讲授学问,布置作业。梁启超教育孩子时,提倡个性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先,并且注重精神引导和毅力培养。他时常用自己的治学心得启发孩子,强调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并交给孩子一些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还教导孩子说:“不骄不馁,方能成就事业。”
梁启超很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儿女。他细心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他们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同时又尊重他们对生活和专业的选择,不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启示录:家长应该像梁启超一样,在帮孩子策划时,听听孩子的意见,考虑一下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