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冯娜的香水》是一部由帕特里斯·勒孔特执导,让-皮埃尔·马里埃尔 /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 sandra majan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一):HIGH NOON BREEZE
今天静静的热浪让我回忆起这部电影
最美丽最优雅的爱情片,空前绝后
因为女主角自此之后就放弃了表演生涯,这个导演的作品也一部不如一部
但他们定义了覆水难收般的永恒忧伤
如同那个夏日里的瑞士湖泊
和每一个弥漫着绝望记忆的晴朗午后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二):伊冯娜的香水
相遇,只是偶然;
离开,已是必然。
在你的怀中,我堕进欢愉的乐园,
可是欢愉太短暂,
我只能孤单地离开。
你的容颜依然萦绕我心,
可是时光流逝,
我早已失去你的音讯。
我本应该明白,
你永远不属于我的世界。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三):她实在太美了
此片没有什么情节,通篇像一篇漫长虚无的梦境。
但看完此片,却会经常想起,原因有2个:
1.电影的名字太美了,惹人遐想。
2.女主角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让你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有的女人,
真的天生就是尤物。
爱上这样的女人,有可能是你的幸运,但更可能是你的劫数。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四):真正的人生
我买这盘DVD,纯粹是被封面的古典美和一种神秘感所打动的,知道是艺术电影,所以很晚才看。
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回忆慢慢打开,就象是一首抒情诗,更象是一副印象派的画,浓烈而唯美。
不过,唯美的故事背后,由主人公回忆展开,这本身就暗暗地带着某种不确定性的紧张。
情节发展到最后,女主角突然离去,另一个主人公大夫突然选择了死亡,一切都成了回忆。
这一切,就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浓缩,美丽和痛苦是孪生的,有多美就有多痛。
最痛苦的是活着的人,如果总活在记忆里,那就象是伊冯娜的香水一样,总会萦绕在人的嗅觉里,若隐若现,挥之不去。
反过来,选择突然离开的伊冯娜是怎样的呢?她一定就很洒脱么?她不喜欢被人和事情操纵,这本身就是一种恐惧。。。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五):只在那一刻
她是美丽的Yvonne。她并不为谁而美,每一次的嘎然而止,瞬间转身,让她美在那一刻,活在那一刻。
她叔叔说,她是个麻烦,她只活在那一刻。他砸烂那个每小时敲12下报时的老钟,那一刻,他是希望她能停下在那一刻的。
没有人注定被辜负,只是有些人没法停下,注定奔波。最终被命运辜负。被回忆袭击。被自己拖垮。美丽,不是错,也不是恩赐。
勒内终于不能用看着她,守着她的方式,留住青春和最后的希望,他毫不犹豫的让他漂亮的车子,带他去死,用一种戏谑的方式。
整部影片,像一个夏天午后的白日梦,那么灿烂,漂亮,性感,又绝望。有些梦就是这样的,懵懵懂懂似乎清醒的那一刻隐约还记得,却在终于醒来的时候,轻易淡忘,无从查找。
Yvonne就是一瓶香水,前调清新淡雅,中调热烈性感,尾调渐渐苍白。她短暂停留在衣领、耳后,美丽的存在着。然后只停留在终将淡忘的某段记忆里。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六):当我们年轻
这部电影是在寝室里和同学一起看完的.我时常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一些无足挂齿的人生经历投射到连续的镜头里.于是我感到悲痛.夏天,午后,红茶,阳光.略带困倦的做爱和醒来后的安逸,这些最能编织记忆的箩筐,也最能将痛苦深深的埋下.当两个人在树林里矜持而斯文的缠绵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易碎.
男人的脸上始终挂着暖风似的笑容,使影片少了些凡间的痛苦,多了些悲伤.他在评委和伊冯娜跳舞时候收起了笑容,让我难受.
我曾经有个情人,美艳动人,离我而去.我一直怀疑是我的年轻让我控制不好一种关系,现在看来没错.
所以我喜欢上看各种电影里形形色色的男女,欣赏他们光怪陆离的关系然后希望有所裨益.最终得到为数不多的结论之一就是年轻不全是坏事,而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在为年轻而感到恐惧,正与那个老人相反.
男人的笑优雅却不深沉,而他收起笑容时的荒唐表情让我相信他也面对着和我一样的恐惧.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七):勒孔特的突然死亡法则
目前只看了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伊凤的香水》两个片子。两个片子里勒孔特都让人物“突然死亡”了,稍微有些布尔乔亚的矫情,但结合片子故事本身还是说的过去。《理发师的情人》里女主人公在毫无预兆的前提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天气里,离开痴情的爱人,毅然纵身跳进了沸腾的河流;《伊凤的香水》里,第二男主角、伊凤的叔父、勒内教授,多年后再次见到男主角并在交谈之后甜美告别,在男主角目送他驱车离开时,猝然把车开下了陡峭的路边。
勒孔特搞突然死亡,无非是要解释人物对无聊生活、机械人生的厌倦,企望用死来获得超脱,用死来挽留正在流逝的美好时光,“证明我活过,我爱你,我爱你们,爱的那么纯粹”。
我要继续把勒孔特导演的作品看下去。看看他会不会一次又一次故技重演,把主人公们都死光光。
国内玩突然死亡的作家,我知道有一个北村。在《周渔的呼喊》(改编成电影叫《周渔的火车》),《卓玛的爱情》里,他都让主人公突然死去了,死得自然而震惊。想必北村对死亡的理解和勒孔特比较接近。《卓玛的爱情》是让我难过了一下的。
关于电影上的“突然死亡”,我最喜欢的还是黑木瞳阿姨和役所广司大叔1997年赤裸合演的《失乐园》,比小说原著还让我喜欢。“要死也要牢牢的死在一起,紧紧抱住对方,紧紧抱住在一起的时间,死得灰飞烟灭,死得海枯石烂,让别人怎么掰也无法分开,只能望洋兴叹瞻仰膜拜”。就是这个意思。非常喜欢。
《伊冯娜的香水》影评(八):勒孔特作品《伊冯娜的香水》观后座谈会纪要
勒孔特作品《伊冯娜的香水》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30-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法国电影月”《伊冯娜的香水》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淑金、牛玉竹、丁云珍、何 吉、汪晓珺、朱锡林、陈杏生、刘海庆、张艾白、詹民生、徐柏林、张筱芬、胡淑慧、姬伯庆、王犀灵、庞 健、张爱好、陈更新、汪晓珺、于 涵、沈水林等
记 录:刘海庆
范达明:相比上周的《理发师的情人》,勒孔特这部《伊冯娜的香水》,应该不是有很大影响的作品。人物不多,影片容量也不大。最后是老人(伊冯娜的叔叔)自己开车飞入峡谷车毁人亡,也是一个很意外的结局。片中贯穿出现了主人公维克多面对火光(汽车焚烧)的特写镜头,表明整个故事是一种倒叙结构,这点应该是可以断定的。影片可以说就是写了他与伊冯娜从相识、相恋到伊冯娜不辞而别与他分手的一段故事或往事,像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大家来谈谈看,怎么理解这部片子。
牛玉竹:片尾老人自杀应该是是因为自己老了。另外有一点:法国人是高傲的。比如片子里几次说到美国人是寄生虫、垃圾……比如苏菲?玛索,评价影帝级的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罗伯特?德尼罗时只说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这部片子前面比较沉闷,不坚持到最后几分钟,不知高潮在什么地方。结尾的出其不意,给了我们猛然一击,似是导演一贯的风格。
丁云珍:男主角是俄罗斯的流亡贵族,生活是没有目的的,而女主角的追求是比较实在的,也不愿离开这个地方。(范达明插:这是个小地方,乌里港,可能在日内瓦附近。牛玉竹插:看船上的国旗是瑞士的。)
何 吉:她的生活环境封闭,住舅舅家楼上。就像农村女孩进城,怕闹笑话,最后跟农民工跑掉了的多,这正常。
汪晓珺:这个女孩子生活在小镇(范达明插:在男女关系上她倒是很开放),适应这里的生活,虽然也想要当影星,但不确定,所以不如实实在在的,要看得到的眼前的东西。她其实很爱她男友,但抵挡不了诱惑。她叔叔说她“危险”,也许有过前例。勒内教授说“她只活在那一刻,有你不了解的一面。”
何 吉:她比女理发师脑子清楚。
范达明:她在读《英国历史》,喜欢上了写这部书的那个作家,知识面还是广的。估计导演喜欢演女主人公的女演员,专门为她量身定做了这部影片(这部片子就是导演自己做编剧的)。
牛玉竹:就像《苔丝》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专门为女演员娜塔莎?金斯基安排了9个月的贵族生活,来培训她。
何 吉:对。有的观众会中导演的圈套,认为她朴素,实际不是。
朱锡林:有个细节你们没说到:男主角说到美国去,从没问过她,其实她心里是不愿意的。
陈杏生:我孤陋寡闻,浅谈一下。男主角是个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俄罗斯贵族,对他要贬不能褒。女主角我行我素,凭美貌、个性得了乌里港杯,最后没去美国,有自己主见。不能说褒她吧,但对女性有启发。至于出其不意的结尾,这个导演很会吊胃口。国内影片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悬念,比如《最爱》。但我建议大家看看,因为艾滋病的题材不多,而且一些画面的艺术处理、构思也很大胆很动人。
范达明:导演这次似乎是把女理发师的性格转移到老头身上,怕老,不怕死。下周是艾曼纽?贝阿主演的《法国女人》。(牛玉竹:她是被誉为法国的符号的。)这个女演员确实很美,是那种很女性的美,片子容量要大些。大家可能看过贝阿主演的片子,公映过的那部《天使在人间》。
2011年5月20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