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游戏精神,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是如此。对于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在识别孩子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后,以适宜的游戏方式介入,这样孩子更愿意接受,也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幼儿教师随笔,欢迎阅读。
他终于给我打电话了也许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落后于同龄孩子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博博在幼儿园不和任何人互动,总是沉默寡言。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是有与人交往的愿望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交往。我想,我是否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介入去帮助他呢?
一天,我看到博博在娃娃家里玩,手里拿着一个玩具电话。我便走到他的跟前,顺势做了个接电话的动作:“喂,你是谁啊?”
“……”他拿着话筒不说话。
“喂,请问博博在家吗?”我继续问,希望得到他的回应。
“……”他仍然不说话。
“哦,是不是博博不在家呀?这样吧,等他回来请你告诉他,我的电话号码是12345,请他回来打电话给我。”看到他一时没能接上话,我给他留下了再次努力的机会。
我挂了电话,不再说什么,只是悄悄地观察他的行为。他一直拿着电话,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拨号码了。于是,我假装拿起话筒:“喂,你好。”还没等我再说话,他就放下了电话,看得出他很紧张。他刚刚主动拨号付出了很大勇气,可最后还是退缩了。我接着说:“噢,电话没声音了,还是等他再打来吧。”我希望他能再次鼓起勇气与我交流。
果然,过了不久,博博又拿起电话拨号了,我马上摆出接电话的姿势:“喂,你是谁啊?”
这回他没有马上放下电话,而是将话筒递给了旁边一个小女孩。听到小女孩的声音,我装作很诧异的样子,问:“咦,这不是博博的电话吗?怎么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啊!”
小女孩说:“我是小函。”
“哦,真的不是博博啊,我想找博博,他还是不在家吗?那我还是等他的电话吧,我的号码是12345。”我仍然留给他再次打电话的机会。
我静静地等着,可博博一点都没有动静,大概在自我加油吧。这时,小函给我打电话了,我们进行了一段长长的对话。大体意思是,她要请我到一个饭店吃饭,有好多好吃的,有年糕、水果,还有鱼,约好下午6点钟到饭店见。
我和小函的对话结束不久,博博终于又拿起电话拨号了,我又马上摆好接电话的样子:“喂,你好,你是谁啊?”电话那头仍然没有声音。
“你好,你是博博吗?”我再问。这时,我听到博博咂巴嘴巴的声音,便问:“博博,你是在吃东西吗?"我猜他是受到我刚才和小函对话内容的启发,想起了吃东西的事情。
“是。”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你在吃什么呀?”我欣喜极了,马上问。
“吃年糕。”他是在模仿刚才小函电话里的语言。
“年糕谁做的呀?”我再问。
“我做的。”他回答。
“你还会做年糕啊?”我非常惊讶地问。
“是的。”电话那头的语气好自豪。
“你的年糕是什么味道的呀?”我继续问。
“我的年糕是草莓味的。”他回答得很好。
通话结束后,我轻轻地搂着博博:“明天我们继续打电话好吗?”他愉快地答应了。看来他体会到交流的快乐了,我的心里也是乐滋滋的。我以游戏的方式介入让博博突破了心理障碍,开始与我对话,相信今后他会慢慢打开心扉与更多人交流。
我联想到《游戏力》一书中列举的教师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游戏的例子。一例是,夏山学校校长得知有一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种恶作剧,便穿了一套滑稽的服装,装扮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学生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结果,这位学生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行为。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没有再做恶作剧的事。还有一例是,当两个孩子打架时,教师的绝招就是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我大块头的打!”然后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这时原来交战的双方都会转头一致对教师,然后教师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案例中两位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介入,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应该就是游戏的魅力吧。
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游戏精神,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是如此。对于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在识别孩子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后,以适宜的游戏方式介入,这样孩子更愿意接受,也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