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类全传》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2 13:05:31

  《哺乳类全传》是一部由David Attenborough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一):第二集 昆虫猎人

  1、随着恐龙这样的大型爬行类的灭绝,小型哺乳类正式登上舞台,早期哺乳类在恐龙繁盛时也存在,它们大多是夜行性的,而且体型很小,白天依旧由恐龙主宰。今天仍有酷似早期哺乳动物的生物,尖鼠一般在夜间行动,它们细小的身体能够产生热能,因此在夜凉时分仍螚保持活跃,但这些都要消耗它们大量的能量,所以它们几乎吃个不停。

  2、培育幼小是哺乳类必胜的天赋,很少有爬行类会这样做,恐龙灭绝后,起初它们变化不大,然而体型改变很有弹性。其中一支略微改变就成了水栖生物,从水尖鼠就可以看到早期水栖哺乳类的影子,水尖鼠皮毛油汪汪的,长长的胡须有助于在水中寻找猎物,足踝有毛,双脚就像性能极佳的桨。非洲纳米布沙漠生存着另一种小型哺乳类——金鼹鼠,它利用尖尖的脑袋在沙子里游走,靠听觉侦查猎物的行踪。

  3、在北美洲生活着另一种鼹鼠——星鼻鼹鼠,它善于用鳍状爪子挖洞,用特异性的星状鼻捕捉猎物。星鼻鼹鼠在地底活动,可以避开大部分捕食者,有的则在地面小径上奔跑,运气比不上星鼻鼹鼠。在东非的丛林中,生活着一种叫长鼻鼩的哺乳类,它喜欢在地面上制造小路并会不断地进行清理保持畅通,因为只有这样,遇到危险时便能有效地逃命。

  4、捕捉昆虫很费时间和精力,用这种方式猎食的生物很难发发展到庞大体型,然而部分早期食虫类动物约在四千万年前通过扩大食物范围解决了这个问题。刺猬就是它们其中一种的后代,刺猬基本上昼伏夜出,由于体型比较大,不好伪装在树叶之中,容易受到狐狸等动物的攻击,于是它们的毛发变成尖刺作为补偿,犰狳也是靠扩大食物范围使体型变大。穿山甲吃昆虫很厉害,毛发演化而来的角质鳞片用来抵御猎物攻击,前爪很大,用来挖掘蚁穴,以至于不是用来走路。

  5、哺乳动物出现六千万年后,群居昆虫才兴起,食物充裕,食昆虫的动物体型逐渐变大。在巴西就有一种专吃白蚁的动物——大食蚁兽,它嗅觉灵敏,体温是哺乳动物中最低,只有32度,这表明它脑袋不灵活,反应不敏捷,它也没有牙齿,有长长的带粘液舌头。化石证据表明,几千万年来,穿山甲和大食蚁兽身体构造没发生什么改变,这源于它们吃的食物也没有改变。

  6、蝙蝠是能飞的哺乳类,它的脸和尖鼠很像,科学家推测尖鼠的祖先在树上跳来跳去捕获猎物,手指间的皮越来越大,最终飞向天空。长耳蝙蝠不靠声纳猎食,而是用大耳朵聆听猎物的声音。纳塔那蝙蝠对细小的蛛丝一目了然,还能精准地把蜘蛛从蛛网上捉走,它甚至倒退着飞以避免被蜘蛛网缠到。墨西哥松尾蝠聚集的数目及密度是全球哺乳动物之冠。袖珍褐蝙蝠能够不吃东西度过冬天,也就是冬眠。蝙蝠属于首批进入南太平洋孤立的土地“新西兰”的哺乳动物,新西兰的蝙蝠爱吃蚯蚓。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二):观影笔记

  看到有心的同学写了全面的语录,基本涵盖了每集的重点。这是我的个人笔记,第一次写,也贴一下。

  第一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和针鼹是仅存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通过腹部皮肤分泌乳汁;哺乳类往后进化为袋生哺乳,现广布于澳洲和南美洲。袋生动物出生时非常小,爬进袋中吃母乳,袋鼠要在袋中吃九个月奶才首次爬出育儿袋。更高级的哺乳动物即胎生哺乳动物。

  第二集:吃昆虫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同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哺乳动物,以昆虫为食。恐龙灭绝,小型的哺乳动物各种进化,飞天涉水无所不能,上天的进化成蝙蝠,下水的比如星鼻鼹鼠、水尖鼠。为了长得更大,哺乳动物不能只吃昆虫,得扩大食物范围,出现了犰狳和刺猬的祖先,也吃水果、蚂蚁、鸟蛋等。刺猬并不是面对面交配的。穿山甲捣毁蚁穴的同时也吃下碎石,碎石在胃里反倒帮助磨碎蚂蚁。南美洲的大食蚁兽是体温最低的哺乳动物,有32℃,因而不善于脑力活动,动作也迟缓。新西兰的蝙蝠飞回地面爬行觅食,美国得州的蝙蝠是迁徙动物,而加拿大的蝙蝠是要冬眠的,冬眠的时候醒来喝水的雄蝙蝠还要在喝水之前先跟几只雌性交配一番。

  第三集:食草哺乳动物。树懒半瞎半聋,一星期一次到树下地面的固定位置排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或者半睡。植物为了生存也要进化出各种尖刺、毒素等(暂不论那些反向捕食昆虫的植物)。然而,此消彼长,食草动物和植物就这样互相进化,最终达到一个平衡。大部分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这样可以在进食时对更广的视野范围保持警惕,但是这样对于逃跑的不利就在于不容易注意到正前方。首次看到瞪羚为了保护幼崽而向狒狒发动攻击并最终将它赶走。雄性食草动物在发情期展示魅力的方法各不相同,美洲水牛是在地上撒尿,然后在尿液里打滚,以便使全身散发荷尔蒙的味道;有些是用杂物装扮角。因打斗而筋疲力尽的雄性后来会无力保护自己的领地,当掠食动物袭击自己的时候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第四集:啮齿目动物。松鼠色盲,凭气味挑选白橡实和红橡实。白橡实即时发芽,不能久存,于是松鼠捡到就吃;红橡实可以存放用于冬季储备。如果某年只能捡到白橡实,松鼠就聪明地把白橡实的胚芽咬掉,以禁止它发芽。一些鼠类是靠颊囊收集种子带回洞中的,如袋鼠鼠。河狸是啮齿目(而水獭是食肉目鼬科),它们建造水坝蓄水是为了形成水下的通道让它们可以安全地从水下到林中收集树枝来吃,冬季它们也在自己建造的高出水面的温暖洞中活动。土拨鼠夫妻厮守终身。豪猪(箭猪)也是啮齿目动物。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兔豚鼠会轮流由一对夫妻担任幼儿园园长,照顾大家的幼崽,但它们只负责奶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是水豚(南美洲),在陆地和水中两处生活,就像河马。

  第五集:肉食哺乳动物。食肉目即陆地食肉哺乳动物,下分犬型和猫型两大类。海象科、海豹科、海狮科(含海狗)都在食肉目。(鲸哺乳,也是肉食,分在鲸目。)

  撒哈拉沙漠的郭狐是狐狸中最小的,它还捉毒蛇吃。只要它嘴巴里没有伤口,毒液进入不了血液就没事。鬣狗肛门附近的腺体分泌的体液分两种,一种给自己人交流,一种给其他狗群。南美丛林犬是唯一有蹼足的犬科动物。它们在丛林里按照严格的次序奔跑,雌性族长在最前。但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就不讲究辈分了。非洲猎犬和狼一样是由一对首领带领,也只有首领有权利交配生育。狮子的视力是人类的八倍。狮群里的母狮也给其他母狮的孩子哺乳。

  第六集:杂食性哺乳动物。浣熊在美国的城市垃圾箱找食吃,它更多依靠前爪的触觉。

  印度尼西亚岛上的奇特动物——鹿豚,鼻梁上长出倒钩齿,嗅觉超级灵敏。

  第七集:海洋哺乳动物。大象挺喜欢深水游泳,伸出长鼻呼吸。海獭的皮毛是动物中最浓密的,保温隔水。海獭睡觉的时候为了防止被海水冲走,就用巨藻将自己缠绕起来。冠海豹雄性示威时,会从一个鼻孔里吹出一个红色气泡,然后甩头让气泡撞击在脸部发声。这招不管用,就开战。露脊鲸的性器官令人惊叹。

  第八集: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蹄兔属于蹄兔目,它们和大象、海牛有共同的祖先。果蝠是最大的蝙蝠,果蝠喝水的方法是用俯冲向水面沾湿腹部,然后挂到树枝上舔舐腹部绒毛上的水,它们在地面不容易起飞。懒猴的中文学名是蜂猴。现在各种狐猴大概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法克狐猴落到地面之后,不是四脚奔跑,而是依靠两条后腿侧身跳跃前进。

  第九集:灵长类哺乳动物。各种猴子。满脸通红的秃猴。最小的猴子是侏儒狨猴,在南美森林里。它除了吃昆虫,主要是吃树胶,它们撕开树皮让树流出自愈的树胶。一棵树会因它们的行为而遍布伤痕。猴的脑袋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能适应多大的社群复杂性。狮尾狒是唯一吃草的猴子。它们不是啃草,而是坐着用爪子拔草吃的。卷尾猴用一种琵琶草涂抹在身上驱蚊虫,互相涂抹,可欢乐了。

  第十集:猩猩。非洲黑猩猩围捕红疣猴。卡拉哈里沙漠的某部落,人们徒步长途追踪猎物,他们想象自己是那只逃奔的猎物,想象它逃跑的路线,最终在它精疲力竭时杀死它并对其力量敬仰,对起肉体感恩,分担它死亡的痛苦。这是具有神性的一刻。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三):第一集 必胜的天赋

  1、要一窥哺乳类王朝的源头,就要去澳洲,针鼹生活在南澳,它们有毛发,而只有哺乳类有毛发,不同的是它们部分毛发变粗变硬成了粗刺,这使得它们像刺猬或者豪猪。针鼹视力和听觉敏锐,但觅食时主要靠嗅觉,当闻到猎物气味,就会用粗壮前趾扒开猎物巢穴,用鸟喙状嘴巴伸入洞穴,再用长舌头舔食猎物,它们最爱吃白蚁和蚂蚁。针鼹不是胎生,而是卵生,蛋藏于腹部的毛底下,针鼹孵化后会附于母腹之上,吃着母亲的母乳。

  2、澳洲还存活着另一种仅存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顾名思义,它的嘴巴像鸭嘴,不过没有鸟喙硬,质地类似橡皮,它在水里觅食,靠嘴巴感应猎物的微弱电流。刚出生的小鸭嘴兽像条幼虫,喙部长有小尖刺,和爬行类和鸟类一样用来破开蛋壳,大多数哺乳类的乳汁来自乳头,比较原始的哺乳类会从皮肤渗出乳汁,针鼹和鸭嘴兽就属于后者,它们是仅存的卵生哺乳类,上承卵生爬行类,下接胎生哺乳类。

  3、澳洲还有另外一种特别的哺乳类——有袋类,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繁殖方式,它们不用蛋壳保护幼儿,而是用育儿袋给幼儿提供庇护。大灰袋鼠刚生下来比一块方糖还轻,它要用力爬进母亲的育儿袋饱餐第一顿母乳,母乳的成分会随幼袋鼠的发育而改变,约九个月大的时候,它就可以来到外面的世界了。树袋熊只吃桉树叶,这种树叶又硬又难消化,所以只要醒着,它们就几乎都在进食,这也是它们两颊宽大的原因。

  4、在澳洲寒冷的高山地带生活着另一种有袋类——毛鼻袋熊,它们吃草等植物,具有强有力的前肢,用于挖洞造窝,毛鼻带熊育儿袋袋口朝后,拨雪找食物时不会泼到小袋熊。袋食蚁兽住在树林中,它们靠充满粘液的长舌头舔食白蚁,用这个工具它们每天可以吃到两万只白蚁。蜜貂是一种特化的哺乳类,它们的舌头演化成刷状,这是采食花蜜和花粉的专属工具。小袋貂体形虽小,但胃口非常大,几乎有什么吃什么,积存脂肪以度过挨饿的时候。缟袋貂爱吃幼虫,这一切得归功于它那灵敏的嗅觉、咬开树皮的牙齿和又长又黏的舌头。

  5、在澳洲又干又热的中部地带,生活着袋鼠大家族,这个家族包括袋鼠、岩大袋鼠和沙袋鼠等。大赤袋鼠是这个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它们在这样炎热的环境中最担心的问题是中暑,它们只有在活动时才会排汗,其他时间尽量待在树荫凉处。它们有一个让自己凉快的办法——舔食前肢,皮下有大量的血管,口水蒸发,血液就能降温。岩袋鼠可以在悬崖上跳跃,这是因为它们脚底厚皮起皱,趾肉可以抓紧各种各样表面,成年岩袋鼠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水分,但小岩袋鼠难以做到,大岩袋鼠能回吐胃中的水分,再用类似“舌吻”的方式给幼崽解渴。

  6、有袋类约出现于一亿年前,当时澳洲和南美洲仍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千万年后冈瓦纳古陆开始分离,这样南美洲也有不少有袋类哺乳类。蹼足负鼠生活在亚马逊丛林的河流,只在夜间出没,靠前爪和触须在黑暗中活动,它们会用灵敏嗅觉和听觉用于搜寻猎物,前足有蹼能够拨水,趾爪用于捕获猎物,它是唯一的水栖有袋类。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四):第三集 植物猎人

  1、树懒大部分时间待在树上,处于半睡眠半盲半瞎状,为了节约能量,它尽量少做运动,肌肉不发达,反应时间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应该是四倍,这一点存疑)。南美洲的貘大部分都食物是树叶,而有些树叶有毒,它们找到了应对的办法,就是只吃某种叶的一部分,接着吃另一种,还有就是它们可以靠吃高岭土来解毒。

  2、在加拿大的洛基山脉,生活着一种叫鼠兔的哺乳动物,它们喜欢囤积植物,而且知道有毒植物是天然防腐剂,含少量毒物的植物很快会变得可食用。大象等许多会主动来到洞穴中寻找盐,角马等食草动物为了含磷的牧草而展开万里迁徙。犬羚是草原上最小的羚羊,它爱吃阿拉伯胶树最低的叶;黑斑羚高度是犬羚三倍,它可以吃到阿拉伯胶树树上更高的树叶;长颈羚并不必黑斑羚高多少,它可以站起来,用自己相当小的头部伸进满是荆棘的树枝中取食树叶;长颈鹿可以吃到阿拉伯胶树最顶端的树叶;大象则会把阿拉伯胶树连根拔起。

  3、植食性动物为了防御肉食性动物的捕食,使出浑身解数,植食性动物嗅觉灵敏,可以嗅到捕食者的气味,它们眼睛长在头部两侧而且有拉长的瞳孔,可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视野。这与肉食性动物视野不同,它们可以感知猎物的距离,便于猎捕。同时,集群也是植食性动物对付捕食者的另一个好办法。

  4、食草动物有时甚至会逗弄猎兽,确定它们无法进行突袭。北美的叉角羚是地球上跑得第二快的动物,但就长距离而言,它是世界冠军。按照身体比例算的话,美洲盘羊的角是世上最大的。雄性转角牛羚把泥涂在角上,使得自己对其他雄性更具威胁性,同时对雌性更具吸引力。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五):语录

  01-------------------

  体温是哺乳动物能称霸地球的一大因素。

  非洲的哺乳动物最壮观。

  蓝鲸是史上最巨大的生物。

  哺乳动物的繁衍和适应能力取决于它们的食物。

  虽然针鼹视力和听觉敏锐,但觅食时主要靠嗅觉。

  水鸟是现存最古老的鸟类。

  母乳是完美的食物,含有幼儿成长所需的一切。

  针鼹和鸭嘴兽是仅存的卵生哺乳类动物。

  由于桉树叶缺乏营养,所以考拉只要醒着就几乎都在进食,而为了节省体力它们吃饱就睡。

  大赤袋鼠是袋鼠家族中体型最大的。

  袋鼠的尾巴就像第五条腿,在后肢后蹬或前跃时支撑身体。

  全速跳跃的袋鼠比赛马还快。

  雄袋鼠用嗅觉判断雌袋鼠是否已动情,然后会求偶数天。

  蹼足负鼠是唯一的水栖有袋动物。

  02-------------------

  培育幼小是哺乳动物必胜的天赋之一,爬行动物就很少这样做。

  鼩鼱的乳头在肩膀附近,这样方便哺乳,也有助于在危急关头溜走。

  小鼩鼱不出一周就大致长成,能跑得跟妈妈一样快。

  刺猬怎样交配的?答案当然是——小心翼翼。

  穿山甲只用后腿走动,并用尾巴平衡身体。

  以体型比例来讲,穿山甲的舌头长度是哺乳动物之冠,其唾液也是最粘稠的。

  哺乳动物出现后,再过六千万年,群居昆虫才兴起。

  大食蚁兽每天得睡15个小时。

  大食蚁兽的体温是哺乳动物里最低的,只有32度。

  大食蚁兽的爪子是哺乳动物里最大的。

  大食蚁兽智力一般,然而它对付白蚁的技术是各种生物中最高明的。

  五千万年前是哺乳动物史上的关键时期。

  如果白蚁五千万年来毫无变化,吃白蚁的动物的完美构造为什么要改变?

  从乱窜的尖鼠到翱翔天际的蝙蝠,这肯定是哺乳动物史上最奇妙的一章。

  长耳蝙蝠不靠声纳猎食,而是用大耳朵聆听猎物的声音。

  纳塔那蝙蝠对细小的蛛丝一目了然,还能精准地把蜘蛛从蛛网上捉走,它甚至倒退着飞以避免被蜘蛛网缠到。

  墨西哥松尾蝠聚集的数目及密度是全球哺乳动物之冠。

  墨西哥松尾蝠乘夜飞到三千米高空猎食飞蛾。

  袖珍褐蝙蝠能够不吃东西度过冬天,也就是冬眠。

  蝙蝠属于首批进入南太平洋孤立的土地“新西兰”的哺乳动物。

  新西兰的蝙蝠爱吃蚯蚓。

  生物进化极少走回头路,但是蝙蝠追猎昆虫追到高空后又折回地面。

  03-------------------

  树懒是半盲半聋的。

  树懒每星期到地面排便一次。

  没有一种哺乳类动物可以自己消化纤维素,它们都是依赖胃里的细菌来破坏植物紧密的结构。

  貘是南美雨林中体型最大的动物。

  高岭土是种药物,它正是当我们胃痛时为了中和胃酸而服用的药物。

  植物中的有毒物质能充当天然防腐剂。

  晒草要趁太阳好。

  大象对饮食的要求使它成为了采盐动物。

  牛羚对草原磷质含量的多寡了如指掌,因此它们只吃某区域的草,对其他区域不感兴趣。

  虽然牛羚以狂风扫落叶式进食,但它们并不对茎部造成破坏,所以草能继续生长。

  长颈鹿是陆上最高的食草动物。

  大象是阿拉伯胶树的死敌,它会将阿拉伯胶树整棵推倒。

  由于大部分食草动物触不到最顶端的树枝,所以阿拉伯胶树忘了在那里长刺。

  大象的胃如此巨大,可容许食物在那里待上三日。

  如果眼睛长在头部两侧,就可以同时看到前面和后面的景象,这就是广角视野。

  食草动物有时甚至会逗弄猎兽,确定它无法进行突袭。

  北美的叉角羚是地球上跑得第二快的动物,但就长距离而言,它是世界冠军。

  按照身体比例算的话,美洲盘羊的角是世上最大的。

  雄性转角牛羚把泥涂在角上,使得自己对其他雄性更具威胁性,同时对雌性更具吸引力。

  你吃什么,往往就决定了你是什么。

  04-------------------

  啮齿目动物擅长咬东西,可谓无坚不摧。

  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门牙不同,啮齿目动物的门牙不停地再生以填补磨损。

  啮齿目动物凭着惊人牙力成为繁衍最成功的哺乳类动物,其中最大一类就是老鼠。

  全世界总共有1300种老鼠,它们全是种子神偷。

  松鼠其实色盲。

  土拨鼠感情专一,与配偶厮守终生。

  河狸建造的堤坝的构造十分精确,全长150码的堤坝其水平误差只有几英寸。

  秋天是河狸最忙碌的季节。

  河狸可以在水底待上5至15分钟。

  麝鼠用芦苇来交租,使得河狸让它们寄居甚至当食客。

  裸滨鼠相遇时以嗅觉判断对方地位,然后小辈要从长辈的胯下钻过。

  盲目掘挖的裸滨鼠觅食纯粹靠运气,所以经常得出动几十只来觅食。

  全民不生育,一心一意侍服鼠后,这种方式跟蜜蜂和蚂蚁相似,但哺乳动物中唯独裸滨鼠沿用此制。

  禾鼠在芦苇茎上造巢生儿育女,一胎可达八只,是最多产的鼠类。

  水豚是世上最大的啮齿目动物。

  要是兔豚鼠是南美的羚羊,水豚肯定是啮齿目中的河马。

  啮齿目不愧是适应力最强的哺乳动物。

  05-------------------

  哺乳动物的肌肉是能量最丰富的食物。

  食肉动物有两大类:一类是猫科动物,一类是犬科动物。(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小类)

  西伯利亚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

  郭狐是最小的狐狸。

  蛇毒只有进入血液循环才会致命,所以只要郭狐口里没伤口,就不怕吃下蛇毒。

  海狗最怕由陆上走近的敌人。

  犬科动物都靠气味沟通,其中以鬣狗做得最为明显。

  南美丛林犬是犬科中最神秘和不为人知的。

  南美丛林犬是唯一有蹼足的犬科动物。

  南美丛林犬奔跑的时候分次序,但吃东西的时候却不分先后。

  非洲空旷草原上的肉是全世界最多的。

  非洲猎犬是最成功的猎食动物,其猎食成功率高达八成。

  狼嚎叫是要警告附近的狼别越界,不过若是猎食时间太长导致彼此走散了,嚎叫也有召集同伴的作用。

  狼群的猎食成功率其实挺低的,平均猎食十次才有一次成功。

  多数狮子到晚上才出动。

  狮子的夜视能力比人类强八倍。

  狮子威猛凶狠,难以想像它们的家庭生活会这么和谐。狮子一起猎食,还一起养育幼狮,母狮会为其他成员的孩子哺乳。

  猫科动物多数独自生活和猎食。

  猎豹全速飞奔时速度快得一半时间四脚离地,近乎飞行。

  猎豹是跑得最快的四足动物。

  大型猫科动物中以豹的潜行伏击本领最强、行踪最隐秘。

  要论潜行伏击本领或处理猎物的快捷,犬科动物都不及猫科动物。

  在人类为自己研制出武器之前,西伯利亚虎是世上最威猛的杀手,是所向无敌的猎食猛兽。

  06-------------------

  杂食动物是适应力最强的动物。

  触觉是浣熊最强的感官。科学家认为浣熊透过触觉在脑部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图像,复杂程度媲美人类眼睛所看到的景像。所以浣熊可以说是用手来看东西。

  浣熊的手跟人类的手不同,即使在冰水里,其感应能力也丝毫不减。

  恐颌猪的牙齿就像一个万用工具箱,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食物。

  鹿豚的嗅觉可以媲美任何现存或已灭绝的杂食动物。

  亚洲狸一胎会生15只左右。

  狐狸会把多余的食物埋起来。它们不是残忍好杀,而是懂得未雨绸缪的机会主义者。

  灰熊最爱吃鲑鱼。

  灰熊在整个冬眠期会消耗100万卡路里,基本上用尽它所有的能量储备。

  鱼有某些部位较为肥美,如果有大量鲑鱼供应,灰熊就会只吃鱼脑和鱼卵。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专化始终是一大诱惑。

  失去天然环境对全球野生生物造成严重打击,但人为环境也为许多杂食动物提供了新机会。

  城市浣熊不像来自乡下的表亲那么容易被汽车撞着,因为乡下浣熊判断车速的经验较少。

  浣熊已成为美洲最成功和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

  在郊野生活的狐狸在一年内就能完全城市化。

  调查显示赤狐是全英国最受喜爱的哺乳动物之一。

  全球褐鼠的数量数之不尽,它们是机会主义的最高典范,因而遍布全球,包括南极洲。

  可以说成为地球主宰的,不是温顺的动物,而是机会主义者。

  07-------------------

  按体形计,海獭大概是胃口最大的哺乳动物。

  海獭以海为家,连交配、睡觉都是在海里进行。

  海獭拥有动物王国中最浓密的皮毛。

  海豹无法步行,上岸后只能匍匐或滑行。

  海牛还有趾甲,那是陆栖时代的残余物。

  事实上,恒河豚已完全丧失视力。

  蓝鲸是地球上最巨型的生物,比已知最大的恐龙还要重一倍。

  蓝鲸的鼻孔喷一口气就能排出肺内90%用过的空气,而大部分陆栖哺乳动物只能排出15%。

  蓝鲸不仅血液内有氧气,它庞大的肌肉组织也含氧,因此能在水底逗留半小时以上。

  鲸鱼间还会互相呼唤,即使相隔数百英里仍然能保持联络。

  同一海域的座头鲸会唱同一首歌。

  雄性露脊鲸的睾丸之大冠绝全球,重达一吨,能制造许多加仑的精子。

  雄性露脊鲸每次交配都会冲走前次留下的精子,所以率先交配的雄鲸不一定是爸爸,压轴的才是真命天子。

  08-------------------

  尾巴看起来不像是有助于攀爬,但对保持身体平衡有很大的帮助。

  没有一种大型哺乳类动物能毕生住在一棵树上,它们都得到处走动寻找新食物。

  雌松鼠一天最多可和八只雄松鼠交配。

  果蝠的翼膜是在众多哺乳动物中生长得最快的身体组织。

  果蝠一晚可飞30至50公里。

  大部份果蝠群都有一对雕在附近筑巢。

  瘠懒猴的姆指很长,且没有食指,因此指距宽得可以抓住粗大的树枝。

  瘠懒猴以尿液擦手,所以攀爬时会在树枝上留下带有气味的足迹。

  小夜猴跃起的高度是其身长的30倍。

  竹心充满氰化物。

  一只金狐猴吃下的氰化物份量比足以杀死12只相同体型的其他动物。

  很少捕猎动物能追得上长尾灵猫在树上穿梭时的速度,也很少动物能像长尾灵猫这样以头朝下的方式从树上爬下来。

  长臂猿是地球上最迅速但飞不起的树居动物,它动作迅速、身手矫捷,甚至能够在捕捉半空中的雀鸟。

  长臂猿用独特的腕关节转身,而不是用肩膊关节,这样能节省不少能量。

  据研究员估计,大多数长臂猿一生至少有一次骨折。

  09-------------------

  摩擦琵琶叶是卷尾猴一项主要社交活动。

  侏儒狨猴是世上体型最小的猴子,它比成人的手掌还小。

  世上只有一种猴子在晚间采集食物,那就是夜猴。

  雌獠狨猴总是生双胞胎。

  西非泰林里的猴子们组成了世上最奇特的反猎兽联盟。

  在狒狒的社会中,宝宝受到保护,所以你抱着它就不会挨打。当聪明的狒狒感受到威胁时,就会利用宝宝当挡箭牌。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大小和其群居的数量有着亲密关系,通常群居的数量越大,其大脑就越大。

  在埃塞俄比亚高地500英里外的地方,居住着群居数目最多的猴子——狮尾狒,世上唯一的食草猴子。

  10-------------------

  成年的猩猩是出了名的不合群动物,它们会因粮食短缺而被迫分开居住。

  在坦桑尼亚的利特里,有证据显示在3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走路时是双脚直立的。

  要把动物几小时前而不是几日前留在地上的足印连接起来,需要发挥无穷的想像力。

  长距离奔跑时,双脚比四脚更有效率。

  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物种是适合饲养的。

  只要配以适合的技术,即使是沙漠也可种植庄稼。

  今日,超过三分之一的陆地用来为人类生产食物。

  人类擅于创造发明,能利用地球上最不适合和最没用处的角落,我们甚至开始耕作海洋。

  或许现在是时候把过程倒转过来,我们不应该为人类的利益而控制环境,而应该控制人口让环境得以存活下去。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六):主要内容

  c

  [哺乳类全传.01-The.Life.Of.Mammals.EP01]

  体温是哺乳动物称霸全球原因

  观察鸭嘴兽的洞穴,幼仔

  袋鼠出生要爬到口袋里

  树袋熊,睡觉好可爱

  毛鼻袋熊

  袋食蚁兽

  袋鼠打架,好玩

  有袋动物出现于一亿年前,恐龙时期末

  [哺乳类全传.02-The.Life.Of.Mammals.EP02]

  insect hunters 昆虫猎人

  首批哺乳动物与恐龙共存时间很长

  在沙漠中游走的类鼠动物

  长小鼻子的鼠类,好可爱,跑得好快

  主持的白头发老头的家的后花园的刺猬,交配

  穿山甲,以后退走路,前腿挖蚂蚁,厚厚的护甲保护免受蚂蚁攻击,长舌头

  6000万年后群居昆虫出现,于是出现大型捕食昆虫的动物,大食蚁兽,捕食白蚁丘的白蚁

  蝙蝠捕捉飞行昆虫,捕食飞蛾,双方的进化策略,精彩

  捕食蜘蛛

  二千万只蝙蝠,食物来源,飞到三千米高空捕食飞蛾,amazing

  加拿大蝙蝠冬天没有食物,便冬眠,不会流失热量,和周围岩石一样

  [哺乳类全传.03-The.Life.Of.Mammals.EP03]

  lant predators

  树懒:到地面同一个地方大便,为何要到地面上,仍是个秘

  貘:树叶为食

  鼠兔:so cute

  大象采盐

  羚羊逃避猎豹追捕撞到树上

  What you eat determine what you are.

  [哺乳类全传.04-The.Life.Of.Mammals.EP04]

  chisellers 啃齿动物

  鼠类,很可爱

  沙漠的一种小鼠泼沙赶走蛇

  河狸修筑堤坝

  [哺乳类全传.05-The.Life.Of.Mammals.EP05]

  meat eaters

  分两大类:猫科和犬科,潜行高手,

  犬是北美树栖动物的后裔

  郭狐吃奎蛇的过程,有毒,只要不入血即可

  猎豹奔跑过程,真是很快

  [哺乳类全传.06-The.Life.Of.Mammals.EP06]

  the opportunists捉住一切机会

  杂食动物

  浣熊用手来感觉外物

  哺乳动物如果不挑食,可以有多成功,例子:人类

  [哺乳类全传.07-The.Life.Of.Mammals.EP07]

  return to the water

  大象游泳,难得一见

  两栖的哺乳动物

  海濑,海狮,海豹

  好可爱的海牛

  海豚

  蓝鲸

  [哺乳类全传.08-The.Life.Of.Mammals.EP08]

  life in the trees

  飞天松鼠

  一种白猴子在地面上跳好好玩

  [哺乳类全传.09-The.Life.Of.Mammals.EP09]

  the social climbers 群居爬树好手

  一猴子从另一猴子嘴里抢果实,甚至吻它,太搞笑

  佛佛扑到浅水捕食一种鹤

  猴子类的脑袋大小和群居数目成正比,

  [哺乳类全传.10-The.Life.Of.Mammals.EP10]

  好可爱的猩猩,像人类一样的洗衣服和用工具

  黑猩猩背小孩过浅水

  《哺乳类全传》观后感(七):第四集 凿工

  1、刺豚鼠属于啮齿目一种极成功的哺乳动物,它生活在中美洲,它的门牙前面是珐琅质的,后面是牙质的,珐琅质比牙质磨损的慢,所以牙齿边缘削成凿子般锋利。啮齿目动物几乎无处不在,阿伯特松鼠生活在美国,喜欢吃橡实,不过这有两种橡实,白橡实即时发芽,发芽了就不能吃了,红橡实则要待到明年春天才发芽。阿伯特松鼠找到白橡实就会马上吃掉,遇到红橡实多半会埋起来为冬天储粮。但是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红橡实寥寥无几,这时候它们就会把白橡实咬一口后藏起来,因为它咬掉的是橡实顶部的胚,这样橡实就永远不会发芽。

  2、对于种子比较小的情况,啮齿类也演化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在加州莫哈韦沙漠内,更格卢鼠颊囊每次能收集几百枚种子,收集好的种子回到洞穴埋好以策安全。还有些啮齿目喜欢吃整株植物,阿尔卑斯土拨鼠有时为了争夺吃草地盘而同类间大动干戈,它们情感专一,与配偶厮守终生。通常女儿会受母亲欺凌,要是女儿受孕,甚至会流产,因为在冬眠时,父母只能为一头幼崽保暖过冬。

  3、有些啮齿类是建筑能手,北美洲的河狸喜欢建筑堤坝,它们咬下可食用的树枝,然后潜入水中把树枝插入堤坝里,树枝在冷水中可以保存到冬天以供享用。有时在河狸住的地方还发现了麝鼠,它们来的时候会带一撮新鲜的芦苇,也许这就是它们的给河狸房东的房租。非洲的冠豪猪喜欢在夜间寻找食物,靠背上的尖刺作为防御武器。贝氏地松鼠不像豪猪单独行动,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同类齐心协力一起照顾幼儿。

  4、生活在非洲肯尼亚的裸滨鼠采用一种独特的繁殖方式确保种族的繁盛,一个裸滨鼠家族有一只鼠后,其他成员都是鼠后的后代,只要鼠后在生殖,其他成员就不生育,它们负责打地洞找食物抚育幼鼠,这种方式跟蜜蜂和蚂蚁相似,但哺乳动物中只有裸滨鼠沿用此制。巴塔哥尼亚兔豚鼠繁殖速度较有节制,一个家族的幼儿统一照料,它们在草原上奔驰和啃草,演化出长腿,远看颇像羚羊,也是这个原因,它们不善于挖掘,它们宁可霸占穴鸮巢穴。

  5、在南美生活着世界最大啮齿目动物——水豚,它善用利齿啃食青草,食量惊人,陆上能跑,入水能游,速度赶得上小马。要是兔豚鼠是南美洲的羚羊,那么水豚就是南美的河马了,水豚还被誉为动物世界的交际花。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