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车人的七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3:46:41

  《看车人的七月》是一部由安战军执导,范伟 / 陈小艺 / 赵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一):看车人的七月

  范老师的电影一部赛一部的精彩。金鸡百花把奖给了扮演流氓刘三的赵君,范老师直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男演员回来。相比较4年后的耳朵大有福,我更喜欢这个看车人老杜。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实人真正做人的底气和尊严。

  特喜欢老杜在号子里和女人的那段对话,“其实我也不是完全冲动,这事儿我还是有点计划的。这王八蛋出来之后,抢家具,剁我手,打你打小宇,砸汽车,前前后后欺负了我5回,我就想我拍他5板砖。没想到这王八蛋三砖下去就那孙子样儿了。我不想把自己弄一死罪,我要想有朝一日出来,看我儿子长大成人什么样呢。有时候,我也挺机灵的。”

  如果被欺负急了的老杜下狠手把流氓混子给弄死了,这就单纯是一法治进行时的恶性案件重演。解气就解气在唯唯诺诺知法懂法不惹事的老实人老杜用自己的方式,教训了恶人,还自己和亲人一个平安和消停并且不后悔,这是一个高大闪光的好父亲能给儿子做出的最好的榜样——不惹事,但出了事也不怕事。多欣慰看到儿子最后终于懂了,并且那么爱爸爸。

  范伟的表演已经独树一帜地镌刻着范式的印记,但每一个角色,都能更深地挖掘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潜能而呈现不同的光辉,是的,是最好最强的人性光辉,照耀我们贫穷自卑的黑暗人生,激励我们要活得更好。

  无论生活多操蛋,也要好好的做碗面条,拍盘黄瓜。

  http://t.cn/R0tTogL[/cp]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二):暴力七月的血色生活

  《看车人的七月》,暴力七月的血色生活

  是一个新片,表现北京底层人生活的,镜头中有一个比较熟悉:烤肉串。一个看车的下岗中年男人和一个花店女老板准备结婚,哪知道花店女老板的丈夫刘三提前出狱,刘三是个流氓,赌钱输了进了监狱,所有的债都由老婆还了,这次出来又开始享受了,把老婆不当人看,本来在监狱里,他是同意和女人离婚的,所以女人才想和看车人生活在一起,看车的中年人很老实,对她很好。看车人离了婚,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刘三出来搅坏了一切,霸占了一切,破坏了所有的安排和生活。看车人和花店老板是不可能在一起了,女人害怕刘三会杀她。看车人像个瘪三,只相信法律,实际上他是想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不想像刘三一样流氓相。法律不能做什么。刘三把停车场的车砸了,使看车人丢了饭碗,看车人的儿子看不过去,拿着砖头要拍刘三,刘三倒把这个男孩揍了一顿,刘三一出监狱就把看车人买的准备结婚用的家具全都搬走了,还频频的给看车人嘴巴。

  孩子生日那天,看车人去买蛋糕,身上的钱不够,就买了一个50多的,在路上又被小流氓骑车故意推翻在地上。所有的事情都无法解决,看车人无法再忍受这一切,他在花店附近给急救中心打了一个电话,说花店那地方有一个或两个人受伤了。然而悄悄走进花店,用砖头拍了刘三的头,哪知道平时蛮横的刘三不经拍,三两下就晕死过去,电视里王菲整个一个大花脸在唱团圆的歌。事后,看车人自首了,进了监狱,他让他儿子去找在异地的已经离婚的老婆。他儿子却最终偷偷的留了下来。

  看车人对花店女老板说,说他这样做是有打算的,他不想死,他想看他儿子有个有出息的未来。 影片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胡同里一群小流氓骑车追看车人的儿子,然后打他,抢他攒来要用来捐助的钱。这个有些像十七岁的单车。

  影片的煽情之处颇多,很难说有什么政治压抑,不论是影片内容,还是制作者的构想,似乎都不明显。镜头其实定位在普通人生活上了,生活中的血腥和暴力不啻是个缠绕的噩梦。看车人的“下岗”身份重要吗?或者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中年男人完成了生活压抑的一个释放,表现了在北京这个城市下普通人(说“普通人”可能并不恰当,“底层人”?)的生存姿态,仿佛影片一开头在天桥车流之下的露天小吃摊,这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所指是否明确也不好说。

  看这类的片子我总为其中的一些煽情镜头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忧虑。青春?暴力?生活政治?中年人的压抑,这一切都很有分量。看车人的儿子骑车穿过明亮的天安门去送花,这是给红色政治或者红色退后、“政府”前移的一个不好看的标签、嘲讽?或者还隐含着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信任?渴望着某种庇护,渴望着不被甩掉?一个超级宏大的叙事和一次送花,红墙和“祖国未来”的生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影象有自己的定位,然而它比文字更有可能多意,影象的暴力在这个片子里似乎没有。

  2003-11-24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三):看车人的七月

  如果说天气有时是心情的写照,大多数人会把雾蒙蒙的寒冬与阴郁的心情关联。七月作为火热的季节,充满阳光,可正是这骄阳似火的季节对部分人来说,也易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

  七月里的一位看车人杜某,中年离异,独自抚养青春期的儿子,正计划与花店女老板结为夫妻。花店女老板的丈夫是服刑人员,两人未办理离婚手续。女老板丈夫提前出狱后,拆散了即将到来的婚姻,对杜某和自己的妻子耍横,抢走了杜某为新婚准备的家具、家电,并砸坏了杜某看管的豪车,使其险些丢掉工作。老实巴交的杜某本想息事宁人,但杜某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尾随花店女老板前夫,想搞偷袭,无奈被其发现并被胖揍了一顿。这件事成为激化杜某怒气的导火索,杜某经过策划,最终袭击了女老板前夫,将其重伤,自己也因此入狱。

  以上是电影的大致情节,还有一些细节处理的相当感人。因为自己是在看过电影一周多又续写的这篇评论,记忆有些不完整,以下就自己现在仍能回忆的部分做一记录:

  1、吃饭。电影里有很多做饭、吃饭的场景。民以食为天,这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多次出现的做饭、吃饭场景反使电影更真实,更具生活化。就像《饮食男女》中老爷子做饭场景是一大亮点一样。《饮食男女》中的老爷子毕竟是饭店退休的大厨,做饭像展示高超武艺一样,而《看车人的七月》中的饮食都是寻常百姓的吃食,有时候午饭煮个挂面,拍个黄瓜就能凑活。做饭场景处理的简单,但几处吃饭的细节却有效帮助电影的铺展。比如,电影一开始就长镜头描写了杜氏父子在街头摊点吃饭的场景,父子二人边吃边对话,几句话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线索。后来杜氏父子和花店女老板一起吃饭的场景,桌上有像样的几道菜了,女老板为杜某儿子夹菜,三人有家的感觉了,杜氏父子以后会得到相应的照顾,不用在吃上凑活了。再比如杜某儿子因与小混混斗殴被带到派出所接受教育,杜某将儿子带回家后开始做午饭,煮挂面,拍黄瓜,做完叫儿子一起吃饭,而儿子却堵气不吃。这个场景的处理特别真实,剥去了电影的虚构气息。笔者看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儿时与父母拌嘴,自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堵气不吃饭,父母虽然也在生气,但还会多次叫自己出来吃晚饭。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简直是出于本能的无私和博大。还要赘述的两个吃饭场景是杜某刚下夜班,被花店女老板催促回去补觉,他回到家里干啃烧饼,喝了几口开水就准备睡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始终胜于对自己的关爱;杜某在新家电、家具被抢走后,儿子做好晚饭没有心情吃饭,直接去上班。儿子最后把饭带到了父亲上班的地方,杜某大口啃着馒头就着儿子做的菜,观者会因这个镜头提升食欲,但我想当时的老杜恐怕是食之无味吧。

  2、洗袜子。影片有几次给了老杜洗袜子和穿袜子的特写。夏天的薄袜子,老杜穿完随手就洗了,这种袜子干得快,他出门前直接就能穿上。这个细节说明老杜人勤力,生活简朴。

  3、吕中饰演的语文老师得知参军的儿子在西北牺牲的场景。谁曾想到,至亲死亡的消息会在一个平常午后突然袭来,可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戏谑,使你对现实充满无力感。语文老师声嘶力竭的哭声是一种对悲伤的宣泄,而我知道,当人面对这种消息,有时也会震惊地不声不响,整个人瞬间丧失思考和感知的能力。

  4、花店女老板丈夫的狠。赵君对这个流氓无赖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很多颜值不高的男演员,反而是大演技派,如王志文,冯远征,葛优,李宝田…。这个无赖的狠已经渗透到骨子里,无怪乎女老板在解释不敢与丈夫离婚原因时,说自己怕被丈夫杀死。

  最后还是要说说范伟。他饰演的小人物是那么生动真实,简直是本色出演。除了《看车人的七月》,他在《耳朵大有福》(极力推荐这部电影)里同样演绎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中过生活的不易。他在电视剧《马大帅》、《刘老根》和小品《卖拐》中的表演,除去喜剧色彩,他其实饰演的还是小人物的底色。我反而不喜欢他参演商业电影时扮演的角色,比如《非诚勿扰》、《道士下山》,他在商业电影里的配角人物不是傻就是憨,被借重的是他的喜剧色彩,是为了拉票房。

  所以,我很期待由他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有在他做主演,并且诠释小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时,他在才真正演绎自己!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四):犯规的代价

  晚饭后,和老妈一起看了央六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

  剧情并不复杂:家庭离异的看车人杜红军,想与美丽的花店店主小宋结婚。家具也买了,照片也照了,欢天喜地时,迎头一棒:小宋前夫刘三(这厮贵姓犯笨笨名讳,sigh,下文简称前夫)从监狱里出来了,反悔了当初的离婚协议。于是,老范的悲惨生活开始了:抢妻、抄家、砸车,眼瞅着辛辛苦苦挣下的微薄家业就要被恶霸式的“前夫”折腾得难以为继了,在炎热漫长的7月里,痛苦与希望交织,爱与恨碰撞。老实人杜红军(想想看,范伟叔叔演的,能不老实么)受尽窝囊气,终于在儿子的十六岁生日那天抄起了板砖,一口恶气出过,自己也进了监狱。(剧情简介部分内容摘自世纪环球在线网,呵呵)

  以前曾听说中国解放后就没有了真正的悲剧,近几年看过的几部电影,《卡拉是条狗》和《看车人的七月》似乎有些颠覆这想法。不过笨笨静心想想,《看车人的七月》和自《安提戈涅》流传下来的“造化弄人”型悲剧还是有所不同,如果说悲剧体现了弱小的个人惨遭强大的命运作弄,那么看车人的悲剧则自始至终与自己的行为有关,多少有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意味。

  看车人老杜身处的胡同,应该算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有着与社会主义法制并不尽相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法律以及与之搭配的警察、监狱都是“陌生人社会”的产物。由于两种社会有着不同的规矩、不同的行事方式,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两种社会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如秋菊的故事。但是,秋菊的困惑是由于她顽固地坚持熟人社会中的行事准则,无意之中引入了“陌生人社会”的介入,因此造成了规则的冲突,而老杜的悲剧则是由于他同时触犯了两个社会中的行事准则,因此先后遭到了来自两个社会的报复——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无意的,也是无辜的。

  首先,从熟人社会的角度看,老杜千不该万不该和小宋结婚。且不说小宋和前夫的婚没有离利索,就算离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老杜也无法在熟人社会的语境中洗清自己——为啥小宋急着离婚?老杜如何举证证明小宋离婚在前,自己介入在后?瓜田李下,谁能说得清?而从其后的剧情发展看,熟人社会的潜规则无疑对双方都起着制约作用,老杜在交往中一直处于低人一头的地位,“前夫”从监狱出来也不断地找他的麻烦——无论是之前的“剁手威胁”还是嗣后的多次暴力攻击,直到车场破坏,都可视作来自“熟人社会”的对破坏潜规则行为的制裁。

  然而,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并不是法治社会的行事依据,老妈观影期间就不断困惑:“他为什么不报警呢?”诚然,“前夫”的报复措施已经涉嫌违法,至少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以受到强制机关制裁的。但是,老实人老杜没有报警,也许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他一直对于在“熟人社会”的框架内解决问题抱有幻想;另一方面,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强制机关的制裁终究威力有限,制裁解除后,问题还是要回到熟人社会的框架内解决,届时如果矛盾激化,发生了严重后果,公力救济终究只能带来“迟来的正义”,无法挽回已有的损失。

  那么,即使是这效力有限的“公力救济”,在电影中也并没能对作恶多端的“前夫”加以制裁,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剧终将老杜绳之以法。老实人不得好报固然令人扼腕,但是应该看到,这个下场完全是由于老杜自己侵犯了“陌生人社会”的刑法规则所造成的,与他在熟人社会中的表现并无关系。

  侵犯熟人社会的规则,使老杜日日面临着暴力攻击和武力威胁,侵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使老杜最终遭到了国家暴力机关的惩罚。然而,我们仍然认为老杜是个“可怜人”,是个“老实人倒霉”的典型,究其原因,与剧作者、导演在电影中的叙事方法不无关系。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整个故事,感情指向也许不尽相同。

  试想,如果我们改用熟人社会的语境,讨论两个概念:赌博,离婚。

  “前夫”因为赌博而锒铛入狱,这是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细节。与强奸、杀人不同,单纯的赌博大概算是刑法上的“法定犯”而非“自然犯”——换个时空条件(比如在拉斯韦加斯或者澳门特区),也许这种行为就不会构成犯罪。在“前夫”自己的心中,同时也许在许多人的心中,过度赌博只是一种贪玩和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与沉溺网吧、迷恋足球并无太大差异,而与杀人放火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而离婚的最主要要件,在胡同里的人看来也许更多是“分居”——也就是不再发生“民事儿行为”,而非那一纸有红头有大印的文件。在这种前提下,离婚协议的效力在“前夫”获释回家后变得十分模糊,与此对应,老杜的行为自然在熟人社会中变得有些千夫所指名不正言不顺。

  当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导演对此的解读是:小宋和一个罪犯离婚了,正要和老杜结婚,“前夫”(前罪犯?)因此不断地骚扰两人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十分“陌生人社会”、十分法治的解读。

  然而在熟人社会,这个故事的解读也许就是:一个不幸的男人因为贪玩被警方抓走,老杜则趁机“撬”了人家的老婆,出狱之后,生米已成熟饭——难道他还不该打击报复一下吗?

  的确,笨笨这样说话十分强词夺理,一点也不“北大法律人”,然而,难道剧中的老杜心里不存着一丝这样的想法吗?不然,为什么他每次面对“前夫”的时候都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呢?

  说到此处,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的一部贺岁片《没完没了》。片中葛优为了报复拖欠自己工资的老板,想尽了各种歪点子,极尽表见代理之能事,但是当老板的女朋友要他“扮演”新男友以报复老板时,葛优干脆地拒绝了:“现在我是向他讨债,我占理,这要我撬了他的女朋友,他以后还不兹见我兹抽我呀。”(注:“兹…兹…”句式是北京土话,意为“一…就…”)

  ——所谓小人物的智慧,不过是牢牢地遵循“熟人社会”的行事规则。所谓法律人的智慧,不过是在“熟人社会”中占尽便宜再“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先侵犯熟人社会的规则而饱受欺辱,被逼急了再侵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而受尽制裁,老杜的不智,由此可见一斑了。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五):隐忍的爆发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还是挺让我感动得,下面我想具体的分析一下。

  首先人物方面,杜红军是一个老实的看车人,甚至看上去有些愚笨和呆傻,体现为一开始的刘三的忍让。也许一般人看来,老杜是懦弱的,不敢争夺自己的爱人,看着小宋挨打,她无动于衷。但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是一个懂法的人,他有儿子,他不能因为冲动而犯法,否则儿子咋办。然而凡事是有限度的,在老杜五次被刘三坑害,他无法在忍,刘三已经逼得他家破人亡,于是他爆发了,也许那一刻,在观众的心里,老杜才是伟大的。

  其次,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最起码在我感觉是这样。我看一些言情的电影没哭,可看这部,我真的感动了,尤其在儿子去监狱看儿子痛苦时,儿子的忏悔,让我明白有些东西真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演员精湛的表演我很欣赏,真不愧是影视界的前辈了。

  最后,我想说,电影的画面镜头也是比较好的,长镜头的运用更增加了其真实感。其代表就是老杜儿子跟踪刘三想偷袭他时,而此时音乐的运用也增强了那种氛围,不错!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六):以暴制暴的悲剧

  一个下岗再就业的中年男人老杜,与妻子早早离婚,带着儿子生活。在他想与花店女主人二婚的时候,女主人的前夫从监狱出来,还反悔了当初的离婚协议,对老杜和妻子处处刁难。 04年的片子,至今看来仍然贴合中国的现实。在人们受到遭遇暴力和不公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信任政府和法院,而是选择默默承受来自这个“熟人社会”的种种压力,直到最后一根神经被绷断,然后迎头撞上与之对抗,哪怕自毁。以暴制暴的片子,在中国的乡土题材中被广泛运用,比如曹保平未删改版的《光荣的愤怒》和李扬未删改版的《盲井》《盲山》。这样的情节有些套路,看多了都能猜结局。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在细节和拍摄手法上做些文章。 细节从吃饭、看车、替儿子写检讨、买蛋糕等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坚韧和心酸。范伟的演技实在无可挑剔,他额头上的每滴汗水都是戏。一个颇有喜感的演员,却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一个本分、勤恳、憋屈又有几分懦弱的中年男人。这个男人平日里节省到只吃馒头和拍黄瓜,最好的菜也就是一盘西红柿炒蛋。但为了心爱的人,他却愿意花大钱置办家具,哪怕会暗地里心疼一只超过90块的不粘锅。最后家具被抢了,儿子和女人被打了,就连生日给儿子买的蛋糕,也在回家路上被野蛮的骑车人蹿飞在地,摔得稀烂。命运的飞来横祸,让他像那个摔得稀烂的蛋糕一样,已无处收拾残局。他终于忍无可忍,用一块板砖复了仇。即使是这样,他还记得只敲3下而不是5下,因为“我不想把自己弄成死罪,因为我还想着有朝一日能出来,看我儿子长大成人”。 拍摄上,喜欢将人物置身于车水马龙和巨大的环境噪音中,侧面反映人物内心的焦灼和惶恐。在拍摄矛盾和冲突时,以摇晃不安的镜头和主观视角为主,代入感很强。对“暴力”这个主题的拍摄也毫不避讳,单刀直入,很生猛很有震撼力。 缺点在于情节比较单一,让这种“丧”气弥漫全片。同样是年度丧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会围绕前妻、邻居、亲戚、亲戚的朋友甚至陌生人来做文章,人物被置身在各种变换的人物关系中。而本片仅仅把人物放到组织关系中进行探讨,警察、老师是这张组织关系网中少有的客串。音乐也是硬煽,配上悲情的画面,简直是催泪瓦斯,让我在看的时候哭得像条狗,太二了= = 值得一说的是,片中对儿子骑车的场面进行了六次刻画。每次都有特写加背景音乐。片尾也是由儿子在长安街疾驰的画面作为结束,车筐里放着新鲜的花卉,呼应了影片开头,象征着生活的新希望。然而我禁不住暗黑地揣摩,这似乎更像是一种对我朝的讽刺…… 在一次送花中,花店主人嘱咐男孩,“如果是女的开门就把花给她,如果是男的开门就说送错了”。结果女的先开了门,花给她之后,男的从门后探出了头。男孩傻眼了。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常常制造意外,让我们傻眼。马薇薇说,生活不是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而是在错与错之间做选择。放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似乎更是如此啊~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七):比活着更为艰难

  有很多东西让我想起2001年的那个冬天,我在郑州火车站转车,因为买到的票的开车时间是晚上八点,一整天的时间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我就在隐隐透着点天空光亮的街头游转。

  我打算找个网吧,以打发那冗长无聊的十几个小时。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条街上,我看到很多人躺在路边上,排成一列,大概有二三十个人。我顿时呆住了,那时正是十二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他们躺在街头,蜷缩着身子,身上盖着一点东西,很单薄……

  我一直在想:谁会关注他们的存在?谁又曾关注过他们的存在?

  昨天晚上一个人蜷缩在被子里看《看车人的七月》,范伟饰演的看车人老杜是个被抹杀掉尊严的人:妻子跟他离异,他又爱上了一个开花店的人,但她的丈夫刘三提前出狱并反悔了当初的离婚协议,并且时常对老杜和那个女人拳脚相加,而老杜只能一边骂着流氓,一边怯弱地躲开。16岁的儿子经常惹事,他不得不一边听着教导主任的呵斥,一边低声下气给他按摩落枕的脖子;为了保住那份看车的工作,他跟一个中年妇女叫奶奶,可最终还是因为刘三的捣乱而失去那份工作……这一切都被儿子看在眼里,他自己去找刘三算帐,试图为他父亲挽回一点尊严。尚未经历世事的他血气方刚,尊严是生命的支柱,可他毕竟太嫩了,反而被那刘三打了一顿;不过,从中,他也开始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开始懂得维护尊严比活下去更为艰难。

  儿子尊严的被抹杀终于激怒了老杜,因为他把一切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自己的忍声吞气不过为了日后儿子能尊严地活着。在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被枪毙的父亲留给家人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罪,你们要尊严地活着!尊严对于低层人,有一种隐而不发的生命情结。

  老杜拍了流氓三砖头,本来他打算拍他五砖头,因为他前后欺负了他和儿子五回;并且,他在拍之前先给急救中心打过电话,他说了,他不想自己被判死罪,因为他还想看到自己的儿子能尊严地活着,在儿子的尊严中,他自己的尊严也得到了满足和高扬,没想到流氓在被拍三下时就倒下了。看上去他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低声下气,其实他把什么都记在心里,一清二楚。

  小人物的反抗往往以自我毁灭为代价,所以,他们宁肯低声下气,宁肯忍受着别人的侮辱,也要活下去,直到被逼上绝境。古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不反抗的有老二(《卡拉是条狗》),老二也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也为了尊严受到重创从而理解了父亲的无奈和艰辛。可老二没有把自己的尊严寄托到儿子身上,而是把它放在一条叫卡拉的狗身上。尽管他最后找回了那条狗,但我们还是在那微渺的希望中看到了无望,他拥有的那点异化的尊严,终究会被人群中的冷漠冲得七零八落。当人的尊严不得不从动物身上获取时,其实,已经失去了对尊严的奢望。

  无论是怎样的寄托和转移,尊严始终不在自己身上,这是活在低层的人最大的悲剧。

  前些天在报纸上看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作品《河南爱滋病村》,又让我想起郑州街头那群被忽视的人,他们的命运,谁的更悲惨一些,实在无法比较。爱滋病人骨瘦如柴地绝望而去尽管悲惨,却毕竟在大众的视野中闪烁过,并且那些没有死去的人还能免费领到药物,省里的官员还在他们的村子里蹲点;但那些躺在街头的人,还会一直躺下去,直到默默无闻地死去。

  尊严之于低层人,永远是天边的星星。

  可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劳改的老杜远远地看着穿着红色体恤的儿子,他笑了!

  在朱传明的《群众演员》中,那个流落街头找不到留宿之地的女孩说,在学校里太安逸了,起码有东西吃,有地方住,而在社会上,一天没有工作,就会感到死亡的威胁。这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她还在试图维持摇摇欲坠的尊严——在戏剧学院,尽管她已经三天没睡觉了,还是没有向朋友开口乞求。可是,她的尊严还能维持多久呢?

  我也是从底层走来,年过半百疾病缠身的父母一直为我们兄弟三人每年的学费辛苦地奔走劳作,嘲讽、咒骂、冷漠的眼神,对他们,对我,依然刻骨铭心;我依然在低层,尽管身在象牙塔,但我没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依然要忍受别人的冷漠的眼神;依然一个人独来独往;依然要左手握住右手,换来一点点温暖和安慰;依然要努力码字,换来一点微薄的稿费;依然经常感到生存的逼迫……

  看到他们的故事,我突然感到自己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尊严,不管它是多么地脆弱微薄。

  备注:十几年前的文字,无意中看到,现在大概写不出了,已经没有当时的心境。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八):看车人七月的无奈

  这个燥热的八月的晚上想看个关于炎热的电影,搜索引擎里显示范伟的《看车人的七月》。

  和赵本山在一起,范伟被当做了一个让我们捧腹大笑的玩偶:范厨师顺着赵大忽悠的思路走,观众乐了,他也乐了;药匣子有些假正经,满嘴的冠冕堂皇,但你忍不住笑;范德彪光买个菜就让你不得不叫声“彪哥”;大龄青年王木生伸着大舌头给你作诗听。范伟的这些角色绝对的称得上经典,但这些都是老赵的意思,走不出赵大忽悠的套路。范伟用这些喜人的角色让我们笑了,也让赵大叔笑了,但他自己是不是笑了?笑了,是否欣慰?

  夸张的艺术手法用多了,总会希望回归本色。我们或许不知道范伟喜剧之外的另一面,但他自己最了解自己。撇下单打独斗后令人折服的《老大的幸福》和依旧笑味十足的《雷哥老范》,从九十分钟里看范伟演绎他人的一生——《看车人的七月》。

  看车人的七月过的太过窝囊。或许这只是看车人几十个七月里不经意间惯常的一个,只是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七月末会有这么剧烈的冲突。

  不该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就会衍生出这样的现实。总会有无数的我们挣扎在它的底层。社会无力,我们更无力。只是,我们都不知道,无数个夜以继日里的某一个,冲突起来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在谁的身上。怨不得这个社会,只怨自己没有躲过。

  拍结婚照时绝没想过会结不成婚,买家具时绝想不到会用不上,坐在汽车旁绝没想到会听到铁锤锤击汽车玻璃的声音,刚买的蛋糕怎么会砰然落地,儿子吵架竟因为吃屈的父亲。这么多,这么多,从没想到过吧,但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不是生活在和你开玩笑——生活是严肃的——是生活要告诉你曲折的意义。

  不该抱怨经历太多的曲折。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是,一时的冲动,生命就转了向,然后安安静静的划出另一条轨迹。就像看车人,下半生不会再有波澜。《监狱风云》只是香港人的戏言,看车人的性格会让自己安静的唯命是从,何况,他早已经委屈的咽下冲动的惩罚。五板砖回应了刘三的五次挑衅,也让刘三的下半生永远的“目瞪口呆”。或许我们会说这是刘三应得的,但是看车人的余生本不该长蹲牢狱。

  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这是社会的无奈。

  看车人和小宋都不会想到在追求幸福的旅途中葬送了幸福,这是社会底层百姓的无奈。

  儿子从教科书和老师那一次次的听到邪恶战胜不了正义,但自己却被恶毒的刘三按倒在胡同的墙角。这是说教和现实巨大差异无法契合的无奈。

  范二忽悠放下拿手好活转而挠人心窝,举手投足间就让我沉浸在了看车人的七月里。因为这样的本色转型演出,我在这九十分钟里混淆了电影和现实,最后只能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九):小人物的故事

  亲情,感人至深。

  小人物,社会底层的故事,其实如你我,普通人,普通人的感情。

  犯罪,从来不是先天的,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再懦弱,再胆小怕事,一旦有了让其铤而走险的原因,犯罪就成为可能。

  小宇,从影片开始到最终结尾,我从未觉得他是个坏孩子,他成绩不好,但是他尊敬老师,赵老师儿子出事的时候,他怕老师过度伤心,骑着自行车一路跟着她,老师去西北处理儿子的事情时,他又拿出自己最心爱的集邮册,凑钱为大西北捐款300元,遇到流氓抢钱,他奋力抵抗,又花大力气从流氓手中抢回。看着父亲难过不吃饭,给父亲送饭,看着父亲屈辱的样子,他眼里盛满泪水,看着父亲被人欺负,操起一块砖头就去报仇,最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父亲。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冲动,叛逆,但是他爱老师,疼父亲,知恩图报,相信他会做到他承诺的那样,做一个好孩子,考上大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他骑着自行车飞速地在北京城的大街上奔跑,何尝不是北京城的一道风景?

  父亲,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的普通人,虽然有时候会对小宇恨铁不成钢,可是他对小宇的爱确是深不见底。吃面的时候,把肉全拨给儿子;被老师叫去学校的时候,低头哈腰,满脸堆笑,就是盼望儿子能有出息;被警察叫去派出所领儿子的时候,要帮儿子写检查;当看到儿子满脸淤青地回来了,本来很生气,以为小宇又跑去打架,后来知道是帮自己出气,气就消了,还跑去给孩子买生日蛋糕,当蛋糕被撞落在地的时候,他对刘三的恨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儿子被欺负可能是导火索,也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之他爆发了,为了自己也好,为了儿子也好,为了小宋也好,他决定铤而走险,可是毕竟他是善良的,作案之前先拨打120,事后给儿子过完生日的时候,又跑去自首。他在监狱里打算好好生活,等到有朝一日出去可以看到小宇娶妻生子。当他在农场挖土的时候,依稀间好像看到小宇穿着火红的短袖,骑着自行车向自己一路奔来,目光在那一刻定格,久久不忍离开。可见在他心目中,儿子才是最重要的吧。扣押前妻给小宇的信,也是怕儿子会离开他吧。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去做,娶小宋也是为了给儿子一个健全的家庭吧!虽然老杜看上去是一个窝窝囊囊,没出息的男人,却在我们的心中,形象突然高大起来,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一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影片,却让我数度落泪,因为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他们为了自己,可以受尽委屈,可以拼死拼活,只要我们能有出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可是我们今生无论做的多好,都是无以为报,父母的爱大过天。“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一定要避免“属于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情况的发生,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好好地爱自己的父母,好好的孝顺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不要再为自己操碎了心,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再围着我们的人生打转。

  《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十):《看车人的七月》——只是现实,无关喜剧

  《看车人的七月》这部片子,听说已经很久了,在电视上也看过一些片段,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没有看。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一个人的电影》,很多导演说起了新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于是就想到了这部片子,找来看了一下。

  一直认为中国有两个被喜剧埋没的好演员,一个是郭涛,一个是范伟,当郭涛被定位成“尿不出来的老包”,范伟被定义为“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和“你觉得这样有意识吗?”。郭涛的演技也只能在《恋爱的犀牛》等作品中寻找,范伟则是这部《看车人的七月》。

  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平常的故事,老实人杜红军想和小宋结婚,小宋的前夫出狱,儿子的叛逆行为,小宋前夫的扰乱和打压,世事的艰难让这个老实到窝囊的男人拿起了板砖,走进了监狱......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安战军曾是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导演,在对小人物题材的驾驭上显得很是老道,影片在一开头就做好了基本的铺垫,随后剧情没有任何悬念的开始推叠,直到结尾,流畅收场。

  现实主义电影的关注点一般是小人物的悲欢,在人物设置上,影片没有像某些现实主义电影一样设置边缘人群为中心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看车人,虽为底层,但不是边缘,他的悲欢和普通大众的悲欢有着相通性,像婚姻,孩子,爱情,生存等等。

  在影片的真实性上,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实地拍摄提高了影片的真实性,对于一些我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况也没有避讳,看起来觉得真实可信。

  人物的塑造是影片最大的亮点,范伟功不可没。范伟的表演一向是真实和自然,在本片中他的表演延续了一贯的自然,尤其是剧中人物的某些小的肢体语言很是到位,例如在和刘三争执的时候,面对刘三的拳头,他所做出的反应,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也把人物在当时的情感表达的极度到位。

  另外一个出彩的人物就是刘三了,这是影片的大反派。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恶棍,市井流氓。这个人物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一些市井语言恰好的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使得这个人物真实可信。

  当然,影片也是有某些不足的,例如某些剧情设置的比较牵强,感情上边有些做作,不过整体来说是部不错的现实主义作品。

  不过对于影片在国内的反应,我觉得相当的失望,我想起了腰乐队说过,他们的音乐是做给民工这样的底层人民的。但是很不幸,底层人民不喜欢。我想这部片子也不是仅仅想要做一个“人文关怀”给那些小资中产们吃饱了撑得感受一下人生的苍凉与伟大吧,电影有时是面镜子,有时仅仅是观照一下自己。

  对于时光网给出的影片分类:喜剧,我觉得相当的黑色幽默,因为这是沉重的让你笑不出来的东西。只是现实,无关喜剧。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