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驾驶课》是一部由Jeremy Brock执导,劳拉·琳妮 / 鲁伯特·格林特 / 朱丽·沃特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一):《驾驶课程》:所谓“代沟”问题在爷爷辈那里的完美解决
有些事情总是出人意料的,就跟当初看这部影片的动机一样。我不是《哈利波特》迷,因此对鲁伯特?格林特的了解也不多,我只是瞅上了它的名字——《驾驶课程》。跟众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一样,这部影片也不会正儿八经地讲述一个中学生暑假学车的琐碎经历。计划跟不上变化,一个小插曲,足以改变一切。不过这片子自出心裁,就算是剑走偏锋,也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它实际上要说的是,孩子跟父母的所谓“代沟”问题,在爷爷辈那里往往能得到完美解决。
高中学生本的暑假有些无趣,除了早上骑单车帮社区里的老人们送一些小杂货外,就是跟母亲去教堂听牧师讲圣经,牧师不是别人,正是本的父亲,因而原本就枯燥乏味的礼拜自然变得更加无趣。幸好母亲对本溺爱有加,总是为他计划着暑假里该做些什么事情,上驾驶课就是其中一件。当然,她还准备给儿子找另外一份帮助死了妻子的某单身名流人士料理杂务的工作,她走进本的房间跟他说这事的时候本正在一个小本子上写情诗,本还没来得及藏好小本子,保持着僵硬的姿势听着母亲的安排,唯唯诺诺,什么也不敢说。一开始的这几分钟,已经大致把本的状况交代清楚了。代沟,对,就是代沟,本与父亲母亲之间有着很深的代沟。当然,影片最开始本给老人们送杂货的两三个小细节也为故事的发展作了情节暗示——老人们愿意与这个看上去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说话,愿意关心这个孩子生活里的一切细节。
显然,除了驾驶课,本对母亲安排的另一份差事并不感兴趣,他自己选择了去帮助一位昔日声名显赫而现在已是明日黄花的银幕红人艾米太太。不过艾米太太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好对付,在老太太的花园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让本有些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接下来的讨价还价也完全是老太太一个人说了算,本算是吃了哑巴亏,可既然是自己选的,也就只好应承下来,总比一切都在母亲的安排下毫无自由要好得多。接下来在公交车站、公交车上、户外用品商店里一直喋喋不休的艾米可是让本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多赖他不温不火的性格才能硬着头皮跟着老太太做完这一切,然后回家忍受母亲的唠叨和眼泪。在他与母亲之间,可能已经无法产生真正有效的交流了——即使母亲的眼泪也无济于事,他仍然要再次逃掉驾驶课,帮助艾米太太完成野营的心愿。
本与艾米太太真正有效的交流实际上正是从野营开始的,作为前奏和野营由头的那段老太太醉酒、装可怜、戏瘾大发……,仍然不过是为了讲述本如何被老太太折磨而已。当本在返回的途中与艾米发生争执,不能接受艾米一时玩兴大发的疯狂想法时,两个人的关系才因为一场争吵和之后的达成理解而由对立开始转换为同一立场。或许艾米冲下汽车,因为生气而呼吸不畅并借此说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只是她狡猾的借口,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本心底的纯真善良完全被重新激发出来,与一贯的自闭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不轻易接受别人说教的他开始尝试换位思考,并且第一次有些生硬地劝慰别人,这时我们看到,原来一直被掩藏的青春的另一种色彩是那样明快亮丽,关于成长的忧虑、青春的叛逆,都在此时被一种来自心底的真诚驱散。就像一路轻歌穿行在满目丽日的爱丁堡郊野的汽车一样,无论曾认为怎样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可以立即变成现实。
接下来艾米在酒店发飙的那一段,则展现了老人们真实的心理世界,他们总是对年轻时美好的时光充满回忆,总是害怕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他们的要求实际上并不多,他们甚至只是想找一个人来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或者在曾经熟悉的环境里再尽兴地享受一回年轻的感觉。这种社会视角的表达堪称该影片的点睛之笔,而之后在教堂里艾米和本搭成默契的那一段高潮以及本母亲的意外车祸则使得本这个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起来。本对家长的理解和性格的转变则是为了照顾“驾驶课程”这个并非主题的主题——家长的适当放开,孩子们自己会将车开得更稳。
这部影片虽然要表现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的另外一种解决途径,但细节之处力求幽默诙谐的编剧思路使得该片不带半点说教色彩,再加上摄影风格的准确把握和火候到位的剪辑与配乐,使得题材平平的一部作品也有闪光之处。相比而言,同样题材的样板影片《闻香识女人》结尾高潮部分盲人中校的那段演说虽然不乏批评美国中学教育的力量,但说教意味仍然显得过于浓重,倒是成了经典影片的一道硬伤,不过冲突元素和演技方面的成功足以掩盖这一瑕疵了,因此片而问鼎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阿尔?帕西诺确实奉献了最为精彩的一次表演。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二):你心中的爱丁堡
Driving Lessons首先是一部纪念ROD HALL的影片,影片里的主人公根据Rod Hall的原形而改编,所以在看了影片觉得导演有些走老路子-保守的母亲+内向的儿子,偏执的小孩+性格古怪的老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且先不说这些是不是老路子。
爱丁堡是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它代表着每个人的理想。主人公Ben在认识孤寡退休女演员Evie之前性格压抑孤僻,直到被Evie骗到爱丁堡,Ben的人生才开始真正的改变。一,Ben与Evie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诗歌与戏剧而走得更近,二,Ben在爱丁堡的艳遇也让其成长,三,Ben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爱丁堡大学。于是有了我们后来的在影视文化界备受尊敬的Rod Hall先生。
片名叫Driving Lessons也非常的传神,一,故事开始于Ben考取驾照失败,Ben的母亲于是要求Ben在整个暑假都跟自己学习开车。二,Driving lessons的第二层含义,学习的过程。在与Evie相处的过程中不仅驾驶技术有所提高,人生也一直在前进。
向着你心中的爱丁堡前进吧。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三):因为他们不了解语言的力量:《驾驶课程》
所以说电影可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
《驾驶课程》的剧情并不新鲜,讲的是一个孤僻的孩子,怎样挣脱束缚、找回生活的乐趣的故事。
~~~~~~~~~~~~~~~~~~~~~~~~~~~~~~~~~~~~~~~~~~~~~~~~~~~~~~
(故事发生在一个令人沮丧的学校假期──对这个既腼腆又受压抑的Ben而论。17年来Ben 与敏感专横的母亲以及安静、举止温和的牧师父亲生活在一个荒缪保守的传统家庭之中。当其它的孩子出外游玩时,Ben 花费了这珍贵的几个礼拜上圣经课、和母亲一起上所有的驾驶课,以及在本地老人的家中帮忙。
然而,当Ben 受雇于一个古怪的退休女演员Evie时,他的世界被搞得乱七八糟。……)
~~~~~~~~~~~~~~~~~~~~~~~~~~~~~~~~~~~~~~~~~~~~~~~~~~~~~~
我对自闭的人有特别的认同感。喜欢Ben,这个永远眼光下垂、悄悄地写诗、不会说话、常常张口结舌的男孩,从不打破规矩,永远乖乖的,如果是个女孩,那是我;如果男孩,他是Ben。我觉得我也有交流障碍,害怕陌生人,无法自由地表达感情。
en的生活不但孤独,而且压抑,因为他虔诚的母亲,操控着这个家庭的一切。几点去教堂?几点练习驾驶?不可以出任何差错,更不允许违反。母亲是善良的,然而过于敏感以至于专横,害怕失去家人的爱,害怕亲人离开上帝。她优雅体面的外表下藏着紧张胆怯的心灵,一场几乎致命的车祸才让她鼓起勇气离婚,寻找新的幸福,还必须宣布这是“上帝的命令”。她把自己锁在牢笼里。——敏感而专横,有时我也是。
常态的生活必须有非常态的因素才能打破。过气明星Evie就是故事的非常态因素,她自私、撒谎、心血来潮、捉摸不定,但是她热爱生活,每一秒钟都在寻找生活的乐趣。其实Evie是片子里最平庸的角色了,因为西方电影中有过太多类似的角色了!表面上古怪的人,最后教给你生活的哲理:文艺片八股。——然而只有Evie的加入才能使这个故事讲的通。当Ben向她朗诵自己的诗作的时候,她对Ben表示支持,并说:因为他们不了解语言的力量。——就凭这句话,也该让这个角色及格。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四):Driving Lessons——必须发表一下的小纠结
虽然对演Ron的Rupert印象很不坏,说实在的要为他这电影我本来是没打算看的。然某日搜Julie Walters的电影发现她除了演可爱的Mrs. Wesley以外还演了Mama Mia里面我非常喜欢的Rosie,顺带那串剧照里面还有个她和Rupert同学在非HP里面的一个镜头,一时好奇找来看。
故事本身着实没太多新意,这类青春励志片的好坏基本在演员。而Julie就是让整部戏鲜活灵动的魔力所在。有她扮演的那个寂寞的,有点神经质的过气老演员,从开始一个人大吼大叫修剪花园,出去露营时把车钥匙这么一吞的洋洋得意,从骗Ben说自己快死了的夸张表演(我相信除了电影里那个傻小孩大家应该都猜到老太太是在忽悠ing),到在爱丁堡读诗时哆嗦紧张到念不出完整的句子的无助模样,影片开头带着Ben上公车时对Ben的性向发表的那堆囧得死人的评论,在花园里神经兮兮披着纱巾装《仲夏夜之梦》里的仙后,以及结尾被Ben吵醒跑去开门前还冲到镜子前抹两下口红那个可爱要命的小细节…………真的无法说你不爱她。虽然今天中秋外面还在拼命下雨,但仍旧对我来说是个好日子,因为我又找到了一位演技精湛的好演员。
诚心说Rupert的演技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虽然是个表现他刚度过不久的青春期的一个角色,但能和两度奥斯卡提名的Julie同在镜头前而能不显得平淡也需要对角色相当的驾驭能力。只是他影片中的造型比较一般~虽然我很确定和Ron类似的造型有marketing成分在其中,但是就这孩子本身的表现来说其实没什么必要的,完全能当起另一个惨绿少年的造型设计。
最后说下影片本身。刚才也讲了这个影片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类型化的,不过一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时追寻自我和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那些被压抑的心里,那么多萌生的梦想和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和探寻,让很多人都又重新回忆起那段青涩时光。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与其是拍给青春期的孩子看的,更不如说是面向一些年龄更点儿的观众群。故事情节线上,觉得开头写Ben压抑生活的情节有点儿拖沓,让有些耐心不那么好的观众恐怕还没看到精华所在就想换片了。其他处理得还是很不错的。
不错的片,收之,以后碰到的话也许会买碟。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五):青春,真好
《Driving lessons》,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
老女人伊华顿女爵结婚离婚三次,一个已经被舞台忘记的戏剧演员,曾经为了生计演过一部肥皂剧《航海巨子》。她顽固、穷困潦倒、孤独,却又骄纵任性。
小男孩班十七岁,被老女人戏称为对什么都不好奇的同性恋。腼腆、内向、孤独、不善言辞,某种程度上遗传了牧师父亲的沉默,一方面全拜多疑敏感、自私独大的母亲所赐。
而让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年龄上也存在巨大差异的人走在一起的,正是文字的力量。
华顿不会开车,班正在学驾驶还没有驾证。却意外发生了一次被强求的自驾旅行。忐忑不安过后,在帐篷、星光、篝火、诗歌朗诵、舞台剧对白中,冒险变得熠熠生辉。
他们平躺在地上,华顿聆听班的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夜幕下的草坪因为诗歌的魔力演变成最打动人心的舞台。
诗歌抚慰老年无所依的孤寂,诗歌也抚慰无所适从的青春。
华顿在流动激昂的对白里找到了昔日的美好,生活仍然在继续,爱丁堡文艺会就像是一场梦境,足以怀念。公园和后花园里,她拉着班的手,念着曾经熟悉的台词,一次又一次投入表演,在充满情感的诗一般的言语里,她感知过去,远离死亡。
班阅读莎士比亚、泰戈尔和现代诗。在压抑不安的家庭里,找不到合适出口,摸不着方向与地位;在学校,他是被人嘲笑的傻男孩,写给暗恋者的情诗,炽热、自由、向往,却被对方视为古怪和愚蠢。但爱丁堡旅行让他渐渐忘记了受束缚和漠视的圈子,邂逅同龄的女孩,第一次喝酒、第一次亲吻、第一次性经历,这才像青春的样子嘛,这才是男人必然的经历。
当我们坐在屏幕前,也会被文字牵连,回到我们的十七岁。
自习课上,把徐志摩、雪莱、普希金的诗歌抄在小本子上,反复默念。还教唆HY跟我一起逃课,只为抄写朗诵自以为优秀的散文诗。哦,原谅我,高中时候还狂热推崇过席慕容。
但能有这一段日子还真好。
既然时光不能够倒退,我们只有深深的怀念。
而需要遗忘的,还是这些之外的那8个小时吧。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六):从“妈妈的儿子”变成“我”
Coming of age的影片很多,这也不是最好的一出,但这无疑是很可爱的一出。Julie Walters的Evie是可爱的,Rupert Grint懵懂的Ben是可爱的,镜头下的爱丁堡艺术节是毫无疑问可爱的。不可爱的,是Laura Linney(出色地)出演的妈妈。
妈妈是一个很有控制欲的女人,在她的世界里,老公是“我的丈夫”,Ben是“我的儿子”,Mr Finchman是“我看护的人”,教会的演出是“我的戏剧”,那位情人也是“我的John”了。影片一开头,Ben给社区的老人们送饭盒,老人们总是提起那位母亲是多么的好人。Ben想要一个真正的驾驶教练,被她一口回绝;Ben说如果有个手机就好了,可以随时联络她,她却硬邦邦地说“手机会致癌”。她从来没有探讨过Mr Finchman的奇怪行为是和用意,却一直主观地认为她的关心正对他起着正面的作用。
丈夫作为上帝派到人间的辖区管理者,当然要好好表现“爱护”这一主题,他对妻子的爱表现为无条件的顺从,以至于儿子Ben不能理解、也看不起不能和自己同一战线的爹。
儿子是孝顺的儿子,也因为在一个只有顺从的环境里成长,他从来没有违抗过母亲的意愿,即使他清楚妈妈每次以教他学车之名带他出去的真正原因。于是,当他顺应妈妈的要求去打一份工帮补家计,而遇上Dame Evie时,他的世界被颠覆了。
Evie是怎样一个老女人!她结过三次婚却孤身一人住在大屋子里,她粗话连篇,理所当然地要每个见到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名演员,是个女王册封的Dame。她一开始也只是把Ben看作一个帮她做做家务的男生,直到她发现Ben也有一颗诗人的心。
通过在花园里和Evie排戏,Ben领悟到他之前写的情诗是多么蹩脚,和文学真正的美丽。Evie也体会到他们俩之间超越年龄的知心和相惜,所以她连拐带骗地把Ben带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违抗妈妈意愿的旅程。
这是一趟改变他一生的旅程。他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泡吧,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第一次被托以重任,又第一次无心地违约。他被欺骗,却学会了宽容;他原谅,又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小心翼翼地违法开车,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宽广和人生尽头的无奈和脆弱。
爱丁堡归来,Ben已经不是离开时的他了。他走出了自己一直呆呆观天的井,看过了万千世界的一个缩影。他发现以前被他奉似教条的妈妈一直在压抑着他,约束着他,而当他呼吸过自在的空气后,还会再回到一个泡泡里吗?
出演儿童剧中的桉树是他对妈妈最后的一次服从,而他从舞台上义无反顾地去找Evie,跟着她离开,当众揭发妈妈的偷情行径,则是他挣脱这个控制狂的行动。这时候的Ben,已经不再是“我妈妈的儿子”,而是“我”,一个有自由意志、敢于表达自我、态度鲜明的Ben。而这个新的Ben改变了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而Ben则选择去爱丁堡读大学,修读英语。
看这出电影时一直在不由自主地拿”Hallam Foe”作比较。后者的立意、剪辑和演技当然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但同样关于男孩长大成人的经历,Hallam Foe难免太过压抑,男主角太孤独,也有太多的仇恨要放下,他是自己一个人经历脱胎换骨之痛才熬出一个“原谅”来的。而Ben,他幸运地遇到了Evie这个亦师亦友的人物,除了友情,他也还有父亲的支持。再进一步想想,或许这两部电影就是成长的两条分岔道,在“有人相助”这条道上是Ben的版本,而在“无人相助”那条路上是Hallam在砍荆棘。年轻人的力量毕竟是强大的,这两条分岔路也将殊途同归。
很不相关地说,还是推荐看Hallam Foe,拍得实在好。
另:这两部片子里的爱丁堡都很有味道,经常勾起我的思念。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七):关于银幕初吻
电影不错,是那种“英国”电影,不过画面很明亮,景色很美,我喜欢!
要说的是,《哈利波特》这系列的电影实在有点背,注定得不到小演员们的银幕初吻啦!虽然观众先看到的是丹尼尔在《哈》中和秋的那个吻,但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和一个21岁的女孩在《十二月男孩》里亲密接触了!丹尼尔已经这样了,但没想到,连鲁波特这里也会失守,继上一部里制片方打出哈利初吻的噱头后,哈6又以罗恩的初吻说事,可在去年影迷们就已经见识了罗恩接吻时笨笨的样子了!现在观众就只能等待赫敏到时候的反应了!华纳,人算不如天算吧?
即使你对鲁波特的“私生活”没兴趣,我还是推荐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挺有味道,虽然这味道并不浓烈。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八):平淡之中的震撼
青春期的迷惘、母亲的婚外恋、压抑的家庭生活,这就是本的全部。
但是他开始试着挣脱,在遇到那个看起来有些疯癫的老太太之后。
无可否认他一开始并不打算这么做,他已经习惯了在那个响彻着班卓琴声压抑的世界里听着他妈妈伪善的言论,看着她开着爸爸的车借着驾驶课的名义去与情夫幽会,而爸爸则默默地窝在书房里向往着遥远山林里的云雀。
而他人生的驾驶课开始展开。
他在老太太有些强迫性质的推动下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挣拖母亲的束缚,开始向伪善的世界说不。
当他向母亲吼出那句:“我不再是你的小本本!”的时候。他完成了了课程,他学会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学会了昂首挺胸大步向前。他的蜕变是完美的。
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本片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它能使处在青春期的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使已经远离青春期的人们回忆起自己青涩的过去。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片,每个处在青春期的人必看。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以为一切都要结束了的时候,它却在你面前呈现出如此的景色。
——驾驶课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九):诗歌的力量
小时候就听说,生命中应当拥有诗歌。
你我的身体里,有多少诗性的因子,在不经意间遗落?
诗人是幸福的,他们懂得文字的力量。
我们也是幸福的,诗歌抚慰了我们的心灵。
附上我最难忘的诗:
未择之路——罗伯特·弗洛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有没有那么一首诗,在你的心底正轻声吟诵?
《人生驾驶课》观后感(十):选择真实的自己
十七岁的腼腆少年本出生在一个保守的基督教家庭,母亲严格而热心,帮助教堂里的孩子排演圣剧;父亲是一个温和儒雅的牧师,经常躲在自己的书房里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本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上帝——伊芙的时候是在她家的花园里,伊芙看到这个通过中介介绍来给她打工的少年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他并不属于她的这一族。他十七年全都严谨地按照一切条规做事、以满足母亲的心愿不悖离上帝的道路。而伊芙,这个过去的演员,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却依然任性、诗意、固执、冲动。
伊芙就这样以其巨大的冲击力进入了本的世界。把车钥匙假装吞下去来逼迫本留在野营地与她一起享受自然;又在回程的路上假装得了癌症只有一星期的余寿,被激发了“要使余生更美好”意识的本义无反顾地又带她踏上了前往爱丁堡的旅途。
这趟旅途注定是充满冲突的,前往的路上本因为伊芙处处“刁难”自己而困惑不已;而回程则是在冲突中发现自我的过程。本答应陪同伊芙参加诗歌朗诵,可一夜和一个女孩子寻欢作乐忘记了时间,紧张的伊芙在台上大大地出了丑。于是最令人尴尬和痛心的画面便发生在了从爱丁堡回去的途中。伊芙终于悲哀地冲本吼叫:“我唯一的一次需要你你就让我失望了,唯一一次,你和什么大人物在一起,出现一下就这么难吗?”那时候的伊芙脸孔便如同受了伤的孩子,令人不免动容。而本,也就自这一刻真正知道什么叫做责任和承诺。而最美好的画面也出现在这回程的路上,本和伊芙站在清晨的湖边,看着茫茫的水天交界处,伊夫摸索着握住本的手,看一只水鸟在阴沉的湖面上独自飞舞,飞得有些挣扎有些孤独,但终究是以自己的方向消失在了阴霾里。
可以说本和伊芙同样都需要彼此。从旅途回来后本终于从出演圣剧的舞台上逃走,告诉伊芙说她是他最好的朋友;而伊芙也冲进教堂带他冲出旧生活。她说:“你支持我,我就支持你。”这一老一少的友谊是那么简单对等,仿佛是早已泯灭的一种情谊。在本替自己选择了去上大学的道路以后,他给伊芙的诗中写道:你让我知道做自己真好。这时我们不禁想起影片的开头牧师说过的话:上帝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是选择真理的自由。如果你对自己真实,并以你期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你就是基督徒。只要在你心中,你是真实的就可以了。
选择真实自己旅途固然艰辛,但与此相比更悲哀的,恐怕是缩在伪装的壳里不肯探头吧?做自己或许是艰难的,但正如伊芙所说:不管生命有多艰难,这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天,结果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