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3-05 00:48:53

  《红楼梦》是一部由王扶林执导,欧阳奋强 / 陈晓旭 / 邓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观后感(一):在看之感

  小时候不懂很多事,以为喜欢黛玉就要讨厌宝钗,以为黛玉爱哭是因为爱吃醋。其实都不是的,黛玉孤独无依,身似浮萍,命不由己,如何能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那没有办法和人说的不安和焦虑才是根结所在。还有,这些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啊,是只有十几岁时候独有的,小时候我也跟着宝玉纳罕,为什么嫁了人就成了死鱼眼珠子?现在尝过了二十几岁的人生,才知道,总不过是柴米油盐无钱买,有冤有屈肚里咽罢了,再无人给自己顶着了,也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只能磨搓了性子,抹下去面子,和老天爷耍无赖了。所以少女时光之所以珍贵,也是因为生活的重担有人扛。好是好在古时候女人没有选择,只能熬着,但现在女人是可以自己挣的,好好活着,要记得自己的初心啊。

  《红楼梦》观后感(二):第三遍,国产剧集的顶峰之作,但是导演王扶林过于矫情

  1.1《红楼梦》本就是古今第一小说。看过了新版之后,就暗自可惜好剧本给生生糟蹋了。87版的红楼梦仍然是无法逾越的经典。别的不说,就说配乐吧,在我看了上千部的影视剧后,没有一个在音乐方面能超越87版《红楼梦》,给作曲王立平先生点100个赞。

  1.2哎,陈晓旭已逝,林黛玉永存。我看《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号称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选角和排练,光是这一点,就让现在的影视人鞭长莫及。陈晓旭惊为天人的扮相,该是成了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了?我找一个词来形容她,那就是“程蝶衣”,简直人戏不分了。头一集,史太君,王熙凤,王夫人,贾雨村等让看第三遍的我仍然感叹不已,什么叫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特别是王熙凤。

  3.1读了刘心武的书,说秦可卿是公主,是个S级关键人物,第三集露脸。交大和刘姥姥都演得很精髓。

  4.1第四集里的秦可卿和第三集的秦可卿不是一个演员啊?!

  5.1第五集里加入了红学专家们推断的遗簪剧情。看起来并不像是刘心武所说秦可卿的公主身世泄露而遭皇帝毒手死于天香楼。

  8.1元春省亲这场戏真真的拍得太好了!贾元春演得太传神了。看他们写书法真是一种享受。

  《红楼梦》观后感(三):王熙凤的悲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和电视剧,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又重温了87版的红楼梦,对里面的感触又多了一分,对王熙凤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掌权时期的王熙凤,的确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同恋爱期的女方,男方会为了讨好女方给她全世界,并且认为她是全世界最好的!王在贾府也是这样,贾母在世时,王很会讨贾母的欢心,再加上当时贾府的贵妃也很受皇帝喜爱,所以,家里不缺银子和权力,人在顶峰往往会被络绎不绝的游客给迷住双眼,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第一峰,各种娇惯,各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对下层人士的关怀,更没想到给自己找到几个真正的朋友,所以在贾府蒙难的时候才会无人可托,就连自己的亲哥哥王仁在最后都不可靠,反而卖了自己的女儿和丫头。所以人在得意的时候更要笼络一批衷心的朋友。

  失权的时候,可谓众叛亲离。大夫人、二夫人的不信任,一是由于她平时的能力太强,让别人的存在感很低,二是她平时

  《红楼梦》观后感(四):我问87版红楼(梨花体)

  近日到红楼各贴吧一游,见众人以旧版为幌压制新版,心中不忿,与之对辩。忽发现一条回复,只需回车几下,赵氏梨花之体浑然天成,记之。

  都说“87红楼”好,

  我问:

  太虚幻境哪去了?

  警幻仙子哪去了?

  一僧一道哪去了?

  通灵宝玉的来历哪去了?

  绛珠仙草的交代哪去了?

  没

  有

  这

  些,

  木石前盟从哪里来?

  似曾相识从何说起?

  美丽的林黛玉,

  成天哭给谁看?

  这首诗有些恶搞,但也是实情,我写它不为针对87版红楼,而是针对那些口中维护名著实际却把名著当成傀儡的人。

  《红楼梦》观后感(五):87版红楼真真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我最爱的红楼,原著是中国小说史上的明珠,红学单独成为一门学问,其他作者也只有望尘莫及了吧。

  电视剧版是红楼梦经典重现,当年那样一群孩子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培训,把封建、伦理等等清中期的贵族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共读西厢的风花雪月、有宝黛玉之间儿女情长,对待尤三姐、尤二姐的残酷冷漠,对石呆子祖产的贪婪,贾雨村的趋炎附势...等等各个场景都可圈可点。

  现在的演艺圈再不会有那么踏实做电视剧的一群人了,名利场只剩下利,中国人难道不是追求名的吗?

  演员用心,导演有水平,就连配乐都那么出彩,非常好的电视剧。每过几年我都会翻出来回忆回忆,如今林妹妹陈晓旭早已故去多年,但每一次黛玉出现,都是你的回忆。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但作品却可以永恒,谢谢这部电视剧的所有台前幕后,让经典可以重现在屏幕上!

  《红楼梦》观后感(六):随记

  这部剧本来是没看过,当年一打开就是林妹妹在哭哄不住,一打开就是林妹妹在哭哄不住,幼小的我都留下心理阴影了……(事实上后来看了书,宝黛是写到我心里去了的。)

  最近中午电视上在放,于是片断状看了一点(我承认它甚至无法吸引我完整看下去),说实话,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拍得甚至不止是不成熟(80年代的片子,本身也不以成熟来要求),可以说是“极为生疏”的。(而此前的西游记和此后的三国演义,应该也就是(好但是)不成熟而已……)

  整个片子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再现”意识,似乎定位就是要把小说用人物和背景再现到屏幕上来,一切的目的都是(机械地)再现,没有一种创作感,也没有作为影视“作品”本身的自洽感。看着很难受,不像是看电视剧,像是看展览……

  演员的年龄气质(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但是考虑时代和可行性,这点不做苛刻要求)不说了,但是问题是台词没有口语化。没有去查书,但是台词似乎是直接从书上照搬下来的,没有改写成剧本台词。原书再用古代白话文写,那也是书面语(根据领导讲话录音整理过发言稿的话马上就可以看出其中区别,我当年实习的时候刚好做过一次),离真正的口语还有相当距离。直接让演员说书上的台词,怎么听怎么别扭。可能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条件选出来的那帮演员,也许从“文化程度”上就是无法完全驾驭自己所使用的这种古代大家族的语言的。所以整个台词显得很生硬,和情景之间很隔阂,甚至经常需要看着字幕理解一下才能理解出这个人究竟在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不我承认有时候我根本就理解不出来,虽然看书的时候是流畅无碍的)。

  以及,比如那天看了点元妃省亲,元妃在改动预题的两个匾额时,话语中间都没有停顿,直接把原书的台词以缓慢的匀速念出来就算完了,我说娘娘您再有才您不用过脑就能改成“省亲别墅”啊……这一点甚至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甚至已经是接近“创作态度”问题的硬伤了。

  以及,由于演员基础、演员选择,甚至意识形态问题,很多在原书中的大观园“玲珑剔透”的背景之下发生的纠结、纠纷,读来感慨良深,但是被电视剧这些大龄演员在80年代对于“封建家庭”的理解下演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可厌可鄙……

  说起来,比这早得多的徐王版越剧红楼梦,虽然我承认,由于意识形态影响,“抗争精神”确实强了点(但是我觉得这种加强并没有脱离“诠释”而进入自说自话的范围),电视剧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越剧版上我还真的都不记得出现过。

  唔,刚才吃饭,听了句台词,有点明白那种可厌可鄙感的由来了。事实上在大观园中,所有的人都处于弱势,所有的人都是在高门大第阴影之下的无力者,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外表的、内心的)“反抗”都将闪耀出光芒。但是在电视剧的处理中,所有的那些发狠的台词,演员都是以八十年代青年的理直气壮的口吻说出来的,内中没有空虚感,表面之下没有本质上的畏惧感,没有不自量力也要硬拼的坚韧感。所以,就难免给人一种,呃一时出来几个词,全是四川话形容刁妇的,总之就是有点那种感……

  以及,可能后面略好一点了,还记得,某次也是撞上了放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集,那个镜头推进,基本就是oh my god的感觉,连纪录片感都不是,几乎是“把原书中的描述一格一格地用镜头搬上荧幕”,当时的摄像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摄像吧……

  《红楼梦》观后感(七):奴去也(纯电视剧情,红学者慎入)

  电视里第一次播《红楼梦》时我还小,对情节已没什么印象,只记得演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段,绝世美人被老淫虫逼倒在床,口发吟哦之声。正在电视机前面洗脚的我又羞又臊,心扑扑狂跳,可劲地搓脚,只差把头埋进洗脚盆里,最后用余光瞟到那根红肚兜飘落床下,才惊魂甫定。

  就这么跌跌撞撞闯进87版《红楼梦》的我怎么也料不到,此后20年,会在电视一次次重播时看了一遍又一遍,至今遇到仍是目不转睛痴看。“一入红楼梦难醒”,何止是我,身边一众女友对这部在园子里“闭门造车”3年而成的经典,都有无法抗拒的情结。在枉凝眉飘渺的歌声里,当年的懵懂小女长大了,恋爱了,为人妻甚至为人母了,逐渐尝到生活的诸般滋味,而在不同阶段看这同一出戏,便生出不同的感受。“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观者又何尝不是。

  前晚临睡前凑巧看到“伤别离探春远嫁”那段剧情,细细看下来,深为折服。探春是否远嫁,远嫁何人,是《红楼梦》未解之谜,电视剧未采纳高鹗续作的情节,另演绎出探春被南安太妃收为义女,作为政治牺牲品远嫁和番一段故事,竟也十足精彩。

  只说关于出嫁的情节,高鹗续写的第一〇二回如此描写:“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文采如何,一望而知。而电视剧版的探春远嫁情节环环相扣,画面风格简雅凝练,东方闻樱演技内敛古朴,活脱脱演绎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判词,大大弥补了续作对此段一笔带过的遗憾,令人慨叹。

  探春出嫁的戏份,先是秋爽斋中探春怔怔端凝竹签上“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杏花占词,暗惊一语成谶,一切原是命中注定。宝玉得了消息赶来探视,见探春在誊写海棠诗社的诗句,问起缘由,探春垂头道“把这些句子誊在纸上随身带着,日后见了便仿佛见了姐妹们一样。” 轻描淡写一句话,含了这个要强女子多少难言之恨,满腔意难平,谁听了不心酸掉泪。

  接着插入已嫁给孙绍祖的迎春回府探亲,在王夫人和凤姐儿面前哭诉遭恶夫虐待,捋袖显出满臂青紫,王夫人虽也心疼,却只能陪着垂泪无计可施。连闺中一向罕言少语的“木头”都忍不住倾诉满腹哀怨,这既是对迎春嫁后悲惨境遇的交待,也唱响了众钗“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歌,给探春的远嫁笼罩上不祥的阴影。

  最后是出嫁当日的重头戏。贵为王府公主身份,领了圣旨嫁做王妃,仪式场面之轰烈可想而之。但镜头却从探春孤身步出大观园开始。偌大个贾府,冷清清不见人影,只有新娘头佩凤冠、着大红绣金披风的背影,踯躅走过重重庭院,好不悲凉。在门口赵姨娘带着贾环巴巴迎上来,究竟是亲生母女,平日你嫌我身份卑贱,我恨你不念亲情,千般不容万种嫌隙,此时也拗不过骨肉分离的痛。探春一声“娘亲”唤出口,两人抱头痛哭,前嫌尽释。

  海疆送行,碧海蓝天,艳阳高照,宽大金黄伞盖上贴着大大“囍”字,长长红地毯直铺到水边,南安太妃、贾母等一众女眷长辈盛装立于海边高台,其余人在高台下一字排开,此场景可谓富贵夺目之极。然而再看众人表情,除了南安太妃心满意足不住点头微笑,其余个个眼含热泪。更有可怜的赵姨娘,几欲大哭扑出,被凤姐拿眼神瞪回。探春粉面满是泪痕,一一目视过诸位亲人,盈盈跪别。插曲响起:“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真是字字啼血,声声催人泪。

  最后一个镜头,宝玉伫立送行船头,目送探春的迎亲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奴去也,莫牵连”的歌犹在耳,而离人已不见,只觉得海天间都是恨别的怅然。“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比之长亭送别、夕阳芳草的漫漫远意,这海疆送别,拍出了秋水长天、“长河落日圆”的生死契阔之情,女儿离情浑然浩塞天地。创作者有心,给“只恨不是男儿身”的三姑娘安排这样大气动人的送别,想曹公若地下有知,也该欣然颔首吧。

  《红楼梦》观后感(八):出家乎、出家也

  名人出家总是惹人非议,如李娜、陈晓旭……明清小说看得多人,会仿佛看到那些和尚、老员外们的阵阵淫笑。

  做为企业家是否对社会贡献更大。中国人其实除了崇拜一些高深莫测的高人,对俗人要出家向来是不太理解的。家乡的白云庵香火鼎盛,尼姑和尚混杂,他们吃不吃肉我不晓得,但也居心叵测地猜测过……觉得和尚真是世上第一好职业,不劳动、不用脑,念念经,就有收入。广州的六榕寺的和尚们卖点自印的佛经都赚死了。

  陈晓旭夫妻出家成了媒体界的头条新闻。我倒是喜欢年轻时的陈晓旭,清丽忧郁的脸正是心目中的林妹妹。几十年后宝哥哥已成一糟老头,林妹妹却看破世情了。

  心不自由,上哪都不自由。老婆出家了,老公一气之下也出家去。以后见面,一个曰:妙真妹,我想煞侬。一个曰:法海哥,我好挂主你。

  名人出家是否容易些?打个电话过去,呀,我要来你寺里出家了,收不收。电话对面方丈猛点头,收,求之不得。方丈发出阵阵得意的笑。本寺又要多道金字招牌了。报纸上一报道,香火油钱多不少。据说五台山就这样出的名,因为有个多情的清帝康熙他爸在那出家了……

  奴家欲出家,估计求遍无门。众尼姑庵均人满为患,还要佛学证件若干……难哪。

  末了,讲个佛经故事送给大家。

  世尊佛在世时,有一个女子出家修道,修习多年,得到六神通,获得无穷的力量,最后得到罗汉果。

  一天,得到罗汉果的比丘尼,到城中的贵妇人家中,用出家人之语,劝说身分高贵的妇人们出家,众贵妇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年轻俊美,姿容艳丽,很难持戒。如果我们出家,耐不住寂寞孤独,恐怕就会破戒,而一旦破戒,也就堕入地狱中,受到各种惩罚,这怎么可以呢?”

  比丘尼见她们有所顾虑,就说:“破戒就破戒,也没什么,只要坚定出家;入地狱就入地狱,转世仍可以从地狱中出来。一切都有因缘所定。”

  贵妇人听此言,都笑着说道:“愿听详细。”

  比丘尼就说:“我的前世,是一个戏女,穿各种美丽的衣服,说各种各样的戏中话。有时穿着比丘尼的衣服,戏笑一番,供人观看,因为这种缘故,那时迦叶佛就劝说我出家为尼。迦叶佛当时是一个比丘尼,然而,她自认为出身高贵,容貌端正,骄气傲慢,就破了禁戒,所以堕到地狱里,先被鞭挞,又被锤子击身……受到了种种惩罚。后来,他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得到阿罗汉道。所以,虽然先有破戒之事,但后学法修道也能得道果。”又有一次,佛祖在寺里讲法时,有一个婆罗门喝醉了,带着醉意来到佛的住处,对佛说他要出家当比丘。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让侍者阿难为他剃发,穿上法衣,出家当了比丘。 过了多时,醉汉渐渐醒了,他慢慢睁开双眼,见自己在佛的住处,先吃了一惊,随即又看见自己身穿法衣,摸摸头也光了,感到惊骇恐怖,转身就走开了。

  众比丘见此,就问佛祖:‘佛祖,为什么要答应这个醉汉出家的要求呢?他本无此心,现在又逃到世俗中去了’。

  “佛祖回答道:‘这个婆罗门,在以往的无数劫中,都没有产生过出家的心思,现在,他因为喝醉了酒的缘故,微有一点儿出家求道之心了。因为有了这种因缘,他以后一定能够出家得道。””

  比丘尼说到这里,看了众贵妇人一眼,又接着说:“像这样种种因缘,说明出家的好处,功德没有限量。因此,在凡俗中虽持五戒,但终究没有出家的功德大啊!”

  佛祖说出家好,出家好,还有一层含义是入世也好。通得入世,才出得了世。在家是自己的事,出家就是佛祖的事了。不归个人管。

  《红楼梦》观后感(九):人生在世无非南柯一梦

  贾府落难 有情有义的皆是当初贾府看不上眼的穷人 贾芸 刘姥姥 成了最后一缕人性的温存: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 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笼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账底窝鸳鸯

  金满箱 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 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 致使枷锁扛

  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 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红楼梦》观后感(十):林黛玉成为女子多愁善感的代名词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生活,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礼数,文化发展,以及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层面。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