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中国都有许多的作家立身土地,从土地上汲取智慧,写成文艺作品,其实与皇宫相比,民间的土地上更具有特色,这里是生活细节的积聚处,而且在这里,你能以小观大,于细节处见真性情。
台静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先生是安徽霍邱人,字伯简,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什么奇闻怪事都见过,所以台先生笔下泛出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土地文字,正如《地之子》一样,生而为大地之子,所以才要观察世间的百态人生,在《地之子》中,无论是《新坟》也好,《儿子》也罢,其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取材于农村,塑造于农村。
说起台静农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三大特征:篇幅小,语言有特色,观点很鲜明。就篇幅而言,一般不会太长,就语言来说,多利用乡间的方言,使人感觉有一种亲切感,如《新坟》中“他妈的竟有了这样的亲兄弟”语言虽然粗俗,但是话中人的态度却是一览无遗,类似于此类的语言还有很多,又如《苦杯》中“他已决定了他要将被强项掳去的伊再从这强项手中夺回”,或许有许多人对于强项“一词”又要傻眼了,但是这就是方言的魅力,虽然没有见过此类的言语,但我们又能从中间大概的猜出来一点意思来,而且正是因为使用方言,也能让作品在无声处惊雷,画龙点睛,如《天二哥》中“在第二天东边发亮的时候,天二哥便离开了烂腿老五,据说正是鸡鸣丑时”,这句子,我认为是全文中最值得怀疑的地方,放开其人物形象不谈,但这一个鸡鸣丑时就大有文章,众所周知,丑时就是一天中的第二个时辰,但是主人公的名字恰好也是“天二哥”,仅仅是巧合吗?或者说天二哥的命真是由天收回的吗,这一切令人深思!
因为台先生的作品发根于民间,或许从一个农村人的角度去看别有一番风味,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因为他与鲁迅私交甚笃,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以小见大,充分刻画中国国民的愚钝面貌,展示上世纪国民落后的意识形态,讽刺一些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做法。其实这些名作家以及很多的近代作家都是如此,如《烛焰》中给关家少爷冲喜,冲得没命,如《天二哥》的百姓常说到“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其作品的人物不乏有对鬼神的膜拜,有因为封建的迷信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但在《拜堂》中嫂嫂与兄弟的偷偷拜堂也是存在的,而且也得到了长辈的认可。但如果按封建礼法来说,这是有违人伦,人神共愤的。说明台静先生从这一点上是主张自由婚姻,倡导男女平等观念,这不是封建的批驳,而是对新事物的呼吁与召唤,其实就从这一个方面。台静农先生就有别于其他的作家。
关于台先生的作品,不仅在语言上思想上很有风格,而且在人物方面也有大量的经典人物形象。以《红灯》中张三为例:“老畜生,你儿子用我钱不是钱,还撂挑子”(当得银死后,老娘连一担挑子都拿不回来)这其中虽然饱含作者对得银他娘的同情,同时这个张三的形象就通过短短几句话而原形毕露了。语言虽短,但句句含金,这才是台静农先生作品的成功之处。又如《新坟》“他妈的,有了这样的亲兄弟”这句话是别人说“五爷”的侧面敲击。五爷自私的面貌立刻出来了在台先生的作品里,其刻画人物大多是借别人之口,而说一人之事,如此,人物形象方能丰满,情节方能生动。
对于台先生的作品,其主题思想无论是批判也好,呼吁也罢,就其艺术创作的价值就足够我们研习数载,但最关键的是,这样的作品,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们今天能够学到什么?!
以现在的眼光看,台静农先生笔下的农村现象真的消失了吗,其笔下悲剧人物难道会永远的消亡了吗,通过先生的作品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其实一切都得从农村说开去!就《红灯》中的银得他娘来说,儿子死后,拖着残瘦的身躯却无人问津,肯施以援手;就《新坟》而言,四太太家道中落,流落街头,人们却是嗤之以鼻,恶语相投,以致最后自焚身亡,每思至深处,却发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又出现了,像现在社会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搀扶一样,而这种现状,不仅在于道德素养的低下,更取决于国民教育程度的不足,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红灯》中的得银才会误入歧途,最终死于非命因为教育不够,才会有吴家少爷越冲喜死的越快。此景虽然可怜可叹,但是此状却不能长存,
从农民的角度看,书中的他们因为物质、因为教育的欠缺,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但是我们今天的农民变得自私、冷漠,邻里之间关系大不如前,试问有哪一个敢拍着胸脯说今天的农村和谐美满,万事皆安呢,若真是如此,就不会村民群殴村书记了,若真是如此,就不会有信访的民工死于非命了,如果现在的农民不思进取,终日以赌博为生,只怕以后得农村会有更加可怜的事!
其实台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的高度,更是具有理论的深度,但是终究是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如果有一天,我们充分的理解了其中的智慧,并且将其运用到今天的建设中来,只怕台先生得从未名走向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