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常江先生要来高密,我心中很是激动,与先生初识的那些点点滴滴再次浮现眼前。
那是去年冬天,我千里迢迢到江南无锡参加“太湖杯-大地诗心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赛”的颁奖典礼。常先生端坐在主席台上,满头银丝,脸庞红润,气度从容,讲起话来出口成章,很有大家风范。我那次虽然只得了个优秀奖,但是常江先生亲自给我颁发的证书,心中有种虽“败”犹荣的感觉。
一日早餐后,我想请先生给我签个名,可又没带笔记本。情急之下,见一位同乡文友的包里有一本会上才发的《大地文学(卷一)》,便悄悄要了过来,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神交翡冷翠》,我翻到我的文章,心情忐忑地对先生说,常主席,您能不能给我签个名?常主席爽快地说,好!他接过我递上的中性笔,龙飞凤舞地写下:“读之——常江”四个字。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回来后,我也有意找到常先生的一些作品来“读之”。了解到常江是其笔名,真名叫成其昌,曾祖父成多禄精通诗文书法,为“吉林三杰”之一。常江先生自幼得家传,酷爱文学艺术,大学学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曾与温家宝总理是校友,毕业后在青海一待就是20年。在艰苦的勘探路上,他用诗歌记录生活,获得了“帐篷诗人”的美誉。后来又专攻对联,被评为全国“联坛十杰”。现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质大学语言学教授,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主讲对联。因此,我对先生更加敬佩了。
9月15日傍晚,下了一个下午的雨终于停了,五颜六色的灯火将凤城装扮的分外靓丽。19时左右,常江先生从火车站走了出来,依然是银丝闪闪,笑容满面。我眼睛一热,赶紧迎上去说,常主席,您老可来了,边说边接过他肩上的包。先生跟我握了个手,呵呵地笑了起来。
先生非常关注国土文化建设,他说,虽然第一次踏进晏子、刘墉和莫言的故乡,但对高密的国土文化建设早有了解,并称之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高密现象”。他得知局里专门发了文件,对作者实行奖励,感到非常高兴。先生还说,写作,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对人生有追求你才要看书、写文章……言辞恳切,令人回味。
17日下午,先生前往夏庄分局参观,对别具一格的文化走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指着一块印有“办好国土事、做好国土人、塑好国土形象”的宣传版面说,这个做得好,通过文化走廊,反映出高密国土资源队伍的精神风貌。参观结束后,先生欣然为分局题赠了对联:屯兵守土,亮剑护耕。
得知先生是楹联大家,所到之处,求联者不绝。先生年近古稀,考虑到他的身体,原计划只请他写三幅对联,谁知他竟被高密人的热情所感染,几乎有求必应。9月16日下午,他写了整整四个小时的对联,就连在旁边服务的酒店服务员提出的要求他都满足了,令在场的人大为感动。先生的嵌名联尤其令人惊奇,求联者只需报出自己的名字,他稍加思索即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顷刻间,一幅飘逸洒脱,酣畅浑厚的对联便跃然纸上。如给国土资源局局长于道河题赠的对联:紫气千重铺正道,清风万里伴长河。巧妙地将“道河”二字嵌入其中,气魄宏大,隽永如斯。可谓妙联秀字,相得益彰。
常江先生这次高密之行只有两天半时间,内容极其丰富。从16日到18日上午,他除了参加会议,题赠对联,就是在城乡之间奔波考察,以致我没能抽出时间单独与他晤面,也没求得一幅墨宝。就连他走的时候,我也因故没能到车站送行,心中甚觉遗憾。但先生临走的前天晚上,在一位作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相别恨早”四个字。我想,这也许是先生给高密的临别赠言吧!
(记于2011年9月28日)